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解决免疲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作用。方法对8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采用固相凝集法筛查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一步对有免疫性抗体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找到配合型或适合型的供者血小板输给患者。结果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抗体的总检出率为45%(36/80),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36例患者与供者做血小板配型,并输注配合型血小板悬液后,有效率为89%(32/36)。1例脾肿大、2例发烧,1例原因不明的PTR患者,输用配合型或适合型血小板后,而再次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率为11%(4/36)。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在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作用明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开展血小板交叉配型,但对有脾肿大.DIC、发烧情况下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性引起的PTR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影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产生的因素,HLA和HPA抗体的分布特征、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另外以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分组,比较不同输注次数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差异。结果与配型前相比,配型血小板大大提高输注疗效(P0.01),临床上输注5次血小板以上的患者比5次以下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机率大大提高(P0.01)。结论 PTR的出现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在出现PTR的血液病患者中使用配型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慧茹  刘会兰 《安徽医学》2023,44(8):883-886
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是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住院时间延长和生存期降低等,还会因反复输血增加输血安全问题。本文就PTR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回顾总结,重点探讨免疫因素导致的PTR和相应的血小板输注策略,以期对解决PTR困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小板输注可治疗和预防出血,是现代医疗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有些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疗效并不明显,引起该差异的原因可能有:①免疫因素,包括ABO血型不合、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或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不合,尤其是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产生了抗体;②非免疫因素,包括发热、感染、脾功能亢进、血管内凝血等。本研究对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我科收治的104例反复  相似文献   

6.
王洁  敬媛媛  李冬妹  王东梅  贾延军 《北京医学》2021,43(12):1215-1218
目的 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的分布情况以及PTR患者的HPA基因频率.方法 选取20...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岚  张爱根  李妙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2227-2228,2231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71例(33.33%),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65例(30.51%);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阳性2例(0.94%);HLA和HPA抗体并存4例(1.88%).结论 HLA抗体是导致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对患者进行"适合性血小板榆注",可逆转血小板榆注无效状态,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冷冻保存自体血小板输注式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在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进行了22例次冷冻保存自体血小板回输。采用COBE单采机采集血小板,加5%二甲亚砜(DMSO)血小板冻存保护剂,置-80℃冰箱冷冻保存1~3个月。40℃水浴复苏冻存血小板。血小板<20×109/L时回输冻存血小板。测定冻存血小板CD41、CD42b、CD61、CD62P、CD63、回收率及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结果移植后一般需输注冻存自体血小板2~4次。血小板冻存后回收率在47%~87%之间,平均回收率为(72.73±10.49)%。在22例次血小板冷冻保存回输中,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现有12例次冻融后的血小板CD62P百分比值升高,7例次冻融后的血小板CD63百分比值升高,表明血小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活化。有4例次冻融后的血小板CD41或CD42b百分比值减低,表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输注后CCI在(5.6~17.6)×109/L之间,22次回输中有18次的CCI在7.5之上。移植过程中无出血发生,回输后也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采用冻存自体血小板输注可以防止移植过程中出血的发生,代替异体血小板输注而杜绝诸如艾滋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造成的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回输是安全和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李岚 《医学综述》2012,(22):3901-3902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配型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固相凝集法检测39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清中的抗血小板抗体,抗体阳性者与供者之间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对其中的17例进行配合性输注,15例随机输注。结果: 交叉配合组与随机输注组24 h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分别为(9.05±3.11)×109/L和(2.77±1.88)×109/L,交叉配合组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组,两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8.2%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P<0.05)。结论: 配合性输注血小板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血小板输注阈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配型处理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1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檀  杨岩  王初 《吉林医学》2005,26(12):1338-1338
