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效果,及AOT的最佳治疗强度和治疗周期。方法 2017年3月至11月,将45例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OT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并观看风景视频,分为A组和B组,A组(n=11)每次20 min,B组(n=13)每次30 min;AOT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AOT,分为C组和D组,C组(n=10)每次20 min,D组(n=11)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12周后对四组进行握力评定、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Wee FIM)。结果治疗后,D组握力和UEFT评分优于B组和C组(P0.05),C组优于A组(P0.05);且12周的评定结果优于8周(P0.05)。治疗8周、12周后,各组间Wee FIM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OT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时间长,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效果,及AOT的最佳治疗强度和治疗周期。方法 2017年3月至11月,将45例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OT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并观看风景视频,分为A组和B组,A组(n=11)每次20 min,B组(n=13)每次30 min;AOT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AOT,分为C组和D组,C组(n=10)每次20 min,D组(n=11)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12周后对四组进行握力评定、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Wee FIM)。结果治疗后,D组握力和UEFT评分优于B组和C组(P<0.05),C组优于A组(P<0.05);且12周的评定结果优于8周(P<0.05)。治疗8周、12周后,各组间Wee FIM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OT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时间长,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2~5岁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失访2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每项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改良 Ashworth评定量表(MAS)、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A评分[治疗组(32.38±4.79)和(38.24±4.83)分;对照组(28.30±5.68)和(32.79±5.49)分]、PDMS-FM总评分[治疗组(123.74±16.54)和(145.68±13.43)分;对照组(111.21±17.62)和(123.94±15.83)分]、抓握能力评分[治疗组(31.68±6.28)和(37.41±5.39)分;对照组(26.79±5.74)和(31.82±4.98)分]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治疗组(92.06±11.34)和(108.26±8.40)分;对照组(84.42±12.12)和(92.12±11.08)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治疗组(2.26±0.83)和(1.85±0.89)分;对照组(2.18±0.88)和(1.82±0.95)分]和iEMG值[治疗组(16.27±3.17)和(14.26±3.50)μV;对照组(16.88±3.15)和(15.00±3.09)μV]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但不能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另外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看相同动作视频时进行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观察、对比2组患者相应脑功能区激活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9.88±4.62)分]及MBI评分[(72.19±9.6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大脑初级运动区(M1)、运动前区(PMC)及辅助运动区(SMA)激活体素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M1、PMC及SMA区激活体素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功能重组,从而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索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痉挛型脑性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智能运动训练。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价患儿D区、E区运动敏感程度;采用表面肌电图测试仪采集患儿腓肠肌、内收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采用躯干功能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儿平衡能力。结果:2组治疗前D区、E区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区GMFM-88为(32.65±15.09)分,E区GMFM-88为(44.32±18.0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治疗后的(27.34±14.76)分和(33.64±16.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腓肠肌、内收肌表面肌电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肠肌表面肌电RMS为(8.43±1.65)μV,内收肌表面肌电RMS为(8.27±1.34)μ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2.76)μV和(11.89±2.2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TIS、BBS平衡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IS、BBS评分分别为(21.75±8.04)分、(45.23±18.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9±4.27)分、(25.40±10.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患儿腓肠肌、内收肌等部位肌肉的张力,增加患儿足部稳定性,具有较好的疗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痉挛型脑瘫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儿同时接受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8周。8周后,采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Wee FIM)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功能独立性进行评定。结果:8周后,两组Wee FI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的Wee FI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Wee FIM评分改善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心理干预配合常规疗法能显著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功能独立性,且疗效高于单纯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和下肢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下肢加用镜像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MA-L、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有显著改善(t4.557,Z4.666,P0.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t5.832,Z=-2.086,P0.05)。结论在FES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制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4例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步态训练,观察组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ROM、GMFM-88的D区和E区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能进一步降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患侧的腓肠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术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肢体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01-03/2004-03南阳市中心医院整形外科门诊和住院的脑性瘫痪患儿108例为研究对象。在术后10~14d,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训练。结果108例患儿肢体痉挛均减轻,肩、肘、腕屈曲、内收、内旋及手指屈曲、拇内收均减轻,双手动作笨拙、僵硬、不协调均减轻并能够捏持精细物体;髋、距小腿关节内收、屈曲亦均明显减轻,原不能坐、立者均能坐、立、蹲,行走困难者均能自主行走。结论康复训练能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术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肢体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01—03/2004—03南阳市中心医院整形外科门诊和住院的脑性瘫痪患儿108例为研究对象。在术后10~14d,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训练。结果108例患儿肢体痉挛均减轻,肩、肘、腕屈曲、内收、内旋及手指屈曲、拇内收均减轻,双手动作笨拙、僵硬、不协调均减轻并能够捏持精细物体;髋、距小腿关节内收、屈曲亦均明显减轻,原不能坐、立者均能坐、立、蹲,行走困难者均能自主行走。结论康复训练能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住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的痉挛型双侧性瘫痪的脑瘫患儿,诊断及分型明确、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CS)为Ⅰ—Ⅱ级、能够理解并听从指令、入组前6个月内未行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术或矫形手术的患儿60例,按年龄、脑瘫类型及GMFCS分级水平匹配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实验组进行常规PT训练1次(30min)和核心稳定训练1次(30min),对照组进行常规PT训练2次(30min/次),所有治疗项目均为每周5次,每次持续30min,3个月为1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中的各能区评分、10m步行测试(10MWT)、上下楼梯测试(TST)分别评估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 结果:3个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的A、B、C区评分均无明显提高(P>0.05),D区、E区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最适步速独走10m所用时间(代表步速)、和上下5层楼梯时间,两组均亦减少(P<0.05),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独走10m所需步数(代表跨步长)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减少(P<0.05),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 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联合常规PT训练更有利于提高痉挛型双侧瘫痪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行走最适步速及上下楼梯速度,但对提高步长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瘫是目前导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脑瘫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趋于多元化,针灸逐渐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环节.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本研究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传统疗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发挥奇特效应.最大限度地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促进患儿全面康复.早日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进行徒手肌力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儿肌力情况,分析原因及疗效差异。两组患者分别在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训练2个月后和训练3个月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测量指标包括:PT(峰力矩)值、ROM(关节活动范围)值和到达峰力矩时间(Time to PT)值。结果:训练1个月后,试验组在180°/s伸展和屈曲状态下,PT值和ROM值较对照组提高(P0.05);在30°/s伸展和屈曲状态下,180°/s伸展状态下time to PT值较对照组下降(P0.05)。训练2个月后和训练3个月后,试验组在180°/s和30°/s伸展和屈曲状态下PT值和ROM值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time to PT值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力及肌肉爆发力,且肌力变化趋势优于传统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19.
20.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对照试验研究,选取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强化语言训练,每次30min,对照组2次/d,试验组1次/d,每周治疗6天,共8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中康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 CRRCAE)、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Test, BADE)、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BDNF水平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听理解、命名、列举、阅读、书写、BDNF水平、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以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