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醋酸铅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胎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度。MTT测定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以确定醋酸铅最适造模浓度及时间,同时筛选合适剂量PF干预海马神经元凋亡。依据MTT测定结果,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20,40,80 μmol·L-1 PF组干预海马神经元细胞,作用24 h后,加醋酸铅染毒,检测细胞色素C (cytochrome C,Cyt-C)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Ca2+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测定海马神经元细胞中caspase-3、cleaved-caspase-3、caspase-8、cleaved-caspase-8、caspase-9、cleaved-caspase-9、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细胞为海马神经元细胞,且纯度较高。MTT测定结果显示醋酸铅最适造模浓度及时间为25 μmol·L-1染毒24 h;PF剂量为20,40,80 μmol·L-1可显著改善海马神经元细胞活性,呈剂量依赖性。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Cyt-C含量、凋亡率、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40 μmol·L-1 PF组和80 μmol·L-1 PF组可降低Cyt-C含量、凋亡率、细胞内Ca2+浓度(P<0.05或P<0.01),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1),20 μmol·L-1PF组可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5)。此外,一定剂量的PF可下调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9、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结论 PF可抑制醋酸铅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可通过调控Bcl-2/Bax蛋白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4''-二羟基-3''-甲基-3-甲氧基查耳酮(C20)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法检测C20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彗星实验检测C20(10 μmol·L-1)对HepG2细胞DNA损伤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20(5、10 μmol·L-1)对HepG2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通过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20(5、10 μmol·L-1)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借助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20(5、10 μmol·L-1)处理对HepG2细胞中与凋亡、DNA损伤、细胞周期阻滞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20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活力(P<0.001),给药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937 μmol·L-1;5 μmol·L-1 C20能够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P<0.01);EdU染色结果显示5、10 μmol·L-1的C20能够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5、10 μmol·L-1的C20显著诱导HepG2细胞G2/M期阻滞(P<0.001);5、10 μmol·L-1的C20显著促进HepG2细胞凋亡(P<0.001),并显著上调Caspas-3、Caspase-9以及PARP的剪切水平(P<0.01);10 μmol·L-1的C20能够诱导HepG2细胞发生DNA损伤,并且5、10 μmol·L-1的C20显著上调γH2AX、p21的蛋白水平(P<0.01)。结论 C20能够造成HepG2细胞发生DNA损伤,上调p21蛋白水平,导致细胞G2/M期阻滞,并进一步诱发凋亡,发挥体外抗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松果菊苷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作用。方法 选择不同浓度的松果菊苷处理卵巢癌SKOV3细胞,24 h后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选择不同浓度松果菊苷浓度(0,20,40,80μmol·L-1)进行后续实验,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及p38 MAPK的磷酸化;显微观察细胞肿瘤球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和CD44的含量。结果 SKOV3细胞的存活率与松果菊苷呈浓度依赖性降低,松果菊苷浓度≥40μmol·L-1时,SKOV3细胞的存活率较松果菊苷0μmol·L-1时均明显降低(P<0.05)。与松果菊苷0μmol·L-1组比较,松果菊苷40μmol·L-1组和80μmol·L-1组EdU阳性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减少(P<0.05);VEGF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及p38 MAPK磷酸化水平均降低(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肿瘤干细胞成球直径减小(P<0.05),成球数减少(P<0.05);CD133和CD44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 松果菊苷可以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侵袭、干细胞样特性及p38 MAPK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吉马酮诱导肺癌 A549、 鼻咽癌 CNE-1、 肝癌 HepG2 细胞凋亡的机制 。 方法 50、 150、 200、250、300 μmol·L-1的吉马酮处理肝癌 HepG2、肺癌 A549、鼻咽癌 CNE-1、结肠癌 Caco-2 细胞 24、48、72 h 后,MTT 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的变化。100、150、200 μmol·L-1的吉马酮分别处理 A549、HepG2、CNE-1细胞 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 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标志蛋白 cleaved-Caspase-3、Caspase-3 的变化,检测乙型肝炎 X相互作用蛋白(HBXIP)、p53蛋白的表达量变化。分别在 A549、HepG2、CNE-1细胞中应用 siRNA 敲低 HBXIP,Westernblotting实验检测 HBXIP的敲低效果及 p53蛋白表达变化;MTT实验检测敲低 HBXIP对吉马酮诱导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 吉马酮对鼻咽癌CNE-1、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强,与溶剂对照组比较,200、250、300 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在高浓度时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效果较强,与溶剂对照组比较,250、300 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对结肠癌Caco-2细胞作用相对较弱。