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自20世纪末,有创机械通气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成功抢救了大量由各种病因导致的呼吸衰竭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200201~2004—12应用有创呼吸机治疗41例的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90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治愈68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治愈达75.6%(68/90);死亡22例,病死率为24.4%(22/90)。结论在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护士应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做好预防、治疗全身感染,保持呼吸道畅通,营养支持,心理护理,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护理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90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治愈68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治愈达75.6%(68/90);死亡22例,病死率为24.4%(22/90).结论 在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护士应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做好预防、治疗全身感染,保持呼吸道畅通,营养支持,心理护理,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护理保障.  相似文献   

4.
2003—01~2004—01对呼吸衰竭15例进行无创和(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2-08~2004-08我院呼吸科采用无创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方法救治呼吸衰竭患者65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现将本科在2003/2007年间应用NIPPV治疗53例老年呼衰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肺部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及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情进展快,易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可行无创机械通气救治。我院收治13例肝移植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现将诊断及救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床旁多脏器超声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脱机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杭州市老年病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且已达到临床脱机标准的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行床旁多脏器联合超声检查。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大小结构及心功能指标,肺部超声探查双侧胸腔及肺脏,了解肺部情况并进行评分,膈肌超声检查测量膈肌的活动度、厚度及增厚率。对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脱机失败病因及随访预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72例机械通气患者中,脱机成功46例,脱机失败26例。脱机成功组与脱机失败组比较,2组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充盈血流频谱E峰与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e峰比值(E/e′)、主动脉瓣口速度时间积分(AOVTI)、肺动脉收缩压、肺部评分、膈肌增厚率及膈肌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0.65、0.63、-4.05、2.03、8.32、11.06、3.58,P均<0.05)。应用多脏器联合超声对脱机失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中3例膈肌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康复训练,膈肌活动度及增厚率明显提高;3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肺动脉压力及肺部超声随访,其中1例动脉导管封堵术后第2天成功脱机。 讨论床旁多脏器联合超声可在患者治疗期间进行实时监测和随访,为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SARS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无创正压通气 (NIPPV)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氧合作用 ,并初步探讨机械通气时机把握问题。方法 :对 2 5例 SARS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而使用 NIPPV治疗 2 4 h后患者的生理指标和氧合功能进行分析 ,然后再将他们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比较两组患者 NIPPV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 (APACHE )评分、改良呼吸指数 (PO2 / Fi O2 ,MRI)的变化。结果 :虽然 NIPPV 2 4 h内多数患者呼吸困难有不同程度缓解、心率 (HR)和呼吸频率 (RR)明显减慢 (P均 <0 .0 5 )、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 (Sp O2 )和 MRI显著升高 (P均 <0 .0 5 ) ,但死亡组患者从发病到 NIPPV治疗的平均时间明显晚于生存组患者 ,且死亡组患者经NIPPV2 4 h后 APACHE 、RR仍显著高于生存组 (P均 <0 .0 5 ) ;Sp O2 、MRI明显低于生存组 (P均 <0 .0 5 )。结论 :对重症 SARS患者而言 ,NIPPV是机械通气的选择方式 ,但它无法替代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 SARS时不能错过 NIPPV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机 ,且绝不能拘泥于现行的无创或有创通气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肺切除术后患者呼吸功能不全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05~2006-03我科肺切除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机械通气,同时对因治疗、控制肺部感染和营养支持. 