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针灸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腧穴,穴位敏化的研究是针灸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前期研究指出,穴位敏化指机体从生理的“静息态”转变为病理的“激活态”的动态过程,穴位敏化演化过程涉及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①穴位敏化发生的外周微理化环境;②穴位敏化发生的中枢机制;③穴位敏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穴位敏化发生的科学基础及归纳总结其动态过程,旨在为更好的理解穴位敏化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穴位敏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穴位敏化是指腧穴由"沉寂态"向"激活态"的转化过程,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实时反应,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普遍性、特异性及功能性等特征;穴位敏化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基础及敏化机制,穴位敏化的研究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腧穴本态的认识;同时,穴位敏化还能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支点。本研究将从这几方面对穴位敏化加以浅析,以期为腧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及其与肥大细胞(MCs)相关的研究报道,发现肥大细胞参与了穴位敏化的发生,与穴位敏化的功能、机制等密切相关,并有沿腧穴分布的特性,其可能是穴位敏化的关键物质和客观指标之一,望为今后进一步探析穴位敏化的机制、物质结构基础及腧穴本态等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4,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古代文献阐释穴位本态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穴位的大小、位置和功能。根据现代研究进一步阐述穴位的属性,穴位的生理态、病理态和激活态,穴位刺激非特异的广谱效应和相对特异性的双重效应,穴位的"敏化"现象,穴位的现代解剖学、组织学结构等,通过系统阐述穴位本态,为研究穴位本态提供理论支撑,为临床应用穴位本态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8.
穴位敏化是经络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正确认识腧穴的本质。穴位敏化形式多样,但穴位痛敏是目前针灸临床应用广泛、研究较多的敏化类型,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穴位敏化研究将以循按为特征的探查压痛点归于“以痛为腧”,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从“以痛为腧”的溯源到现代对穴位敏化的认识以及穴位痛敏的探查和机制探讨,进一步揭示穴位敏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及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和未来研究提供一定思路。方法 电子检索(包括中文数据库CNKI、CBM、WanFang Database、VIP和英文数据库PubMed)结合手工检索,收集冠心病穴位敏化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总结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69篇,冠心病涉及的穴位敏化现象包括热敏、力敏、光敏、形敏、电敏、痛敏及少量的其它敏化形式,穴位敏化的检测手段丰富,不同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其中以力敏和形敏同时出现的概率最高;冠心病常见敏化穴为内关、心俞、神门、膻中等,其中内关的敏化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并常与膻中同时出现敏化现象;阴经的敏化发生率明显多于阳经;敏化现象多集中在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阴心经;敏化部位多集中在上肢部、胸部和背部;敏化穴位多为特定穴,其中又以络穴发生敏化现象的频次最高。结论 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穴位敏化现象,其敏化表现形式正在不断被丰富,多种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敏化现象涉及的穴位、经脉及部位较为广泛,其中的高频敏化穴区部位与目前临床治疗所选穴区部位基本一致。未来应进一步明确穴位敏化动态变化规律及建立敏化标准,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0.
穴位敏化与得气是近年来针灸领域备受关注的两个核心科学命题。本研究从概念、表现形式、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影响因素、调控机制、临床效应等方面对比发现,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如物质结构基础、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等,但穴位敏化并不等同于得气。穴位敏化是机体病理状态下体表特定腧穴形态与功能的实时、动态变化,属穴位本态范畴,而得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疾病时医患双方对经气的主观或客观感应,属针刺效应范畴,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1.