与对照组比较,100、150、200 μmol·L-1吉马酮处理A549、HepG2、CNE-1细胞 48 h后,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cleaved-Caspase-3、p53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以 150、200 μmol·L-1吉马酮处理A549、HepG2、CNE-1细胞48 h后,HBXIP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siRNA-HBXIP处理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HBXIP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p53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与单独使用的相同浓度的吉马酮相比,沉默HBXIP后A549、HepG2、CNE-1细胞对吉马酮的敏感度明显提高,150、200、250 μmol·L-1组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 吉马酮可以抑制A549、HepG2、CNE-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HBXIP/p53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斑马鱼高通量模型,对10种中药来源化合物进行筛选。方法 选取受精后转基因血管荧光Fli-1品系斑马鱼对10个中药来源的化合物进行筛选,用不同的药物浓度分别作用于斑马鱼,观察对斑马鱼体血管的影响。以斑马鱼肠下血管面积为主要指标,斑马鱼肠下血管出芽数为次要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考察各化合物对斑马鱼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 木犀草素(87.34 μmol·L–1)、洋川芎内酯A(52.02 μmol·L–1)、盐酸小檗碱(537.91 μmol·L–1)、和厚朴酚(9.39 μmol·L–1)、齐墩果酸(10.95 μmol·L–1)组斑马鱼肠下血管面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下血管面积显著减少(P<0.01或P<0.001);木犀草素、洋川芎内酯A、盐酸小檗碱、齐墩果酸、和厚朴酚对肠下血管面积的抑制作用分别为12%,17%,18%,15%,24%;各化合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斑马鱼肠下血管出芽数无显著性差异;阳性对照组(索拉非尼5 μmol·L–1)斑马鱼肠下血管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减少(P<0.05),其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为22%,肠下血管出芽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减少(P<0.05)。结论 木犀草素、洋川芎内酯A、盐酸小檗碱、齐墩果酸、和厚朴酚具有抑制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黄曲霉素产毒真菌的多重PCR体系进行优化,确定最佳PCR体系。方法 以黄曲霉素产生过程中的主要调控基因ver-1verB及通用基因片段ITS序列为目的片段,设计多重PCR引物,采用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对DNA模板、Mg2+浓度、引物用量、dNTPs用量、退火温度等因素进行考察。结果 最佳多重PCR体系为:50 µL体系中含有引物(5 µmol·L-1)3 mL,dNTPs(2.5 mmol·L-1)5 µL,Mg2+(2.5 mmol·L-1)4 µL,DNA浓度10 ng·µL-1,退火温度56 ℃。结论 建立的体系可用于黄曲霉素产毒真菌的多重PCR鉴定,对黄曲霉产毒菌的源头鉴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乌骨藤提取物C21甾体苷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cv,SACC)低侵袭细胞株(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83,SACC-83)和肺高转移细胞株(SACC-LM)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5,10,20,40,60,80,100 μmol·L-1) C21甾体苷处理SACC-83和SACC-LM细胞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药物的IC20IC50;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SACC-83及SACC-LM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ACC-83和SACC-LM细胞Bcl-2、Bax、caspase 3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C21甾体苷降低SACC-83和SACC-LM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增殖,并且作用于SACC-83细胞C21甾体苷的IC20浓度为7.49 μmol·L-1,IC50浓度为38.34 μmol·L-1;作用于SACC-LM细胞的C21甾体苷IC20浓度为9.30 μmol·L-1,IC50浓度为46.04 μmol·L-1;细胞克隆集落形成明显减少。C21甾体苷IC20浓度分别促进SACC-83及SACC-LM细胞凋亡,且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凋亡率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经7.49,9.30 μmol·L-1 C21甾体苷分别处理SACC-83及SACC-LM细胞后,Bcl-2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Bax、Caspase 3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乌骨藤C21甾体苷抑制SACC-83及SACC-LM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Bax和Caspase 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番茄红素对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BCSC)干性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乳腺癌MCF-7细胞,通过悬浮培养和流式细胞术筛选CD44+MCF-7干细胞(BCSC)进行后续实验;BCSC分为对照组和番茄红素组(5 μmol·L-1),给药24 h后,球体形成试验检测BCSC球体形成大小和数量;对照组和番茄红素组BCSC经不同浓度顺铂(0,5,10,20,40,80 μmol·L-1)处理24 h,CCK8试验检测BCSC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和番茄红素组BCSC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BCSC经10 μmol·L-1活性氧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或10 μmol·L-1 NF-κB抑制剂BAY 11-7085(BAY)处理24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p NF-κB和干性相关蛋白LSD1及SOX9的表达水平。结果 CD44+细胞中LSD1和SOX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D44-细胞;番茄红素明显降低BCSC球体形成数量和大小;番茄红素显著提高顺铂诱导的BCSC细胞凋亡率;番茄红素显著降低BCSC中ROS水平;番茄红素与NAC均降低细胞中p NF-κB蛋白表达水平;番茄红素、NAC和BAY均抑制细胞中LSD1、SOX9蛋白表达水平,且分别经番茄红素、NAC和BAY处理后,BCSC对顺铂敏感性明显升高。结论 番茄红素可能通过ROS/NF-κB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干细胞干性,增强顺铂治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钩藤碱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局部黏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5-氟尿嘧啶(5-FU)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 HepG2 细胞,分为对照组,异钩藤碱低、中、高浓度(32.5、65.0、130.0 μmol·L-1)组,异钩藤碱(130 μmol·L-1)+EGFR 激活剂 NSC228155(2 μmol·L-1)组 ;对数生长期的 5-FU 耐药肝癌细胞系 HepG2/5-FU 分为对照组 、异 钩 藤 碱( 130 μmol · L-1 )组 、5-FU( 60 μmol · L-1 )组 、异 钩 藤 碱( 130 μmol · L-1)+5-FU(60 μmol·L-1)组、异钩藤碱(130 μmol·L-1)+5-FU(60 μmol·L-1)+NSC228155(2 μmol·L-1)组。