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分析2019年12月在湖北武汉陆续出现多例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给临床治疗提供新认识。通过剖析新冠肺炎病性、病因病机,进而探索其治疗法则。中医药通过辨病辨证论治来祛邪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祛除病因,恢复人体机能,在治疗新冠肺炎疫病上体现出了明显的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发生以来,中医药在抗疫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现今临床诊疗实践中,广大临床工作者已对其理论基础、证候特点、辨证方法、治法、用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但仍存在诸如理论创新不足、与临床实际结合程度不高;证候繁杂、传统辨证方法精准性欠缺等问题。通过目前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防治COVID-19相关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文献,对其病名、病因、证候、病机演变、治法、用药处方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现有不足,并提出证素辨证在COVID-19中医诊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3.
〔摘 要〕 为了更好地救治和护理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患者及预防发生院内感染事件,深 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等要求,结合文献查阅,组织制定了《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护理规范》。此规范对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患者收治病房的布局要求、护理人力资源要求、物品管理、个人防护与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各类人员管理、不同临 床分型患者管理、患者出院管理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可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借鉴,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辨证与辨病     
所谓辨证 ,即辨别证候。就是中医用四诊 (望、闻、问、切 )的方法 ,收集病人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病史 ,再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 ,综合和归纳 ,找出各个症状、体征、病史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劳倦等 ) ,疾病的部位(在表、在里 ,以及卫气营血 ,经络脏腑等 ) ,疾病的性质 (属阴、属阳、及寒热虚实等 ) ,以此得出“证候”的概念。所以 ,中医的“证” ,不同于症状 ,症状是个别的 ,孤立的临床表现 ,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 ,仅是疾病的现象 ,因而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证”虽然也从症状着手 ,但…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外感寒湿引起的,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属于中医寒疫夹湿的范畴。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伤寒论》的六经证候较为契合:先犯太阳,而后传入阳明、少阳,危重患者可直中少阴、厥阴,后期常见邪留太阴、少阳。本病的治疗,可依六经辨证方法,选用经方为主,灵活化裁论治。夹湿之证,又当注意湿邪之轻重、上中下三焦分布、化热程度等不同进行辨治,并注意健运脾胃、畅行气机。中医药预防本病,以调整阴阳、培固正气为要。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心包,病机特点包括湿、毒、热、寒、瘀、闭、虚。虽为新发疫病,其病变过程仍遵循温病辨证体系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湿热三焦辨证所涵盖的疾病发展规律。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失宣,此为卫分阶段,属上焦肺之病变,治宜清宣肺气,疏泄达邪;若初起邪阻膜原,又宜疏利化浊,透达膜原。上焦肺卫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出现疫邪阻肺、肺气郁闭、湿阻脾胃等证,此时邪入气分,治宜宣肺燥湿,辟秽化浊,根据病性寒热不同,或清热平喘,或温化祛湿,兼燥者润燥肃肺;若疫邪上受,由肺直趋中道,发病即见明显肺与脾胃证候,属于卫气同病,为上、中焦之病变,治宜芳香化浊,宣畅气机,开肺建中。若气分之邪不解,深入营分、传入上焦心包者,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清心开窍。疫邪炽盛,正气虚馁,疫毒闭阻于内,或初起疫邪由肺逆传心包,出现内闭外脱证候,治宜清心开窍、生津救逆、回阳固脱等。部分患者初期或病变过程的某一阶段表现出寒湿性质,但随着疾病演变,多呈现出“湿热疫”或“温热疫”病变特点,仍可用温病辨证体系指导辨治。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陆续制定了各省市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因制宜,分期分型辨证并不断完善。笔者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基于病因病机分析了各省市中医药防治方案,认为此次疫病是外感疫气,病位主要在肺卫,病邪主要表现为“毒、湿、热、虚、寒”。此“毒”即为疫气,武汉遇暖冬,非其时而有其气而发疫,一气一病,播散流行,治疫必先治毒;“湿”邪之地在南北方各占一半,东西部均有,在南方源于季节和地域,在北方可由寒挟杂,治疗均应祛湿;“热”主要见于南方,为南方常见的病邪,亦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而在北方热与湿同现,主要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治热均以清为主;“虚”则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寒,易伤正致虚,或邪正交争激烈,伤阳伤阴致虚,宜祛邪为标,扶正为本;“寒”见于北方和南方山区,寒气过甚,易伤阳伤正,故尤其要注重预防,且以补正气为主。中医防疫治疫应三因制宜,重视预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长生解毒汤是由天然本草及食物精华组成的具有扶正解毒功效的中医方剂,但是否能抑制新型冠状病 毒的复制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长生解毒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抑制作用。 方法:建立非洲绿猴肾上皮(Vero)细胞 细胞系,使用不同稀释度的长生解毒汤进行细胞毒性试验以及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QPCR)检测。 结果:长生解毒汤 在稀释度高于 1:16 时,对 Vero 细胞几乎没有毒性;长生解毒汤在体外可以抑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SARS– CoV–2)的增殖,抑制 SARS–CoV–2 拷贝数 50 % 的长生解毒汤的稀释度为 1:45.024。当稀释度为 1:32 时,长生解毒汤对 于细胞毒性最低且对于 SARS–CoV–2 野生株的抑制程度较好。 结论:长生解毒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且对 Vero 细胞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一大特点,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借助于现代新技术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多的疾病被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大量临床资料报道说明,中医疗效确切,能够治疗急性、危重疾病。时代的发展赋予中医病证研究新的内容和涵义,探讨辨证与辨病之间的联系,对如何确立基...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疫病常用的辨证体系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表里辨证,各体系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于疫病病机进行辨证。在疫病的诊疗中,要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辨证思维的指导下,辨别疫病的病性、病所、病期、病势、病理,则可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从而确定方剂、配伍选药。