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4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记录疼痛VAS评分、N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硬膜囊撕裂、颈脊髓损伤及颈椎不稳等严重并发症,无翻修手术者。疼痛VAS评分及NDI:术后1 d及1、6、12个月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4例,良24例,可3例,优良率92.7%(38/41)。结论 后路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早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评价O型臂导航辅助经皮内镜下Key-hole术式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O型臂导航辅助经皮内镜下Key-hole术式治疗的单节段CSR患者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4.05±10.67岁(32~71岁);C5/6节段8例,C6/7节段13例,C7/T1节段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疼痛和功能评定,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进行X线片、CT及MRI检查,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及侧块关节平面切除率(facet resection rate,FRR)。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36.85±5.83个月(25~44个月)。手术时间为120.32±33.92mins(76~209mins),术中出血量为14.86±12.67ml(2~50ml),术后住院时间为4.05±1.70d(2~9d)。手术并发症3例,其中1例术中C7神经根损伤致右肱三头肌肌力明显下降至2级,末次随访时肌力恢复至5级;1例术中发生椎动脉钳夹损伤出血,即刻使用凝胶海绵填塞止血,术后影像学显示无血肿形成,未诉特殊不适;1例术后出现轻度神经放射痛,经药物治疗后改善。与术前相比,术后3d、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及NDI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分优1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5%。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DH分别为4.40±0.97mm、4.31±0.92mm及4.26±1.01mm,CSA分别为5.70°±16.94°、8.43°±15.59°及11.44°±13.80°,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DH及CSA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RR为(27.12±16.62)%。结论:O型臂导航辅助经皮内镜下Key-hole术式治疗CSR安全有效,具有工作套管精准置入,降低手术损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何胤  李志琳  任大伟  席天平  贾涛 《骨科》2024,15(3):268-271
目的 探讨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PPECD治疗单节段CSR者28例,评估其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优良率。结果 术中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术后无感染、血肿形成等并发症,无病人因复发行翻修手术。28例病人随访时间为(16.7±2.9)个月(12~23个月)。术后及各随访时间的VAS评分、NDI均较术前降低,JOA颈椎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优良率为96.4%(优20例、良7例、可1例)。结论 在把握严格适应证的情况下,PPECD是治疗CSR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可作为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4.
李楠  王和鸣 《中国骨伤》2007,20(10):631-632
颈椎病是目前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本院于2005年3-7月采用葛仙益通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并与颈复康颗粒治疗30例进行对照,取得较好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参照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诊断标准[1]:①年龄4060岁,缓慢发病,病程较长(3个月以上),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②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③颈部旋转或后伸活动受限,患椎棘突及关节囊部常有压痛;④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⑤影像学所见(X线或CT、MRI显示颈部骨关节退行性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李楠  王和鸣 《中国骨伤》2006,19(10):631-632
颈椎病是目前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本院于2005年3-7月采用葛仙益通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并与颈复康颗粒治疗30例进行对照,取得较好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参照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  相似文献   

6.
神经根型颈椎病44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位诊断和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方法:对44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随访期平均3年2个月。结果:疗效优31例,良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发病间隙应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定位。手术方法和病程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10-2018-10间新里程安钢总医院收治的180例CSR患者分为2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ACD)内固定术,观察组行PPECD。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的病椎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6个月和12个月的颈椎曲度、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2个月的颈椎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ECD治疗CSR,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颈椎曲度及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8.