给药处理 24 h,对照组不给药。EdU 染色、CCK-8 检测 HepG2 或 HepG2/5-FU 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 HepG2 或 HepG2/5-FU 细胞迁移;Westernblotting 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 D1(CyclinD1)、迁移侵袭增强子因子 1(MIEN1)、P-糖蛋白(P-gp)、p-EGFR、p-FAK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异钩藤碱低、中、高浓度组 EdU 阳性率、吸光度(A450)值、划痕愈合率、CyclinD1、MIEN1、p-EGFR、p-FAK 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呈浓度相关性(P<0.05);与异钩藤碱 130.0 μmol·L-1组相比,异钩藤碱+NSC228155 组 HepG2 细胞 EdU 阳性率、A450 值、划 痕 愈 合 率 、 CyclinD1、 MIEN1、 p-EGFR、 p-FAK 蛋 白 表 达 显 著 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5-FU 组 HepG2/5-FU 细胞 EdU 阳性率、A450值、划痕愈合率、P-gp、p-EGFR、p-FAK 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异钩藤碱组、5-FU 组相比,异钩藤碱+5-FU 组 HepG2/5-FU 细胞 EdU 阳性率、A450值、划痕愈合率、P-gp、p-EGFR、p-FAK 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异钩藤碱+5-FU 组相比,异钩藤碱+5-FU+NSC228155 组 HepG2/5-FU 细胞 EdU 阳性率、A450值、划痕愈合率、P-gp、p-EGFR、p-FAK 蛋白显著上调(P<0.05)。结论 异钩藤碱抑制 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降低 5-FU 耐药性的机制可能与阻断 EGFR/FAK 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白花丹醌在缺氧条件下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凋亡、侵袭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及其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二氯化钴(CoCl2)化学诱导法建立HepG2细胞体外缺氧模型,经不同浓度(2,4,8 μmol·L–1)白花丹醌处理24 h后,MTT、平板克隆形成试验观察HepG2细胞增殖水平变化;使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使用Transwell试验观察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使用qRT-PCR检测HepG2细胞内HIF-1A mRNA转录水平变化;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HIF-1α及其下游基因c-Myc、VEGFA、MMP9TWIST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当CoCl2处理浓度为150 μmol·L–1时,HepG2细胞增殖水平未见显著变化,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提示体外缺氧模型建立成功。与常氧对照组相比,MTT、平板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白花丹醌作用HepG2细胞后,其增殖水平受到显著抑制(P<0.05或P<0.01); 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白花丹醌可显著抑制HepG2细胞侵袭(P<0.05或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白花丹醌能显著诱导HepG2细胞凋亡(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及qRT-PCR检测结果显示,白花丹醌能显著下调HIF-1α蛋白及HIF-1A 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HIF-1α及其下游基因c-Myc、VEGFA、MMP9TWIST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或P<0.01)。结论 CoCl2体外模拟肝癌HepG2细胞缺氧的适宜浓度为150 μmol·L–1;在缺氧条件下,白花丹醌可显著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与侵袭,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α蛋白及其下游靶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丹酚酸A中相关物质。方法:采用德国MN-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2%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6 nm,对杂质进行了定量研究。并采用制备液相色谱对主要杂质进行分离,进行了结构确证。结果:建立注射用丹酚酸A的相关物质检测方法,并分离确定了2个杂质的结构。结论:本法可用于注射用丹酚酸A相关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降糖通络颗粒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地评价降糖通络颗粒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样品测定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2%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集230 nm特征吸收波长下的信号,记录10批样品的HPLC特征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超信息特征数字化评价系统”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 以丹酚酸B为参照物,10批样品所得特征图谱共标定1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3以上。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方法克服了单含量测定时信息量有限的缺点,能较全面、真实地揭示中药材的内在质量特征,可为降糖通络颗粒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HPLC、LC-MS等手段确定了丹参提取物中的小组分丹酚酸E,并考察了加水量、提取温度、时间和pH对丹酚酸B、E相对含量及丹酚酸B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提取条件下,丹酚酸B、E相对含量变化显著,推测两者存在一定转化机制。丹酚酸B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丹参药材中加入8倍体积水,用1 mol/L盐酸调至pH 4 0,70℃提取60min,丹酚酸B的收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4.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因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以其有效成分制成的丹参类制剂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近年来围绕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丹参类制剂及其单体成分(如丹酚酸A、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等)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方面开展了大量药理机制的研究,表明其可以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等多种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抑制凋亡等药理作用。归纳总结丹参中的单体化合物及丹参类制剂对心脑血管系统相关信号通路的药理作用,以期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晋迎申 《上海医药》2014,(21):78-80