文章对疫病的辨证与辨病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有利于提高疫病的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喻培勋  姬晓花  刘静  王刚 《河南中医》2020,40(4):497-499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亦属其中,六经辨证亦可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各期的治疗中。预防期,以调节阴阳平衡,祛除湿邪为主,方用桂枝汤加茯苓、白术。素体痰湿较重者,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减。初期,病主在太阳或太阴。病在太阳,依证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大青龙汤加减、桔梗汤等。病在太阴,方用理中汤加减。若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减。若太阳、少阴合病,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中期,病主在少阳或阳明。病在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病在阳明,依证选用白虎汤加减、小承气汤加减等。若少阳、阳明合病,方用大柴胡汤加减。若太阳、太阴合病,依证选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陷胸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等。若阳明、少阴合病,方用猪苓汤加减。极期,病主在阳明、少阴或厥阴。阳气暴脱证,可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两虚证,可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病在阳明,方用大承气汤加减。病在少阴,方用真武汤加减。病在厥阴,方用乌梅丸加减。恢复期,病主在阳明或太阴。病在阳明,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病在太阴,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运用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烈,感染者以呼吸道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目前仍无特效药物.笔者分析本地确诊病例资料,结合目前发表文献分析认为,本病属中医学"疫病"范畴,病因"湿浊疫毒".发病病性与病势多取决于患者禀赋体质,寒化者多表现为寒湿郁肺证,多属轻症或普通型;热化者多表现为疫毒闭肺证,以重症多见.病位主在肺,次在脾;...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老年人为COVID-19的易感人群,亦是此次疫情危重症及死亡病例的高发人群,且预后较差。基于老年人五脏亏虚、脾肾尤甚的生理特点,拟初步探讨从脾肾论治老年人COVID-19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医理论角度为主,结合目前所知的新型冠状病毒致病特点,浅论妊娠期感染新冠病毒的病因病机特点,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病与安胎并举、合理用药、中病即止等治疗原则,提出对妊娠期女性应加强心理调护,以期对临床运用中医药防治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是"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共同作用结果,病性以湿、热为主。孟河医派发展至今,名医名家传承众多,温病治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湿温之邪,缠绵难愈,症情错杂,须在重视脾胃基础上,以调畅气机为重,祛湿为先,巧用透热,分清邪正盛衰,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中药组方规律。方法 系统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的住院数据,采用专业数据收集工具建立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 Premium 软件对中医证素信息和处方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40例患者193次的中医诊疗信息,方剂193首,中草药种类为181味;其中病位证素信息10个,前3位分别是肺(33.81%)、脾(33.09%)、肾(12.23%);病性证素信息12个,前5位的分别是湿(24.27%)、痰(14.81%)、阴虚(14.08%)、气虚(12.86%)、阳虚(9.22%);用药频次最多的前5位分别是甘草(60.52%)、茯苓(44.04%)、白术(33.68%)、半夏(29.02%)、厚朴(25.91%);中草药关联分析前5名分别是茯苓—黄芪—半夏、厚朴—草果仁、厚朴—槟榔、黄芪—党参—半夏、茯苓—党参—半夏;核心处方挖掘中所获得的4个处方分别是藿香—党参—五味子—陈皮—草果仁、藿香—附子—半夏、茯苓—半夏、黄芪-干姜。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的病位多位于肺、脾、肾三脏,而病性多以湿、痰、阴虚、气虚、阳虚为主,中药治疗中健脾、祛湿、化痰是治疗危重型患者的基本用药原则,医师需根据临床表现配伍益气、养阴、温阳、行气等药物。  相似文献   

18.
邵学鸿 《河南中医》2008,28(11):6-8
张仲景继承<内经>病因说,撰著<伤寒杂病论>,把由邪风所袭造成的病证命名为中风,因寒气所伤形成的疾病命名为伤寒,因暑热引发的病证命名为中,以及由寒和邪风演化形成的病证分别命名为温病和风温.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是一组以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为主的疾病,临床病情重,预后差。笔者对于弥漫性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变症进行了论述,认为其当属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致病多因外邪疫毒及素体本虚等因素,病理因素主要为"虚"、"痰"、"瘀",病位在肺、脾、肾,后期及心,临床常见喘脱、咯血等变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方法探索“化湿败毒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多个在线中药数据库检索化湿败毒方中 14 味中药的归经、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化湿败毒方药物靶标和疾病靶标之间靶蛋白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Circos Tableviewer、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归经网络、药物-靶点网络和药物靶向蛋白-疾病蛋白(PPI)等网络的构建。接着通过FunRich和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并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在线绘图软件OmicShare进行可视化。最后运用CB-Dock分子对接网站软件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3CL水解酶(Mpro)以及宿主蛋白ACE2和类药性 > 0.8的活性成分分别进行对接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化湿败毒方14味中药里有10味中药都相对特异性的归属于肺经,从复方中共筛选出来240个符合标准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常见化合物如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和木犀草素(luteolin)、醇类化合物如豆甾醇(stigmasterol)和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以及有机酸如没食子酸(gadelaidic acid)等。其它成分还有酯类、酰胺类和萜类等化学成分;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候选靶标富集的通路主要包括与癌症相关的多条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GF-beta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湿败毒方中kanzonol F、xambioona dehydroeburicoic acid、cavidine 等成分与SARS-CoV-23CL水解酶和 ACE2均有较好的亲和作用。结论 本文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初步探索了化湿败毒方可能通过多成分作用于病毒复制相关靶点和关键宿主蛋白,进而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通路等多种途径,最后发挥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药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