结果 治愈20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肺切除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合理选择呼吸机参数,注意无菌操作,在呼吸功能改善的同时对因治疗,并积极控制肺部感染,采用有效抗生素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床旁超声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机械通气合并气胸患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探讨危重气胸患者更快捷、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入住EICU高度怀疑机械通气合并气胸的57例患者,分别进行床旁超声、床旁胸片与胸部CT检查,对各种检查方法诊断所需时间、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床旁超声、床旁胸片、胸部CT 3种方法诊断耗时分别为(5.05±1.91) min、(16.04±3.73) min、(22.55±3.52) min,床旁超声诊断耗时最短(P<0.01);床旁超声与胸部CT对气胸的诊断一致性(Kappa=0.930)明显优于床旁胸片与胸部CT的诊断一致性(Kappa=0.444)。结论 床旁超声在EICU机械通气合并气胸患者诊治中高效快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序惯性机械通气在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肺结核继发呼吸衰竭并接受有创通气(n=46,单纯有创通气治疗组)与序贯机械通气(n=23,序贯治疗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基本情况、血气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死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序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显著,序贯组有创通气时间为(8.3±5.2)天vs(15.2±6.7)天,气道损伤8例vs 28例,VAP发生率为26.1%vs52.2%,死亡2例vs 14例(P0.05)。但在总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降低有创通气天数,气道损伤,VAP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应用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6例COPD患者,随机选取1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作为实验组,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压力支持通气(PSV) 呼气末正压(PEEP)方式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除气管插管,改为经面罩BIPAP无创通气,逐渐脱机.余18例做为对照组,行常规有创通气,最后以PSV方式至撤机.现察两组病例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例数、病死率、机械通气天数、总住院天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实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21.1±1.8)天vs(27.1±1.4)天(P<0.05);机械通气时间为(11.4±0.8)天vs(14.8±2.4)天(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0 vs 5例(P<0.01);死亡例数为1例vs 4倒.实验组撤机前后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撤机后pH降低、PaCO2升高(P<0.05).结论 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早期有创机械通气,序贯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显著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列线图探究超声联合血清学指标早期预测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心脏毒性。方法:选取于我院乳腺外科术后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周接受化疗,根据化疗1年后是否发生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下降超过10%,将患者分为毒性组与无毒性组。比较第3化疗周期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血清学指标以及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2D-STI)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筛选预测心脏毒性的指标并建立列线图探索患者出现心脏毒性的概率。结果:共随访148例患者,失访2例,剩余146例患者中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为12.3%。多因素COX回归显示高敏感性心肌肌钙蛋白I变化量(delta-high 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I,Δhs-cTnI)(P<0.05)、N-端脑钠肽前体变化量(delta-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 pro BNP)(P<0.05)和整体纵向峰值应变变化量(delta-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ΔGLS)(P<0.05)是预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脏毒性的独立风险指标。基于Δhs-cTnI、ΔNT- proBNP和ΔGLS建立的用于提示患者发生心脏毒性风险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辨别力(C-index 0.904)和校准度(χ2= 8.170,P = 0.417,Hosmer–Lemeshow检验)。结论:ΔGLS联合Δhs-cTnI、ΔNT- proBNP绘制的列线图有助于早期评估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Objective Cardiac function and volume status could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setting of weaning failure.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is a powerful marker of cardiac dysfunction. We assessed the value of BNP during the weaning process.Design, setting and patients One hundred and two consecutive patients considered ready to undergo a 1-h weaning trial (T-piece or low-pressure support level) were prospectively included in a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Weaning was considered successful if the patient passed the trial and sustained spontaneous breathing for more than 48 h after extubation.Interventions Plasma BNP was measured just before the trial in all patients, and at the end of the trial in the first 60 patients.Results Overall, 42 patients (41.2%) failed the weaning process (37 patients failed the trial and 5 failed extub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dentified high BNP level before the trial and the product of airway pressure and breathing frequency during ventilation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weaning failure. BNP values were not different at the end of the trial. In nine of the patients in whom the weaning process failed, it succeeded on a later occasion after diuretic therapy. Their BNP level before weaning decreased between the two attempts (517 vs 226 pg/ml, p = 0.01). In survivors, BNP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weaning duration (rho = 0.52, p < 0.01).Conclusions Baseline plasma BNP level before the first weaning attempt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subsequent weaning failure and correlates to weaning duration.