目的:考查不同因素对丹酚酸B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HPLC检测溶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变化。结果:温度和加热时间对丹酚酸B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乙醇溶液比水溶液更有利于丹酚酸B的稳定。结论:生产过程中应将浓缩温度控制在60℃以下,时间在4 h以内,且溶液中丹酚酸B浓度高有利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是以丹参的水溶性有效部位丹参多酚酸为活性成分制成的冻干粉针剂,主要化学成分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D及丹酚酸Y等水溶性酚酸类成分。临床上用于中风病中经络(轻中度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治疗轻中度脑梗死引起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的症状。就近10年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化学成分、药材质量评价、产品质量控制方法、配伍合理性及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更加安全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丹参总酚酸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大鼠模型,再灌注并同时静脉注射丹参总酚酸5,10和20 mg· kg-1,每天1次,连续3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后72 h大脑皮质、外周血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内免疫细胞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缺血后5,24和72h时缺血侧脑区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y(Inf-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Ⅱ-2),Th2型细胞因子Ⅱ-10以及巨噬细胞炎症因子Ⅱ-1β等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72 h时,模型组脑内缺血侧皮质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显著升高(P<0.01),外周血和脾中上述免疫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1),提示脑内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外周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经丹参总酚酸1 0和20 mg· kg-1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脑内上述免疫细胞数量(P<0.05),增加外周血中免疫细胞(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B细胞)及脾中上述免疫细胞数量(P<0.05).脑内炎症因子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后5,24和72 h时,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质炎症因子Ifn-y,Tnf-α,Ⅱ-2,Ⅱ-4,Ⅱ-10和Ⅱ-1β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丹参总酚酸1 0和20 mg· kg-1治疗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结论 丹参总酚酸可能通过抑制缺血侧脑区免疫炎症反应、减少免疫细胞浸润并抑制缺血再灌注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进而改善外周免疫抑制,减轻脑卒中后继发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丹酚酸A原料药中特定杂质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C。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2%磷酸–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6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样品室温度4℃,进样量20μL。以丹酚酸A为内标,建立丹酚酸A原料药中特定杂质(紫草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定丹酚酸A原料药中特定杂质,并比较一测多评法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的差异性。结果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迷迭香酸、紫草酸均在0.2~20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在线性浓度范围内,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C与丹酚酸A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52、2.09、2.33、1.06。一测多评法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测多评法可用于丹酚酸A原料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C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丹酚酸A对脂毒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棕榈酸体外诱导建立H9C2心肌细胞脂毒性模型并给予丹酚酸A进行干预,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损伤,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罗丹明123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研究丹酚酸A改善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浓度为400μmol/L的棕榈酸可显著导致H9C2心肌细胞脂毒性损伤(P<0.05)。不同浓度(10、20、40、80μmol/L)丹酚酸A暴露对心肌细胞无毒性作用(P>0.05)。丹酚酸A干预显著改善脂毒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激活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TLR4)可显著增强脂毒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P<0.05),而抑制TLR4显著减轻棕榈酸诱导的细胞脂毒性(P<0.05)。此外,丹酚酸A显著抑制棕榈酸诱导的TLR4及其下游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 MAPK)(P<0.05)。结论:丹酚酸A改善脂毒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LR4/JNK 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丹酚酸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最主要的水溶性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对丹酚酸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介绍了丹酚酸A和丹酚酸B等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成分通过保护血管内皮、舒张冠状动脉、促进血管再生、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炎性反应、抗细胞凋亡和清除自由基等多角度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丹酚酸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及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