腧穴敏化是指腧穴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时表现出新的状态和性质。敏化腧穴的分布形式多样,且具有经穴-脏腑-疾病相关性,明确敏化腧穴的分布规律能为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选穴等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关穴位敏化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缺乏统一判定方法和标准等问题。本研究从敏化腧穴分布与脏腑、经络、阿是穴等相关性入手,概括总结了当前敏化腧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整理古代文献中穴位敏化的现象与规律。方法:从秦汉至近现代77本针灸相关的古医籍中收集穴位敏化的文献记载、医家专论及发挥、临床应用与相关医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作定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出与穴位敏化相关的条文101条,通过整理穴位敏化现象,发现穴位敏化以痛敏现象为主。总结穴位敏化现象规律。结果:脏腑病敏化穴位主要以本经经穴、阿是穴以及背俞穴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本经偱行部位;经络病敏化穴位则是以阿是穴以及病变局部穴位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局部以及病变经络偱行部位。且根据穴位敏化现象表现的不同可反映疾病的虚实病性、辨别病邪的性质。结论:穴位敏化现象的记载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特征与规律,可协助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选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针灸临床优势病种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探究穴位敏化现象的特征与规律。方法:结合文献和专家经验,筛选出治疗KOA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包括:鹤顶、梁丘、命门、内膝眼、曲泉、犊鼻等,对814例KOA患者和217例健康受试者的穴位温度、机械痛阈、压痛阈变化进行检测,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判别穴位是否发生敏化。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KOA患者穴位温度升高、机械痛阈和压痛阈降低(P<0.05),且存在区分穴位是否发生敏化现象的界值。机器学习结果显示,穴位敏化预测准确率最高为86.7%(肾俞),最低为73.9%(鹤顶);对KOA患者临床3期预测准确率较高,最高为93.3%(曲泉)。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穴位敏化现象反映疾病的特征,且与疾病的病情存在关联,可为KOA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近5年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中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的主治范围与规律。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出两种状态关元穴的主治疾病和治疗相关情况。结果 非敏化态关元穴共纳入370篇文献,其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先增加再逐渐减少的趋势,治疗的疾病有121种,尿潴留和原发性痛经文献数量最多,其次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失眠症等,共纳入15707例患者;作用于关元穴的治疗方式有20种,以单纯针刺和艾灸为主;针刺角度以直刺为主,深度多在1-1.5寸之间,平补平泻法和补法是其常用补泻方法;常见病治疗频次主要为1次/日,不同疾病的配穴和疗程各有不同。敏化态关元穴共纳入24篇文献,文献发表数量趋势无明显变化,主治疾病有16种,共纳入919例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热敏灸,以热敏化形式为主。结论 非敏化态关元穴的主治疾病范围较广,且治疗方式多样,具体治疗时间、配穴和疗程因疾病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敏化态关元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其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在临床上,本课题组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来选取针刺穴位,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的过程中,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个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的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本课题组根据《易经》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论观点,再加上理论上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自身对该理论观点的理解,通过临床经络诊察刺激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了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生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相似文献   

16.
穴位敏化是穴位状态的相应改变,痛敏是穴位敏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痛敏穴与激痛点在临床上均与疼痛有关,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皆为疼痛或疾病的反应点,多用于治疗疼痛类疾病。从理论来源上讲,阿是穴可将痛敏穴与激痛点联系起来,并在疼痛敏感度和解剖位置方面为两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在辅助诊治技术上,可应用各种成像技术的辅助进行痛敏穴、激痛点的可视化、标准化定位,并预测其疗效。从临床应用来看,针刺穴位以酸胀重麻感为准,针刺激痛点以扎跳为准,常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应用痛敏穴,激痛点的分布也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两者可治疗的疼痛类疾病既包含躯体痛也包括非感染或外伤性的内脏痛。现代研究方面,两者都以发生炎性反应为特征,进而产生周围微环境的改变。文章从痛敏穴与激痛点在理论、位置分布、针感、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6个方面的异同探讨二者的关系,并进行分析总结,阐明了穴位痛敏化现象与激痛点理论的相关性。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痛敏穴的范围更加广泛,激痛点应包含在痛敏穴之中。痛敏穴与激痛点是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纳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体系;同时将两者贯通于现代针灸学的研究中,以期为两者在疼...  相似文献   

17.
腧穴敏化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穴位从"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转化过程。然而既往对腧穴敏化的判断基本凭借医患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评判标准。近年来对腧穴敏化过程中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从腧穴电敏化、光敏化、热敏化、微循环敏化、压痛敏化、声敏化6个方面入手,综述了当前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文献回顾表明腧穴敏化具有疾病特异性,表现形式多元且携带有多种疾病相关信息,是与疾病状态相关联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把握腧穴敏化动态过程中基础性规律,并着力构建和明确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评判体系与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整理分析内关穴敏化现象,为临床应用及科研探索提供文献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内关穴敏化现象相关的现代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整理内关穴敏化现象类型、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和疾病种类等指标。结果共纳入涉及内关穴敏化现象文献151篇,包括化学敏121篇,电敏16篇,光敏5篇,痛敏5篇,热敏4篇。近十年敏化相关研究呈激增态。内关穴敏化的检测方法多样,具体数值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内关穴敏化与心系疾病联系密切。结论内关穴穴位敏化涉及疾病以心系疾病为主,各敏化的检测方式多样,各类型敏化检测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目前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待进一步完善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吴茱萸穴位敷贴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确切疗效,且有简、廉、便、验的特点,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可取疗法.本文收集近15 a来吴茱萸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资料,从吴茱萸的药理作用、常用穴位、临床应用、穴位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的研究概况及其存在问题,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穴位本态、穴位敏化两个科学命题的相关内涵及研究开展讨论,认为本态研究中的穴位概念与传统的腧穴概念的内涵不同,当前的穴位可能指的是针灸治疗部位,而不仅仅是腧穴;敏化可能是部位穴位的一种特征,但敏化穴位可能并不是针灸发挥扶正祛邪整体治疗作用的主要部位。当代研究及概念架构在丰富针灸知识体系的同时,不能背离或割裂针灸医学整体调节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