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 12例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行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或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年 8个月。结果 疗效优 6例 ,良 4例 ,可 2例 ,优良率83 3%。结论 前外侧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或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定位诊断对手术疗效至关重要。颈椎MRI结合CT能协助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0月,共有43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选,随机分入两个手术组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其中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23例,随访时间23.1±5.9个月;采用PPECD治疗20例,随访时间25.6±8.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点(1d、1周、1个月、3个月、1年)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创口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前凸Cobb角、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在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Macnab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时ACDF组及PPECD组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13±1.78分、1.02±2.24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较术前的7.13±1.25分、7.28±1.30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d时PPECD组的创口疼痛VAS评分为1.91±0.58分,显著小于ACDF组的3.87±1.19分(P0.05),但术后1周后随访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PPECD组在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小于ACDF组(P0.05)。ACDF组和PPECD组术后1年时颈椎前凸Cobb角分别为13.7°±6.9°和8.2°±4.8°,较术前的4.3°±11.3°、4.7°±8.9°均有显著增大(P0.05),且ACDF组的平均增幅显著大于PPECD组(P0.05)。术后1年时PPECD组的颈椎活动度同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DF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年时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及Macnab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费用更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是近年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热点。该术式能保留大部分生理结构,对患者颈部生理曲度影响小,生物力学整体性能最接近正常颈椎。同时,采用该术式可以避免误伤气管、食道、颈动脉等颈前邻近组织,避免术后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引起急性窒息的风险,因此该术式已被广大外科医生所接受。该文对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张迎春  陈太声  朱华 《中国骨伤》2018,31(4):306-3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后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14例CSR患者,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68(40.5±7.6)岁;病程0.5~13.0(6.0±1.3)个月。涉及节段:C_(4,5)2例,C_(5,6)8例,C_(6,7)4例。所有患者经6周以上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采用后路经皮椎间孔镜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测定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及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并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情况。手术时间60~100 min,中位数75 min;术中出血30~80 ml,中位数40 ml。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3个月,中位数9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未见复发,原手术节段未见再次髓核突出,邻近椎体无明显退变征象。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疼痛VAS评分明显减小(P0.05),JOA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曲度(11.23±0.99)°高于治疗前的(7.75±0.79)°(t=10.280,P=0.000),病变椎间高度(5.52±0.61)mm与治疗前的(5.65±0.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3,P=0.539)。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后路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减轻单节段CSR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v,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7岁;C4/5 4例,C5/6 9例,C6/7 3例;均为一侧根性症状,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外侧突出或/和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神经受压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经系统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随访观察患者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min (75~1 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ml(30~1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3~7d);出院时患者神经根性症状缓解11例,明显改善5例;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6~2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13±1.15分降至术后的3.00±0.63分,末次随访时为1.94±0.85分;JOA评分由术前12.63±1.09分提高至15.63±0.50分,末次随访时为16.13±0.62分;术前、术后与术次随访时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生理曲度D值从术前7.66±0.99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99±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5.56±0.54mm和5.54±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胡建锋  潘庆辉 《中国骨伤》2006,19(2):119-12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推拿治疗时患者一般都采用坐位接受手法治疗。近年来,我院以侧卧体位下利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5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外科治疗的56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4~61(51.15±6.29)岁,C4,58例、C5,613例、C6,76例,行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0~65(53.24±5.31)岁,C4,510例、C5,614例、C6,75例,行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并分析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影像学资料。结果: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CTDR)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5月~2014年5月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接受CTDR的CSR患者45例,随访6个月~2年(1.4±0.5年)。满足以下条件为显效组:(1)末次随访颈部伤残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改善(术前NDI评分-末次随访NDI评分)15分;(2)术后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未出现神经根受损;(3)未出现手术失败及二次手术;(4)随访复查颈椎正侧位、动力位及左右侧屈X线片未见人工椎间盘移位、活动受限及假体相关问题。不满足以上任意一条者为无显效组。比较两组间背景资料及主观变量,分析其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肌电图确诊神经根受损、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肌力、手术节段数量、术前颈椎活动度(ROM)、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主观变量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NDI。结果:显效组34例,无显效组11例。两组间年龄、病程、吸烟史、肌电图确诊神经根受损例数、术前肌力、术前VAS及N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比、术前颈椎ROM、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病程、吸烟史、肌电图确诊神经根受损、术前肌力、术前VAS及NDI评分可能与CSR患者CTDR的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1例CSR患者行"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力学检测系统监测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变化。利用螺旋CT对患者颈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DICOM数据,依次运用Mimics软件、Geomagic Studio软件、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加载"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将各部分力学参数代入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三维平衡正脊"作用下患者的椎体、椎间盘的内部应力变化及位移变形情况。结果:建立的CSR患者C3-C7有限元模型包括5节椎体、4节椎间盘、3种韧带,涉及153 471个节点,64 978个单元。手法完全加载后,C3-C7椎体应力部位主要在C5棘突前部及根部、椎弓及二者联合处,最大应力达到17.781 MPa;变形部位主要集中在C3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痛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开放性临床对照试验。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颈痛平治疗,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第3周复查,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32/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24/3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9.2%(33/3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27/3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痛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疾病疗效方面明显优于颈复康;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两种药物均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相当;在安全性方面两种药物均无明显不良反应。颈痛平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肘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以手部内在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进行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双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双侧第一背侧骨间肌和尺侧腕屈肌肌电罔(electromyogram,EMG)检查。结果:3例以尺神经肘上-肘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大于10m/s及第一背侧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肘管综合征;4例以SEP颈髓至外周电位(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和尺侧腕屈肌、第一背侧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为尺侧腕屈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尺神经肘上-肘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大于10m/s、SEP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诊断为二者合并存在。手术治疗10例,术中所见均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肘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