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Supplementary material is available in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t and is accessible for authorized users.Support was provided solely from institutional and departmental sources.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MV)广泛用为支持性治疗措施,其造成的膈肌功能障碍已被临床证实。超声是危重症患者管理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之一。本文针对膈肌在MV过程中的改变及其超声征象进行综述,探讨超声对于评价及治疗MV所致膈肌功能障碍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胸部定量CT评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肺复张效果及选择呼气末正压(PEEP)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ARDS患儿的胸部CT资料,记录肺复张前、后各通气区面积变化及肺内支气管数量变化,根据病变累及面积和程度进行CT评分,建立CT评分与PEEP关系的回归模型,观察CT对评价肺复张效果及选择最佳PEEP的价值。结果 肺复张前、后各通气区面积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通气区、低通气区、正常通气区及过度通气区对PEEP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肺复张后,显示病变最广泛的CT层面中,双肺亚段以上支气管数量高于肺复张前(9.4±3.1 vs. 6.2±2.3;t=7.713,P<0.001)。肺复张后各通气区的CT评分与复张时所用PEEP呈线性正相关,其回归模型如下:PEEP(5~30 cmH2O)=0.851×CT评分—5.383(P<0.001,R2=0.684)。结论 胸部定量CT可评价机械通气治疗对于ARDS患儿的肺复张效果,有助于临床选择PEE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膈肌增厚分数(DTF)在预测ICU机械通气患者拔管结局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12月间台州市立医院和浙江医院ICU计划拔管的机械通气患者52例,根据拔管结局,将52例患者分为拔管成功组(38例)和拔管失败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自主呼吸试验(SBT)结束时的呼吸频率、潮气量、浅快呼吸指数(RSBI)、氧合指数以及膈肌位移、吸气末膈肌厚度、呼气末膈肌厚度和DTF等膈肌超声相关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拔管结局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拔管成功的最佳阈值。 结果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患者SBT前机械通气时间[12(7,14)d vs. 16(11,17)d]、住ICU时间[14(8,17)d vs. 22(16,28)d]及住院时间[20(11,26)d vs. 34(26,4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2.109、2.881、3.459,P = 0.035、0.004、0.001)。SBT结束时,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患者呼吸频率[(19 ± 4)次/min vs.(22 ± 4)次/min]、潮气量[(360 ± 97)mL vs.(285 ± 87)mL]、RSBI [(61 ± 22)次·min-1·L-1 vs.(86 ± 33)次·min-1·L-1]、膈肌位移[(15 ± 4)mm vs.(11 ± 3)mm]、吸气末膈肌厚度[(2.4 ± 0.6)mm vs.(1.8 ± 0.7)mm]及DTF [(40 ± 9)% vs.(26 ± 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72、2.558、3.154、3.610、2.406、5.180,P = 0.027、0.014、0.003、0.001、0.020、< 0.001)。将SBT前机械通气时间,SBT结束时呼吸频率、潮气量、RSBI、膈肌位移、吸气末膈肌厚度及DTF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DTF是影响ICU机械通气患者拔管结局的相关因素[比值比(OR)= 1.473,95%置信区间(CI)(1.054,2.058),P = 0.023]。以> 30.8%为阈值,DTF预测拔管成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和85.7%,曲线下面积为0.903 [95%CI(0.760,1.000),P < 0.001]。 结论对于接受SBT的ICU机械通气患者,超声评估DTF是预测拔管结局的良好指标。膈肌超声有助于早期发现膈肌功能障碍,指导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拔管。  相似文献   

19.
邓春  林晓明 《临床荟萃》2009,24(15):1299-130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10月应用机械通气治疗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患者26例,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呼吸、心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心功能分级变化及有效率;根据开始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分为早期应用组(A组,n=14例)及非早期应用组(B组,n=12),比较两组病情好转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效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后24例存活者的心功能均有改善,由原来的心功能Ⅳ级改善至心功能I~Ⅱ级,呼吸、心率显著减慢,pH值、PaO2、PaC02、PaO2/FiO2均明显改善。A组治疗后2、24小时呼吸、Pa02、PaC02、Pa02/Fi02分别为(26.7±5.9)次/min、(16.2±3.0)次/min,(85±6)mmHg(1mmHg=0.133kPa)、(96±6)mmHg,(42.8±6.1)mmHg、(38.0±2.8)mmHg,(252±24)mmHg、(302±22)mmHg;病情好转时间、通气时间分别为(16±5)小时,(26±7)小时。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对改善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和呼吸衰竭的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