目的:观察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已发生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配型处理的疗效。方法:对10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SEPSA法处理,选择阴性结果的献血者进行血小板输注,计算纠正的计数增值(CCI),CCI>4.5×109/L为输注有效。结果10例PTR病人CCI均>4.5×109/L输注有效,与未配型组10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SEPSA法配型可以避免或减轻由免疫因素引起的PTR。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广州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交叉配型并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特异性。方法对62名临床不同疾病类型血小板输注>2次的患者分别做流式细胞血小板交叉配型(Flow-XM)试验和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试验,并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分析。结果 6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通过NIH-CDC试验,得出血小板配型阳性标本22例,阳性率为35.48%;Flow-XM试验比NIH-CDC试验阳性检出率高,为70.97%,两种配型结果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配型阳性患者的HLA抗体特异性,除2例为阴性外,其余都证实存在针对供者的HLA抗体。结论 Flow-XM试验对于检测HLA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收集1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8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78例,观察输注1h后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PTR率,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A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80%,判断PTR为20%,B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51.3%,判断PTR为48.7%,A组PTR比例明显低于B组值,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正相关,输注血小板后症状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容易产生PTR。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引起PTR中,主要与输注血小板次数有关,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合理的管理策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方法 选择2015-2018年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首次在我院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198例,应用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估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分析发热、脾大及化疗等非免疫因素以及血小板HLA-Ⅰ类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时合理有效的输注管理策略.结果 198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1823次,有效输注l 040次,总体输注有效率为57.0%.血小板输注有效性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降低(x2=45.840,P=0.000);发热、脾大、免疫抑制、化疗和移植因素可显著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P<0.05).患者血小板HLA-Ⅰ类抗体阳性率为22.2%.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在HLA-Ⅰ类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比较(62.3%比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281,P=0.000),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降低.HLA-Ⅰ类抗体产生在不同输注次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015,P=0.091),抗体的产生未伴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并且HLA-Ⅰ类抗体的产生在不同年龄、性别及血液病种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在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管理过程中,加强非免疫性因素监测及处理的同时,应在血小板输注前常规开展血小板HLA-Ⅰ类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6.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2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0.67%(P〈0.05);AL、AA组中发热患者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P〈0.05);AL患者脾脏肿大与否及是否发生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组和骨髓移植组血小板榆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而HSCT组中的死亡者与未死亡者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和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应视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治疗方案及血小板计数综合判断并选择适宜时机输注血小板,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各种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亲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12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亲缘HLA至少1个位点不合的HSCT.预处理分别采用改良Bu/Cy ATG、Flu Cy ATG、Flu Bu ATG、Ara-C Bu Flu ATG方案.采用环孢素A(CsA)、短疗程甲氨蝶呤(MTX)、霉酚酸酯(MMF)的三联方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对2例患者加用了CD25单抗.结果 患者移植后造血均顺利恢复,除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患者植入失败自身恢复外,均达完全供者型植入.10例发生aGVHD(10/12),其中Ⅰ度4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2例.在可供评价的9例患者中,5例发生慢性GVHD(cGVHD),其中局限型3例,广泛型2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5例,其中1例为CMV间质性肺炎.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肠道Ⅳ度aGVHD,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中位随访时间239(72~570) d,7例无病生存,1年预计总生存率(66.7±2.3)%,1年预计无病生存率(58.3±2.2)%,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 亲缘HLA配型不合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须警惕移植后GVHD及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输注无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定义与发生率 1.1定义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CCI和PPR未能达标等。  相似文献   

19.
陈映 《中外医疗》2010,29(23):1-2
目的探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途径,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对1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先进行HLA抗体与HPA抗体检测,然后分别在血小板供者库中找到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 12例PTR患者检出HLA抗体阳性共8例,阳性率为66.7%,HPA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为8.3%,HLA抗体合并HPA抗体阳性共3例,阳性率为25.0%。对8例仅有HLA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7.5%,对1例有HPA抗体的患者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33.3%。对3例有HLA与HPA联合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6.7%。结论对PTR患者进行抗体筛查,选择HLA相合的供血者及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十分重要,是解决PTR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HSCT患者74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影响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风险因素。结果:74例HSCT患者输注总有效率为7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脾肿大是影响HSCT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130、1.112,P<0.05)。结论:感染、脾肿大是影响HSCT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风险因素,因此临床上给予HSCT患者输注血小板应做到个体化、科学化,以提高HSCT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