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技术下斑块定量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斑块进展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3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其1年随访后斑块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n=90)和无进展组(n=140),比较两组首次检测CCTA时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斑块负荷、重塑指数、狭窄程度,利用ROC分析斑块总体积、非钙化体积、重塑指数、狭窄程度预测冠心病患者斑块进展的价值,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进展组斑块总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重塑指数、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无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斑块总体积、非钙化体积、重塑指数、狭窄程度预测冠心病患者斑块进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68、0.901、0.837。进展组心源性死亡、脑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A技术下斑块定量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斑块进展有较高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定性、定量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联合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行一站式CCTA及CT-MPI检查,并于2周内完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CTA、CT-MPI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效能。结果 CCTA检查单独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0%、78.9%、82.7%,CTMPI检查单独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0%、84.2%、88.89%,CCTA联合CT-MPI诊断,以任意一项阳性为阳性结果,则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3%、76.3%、86.4%;以两者均为阳性为阳性结果,则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9.1%、92.1%、85.2%;CAG检查阳性者,CCTA最大狭窄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CT-MPI最小MBF值低于阴性者(P<0.05);CCTA最大狭窄率、CT-MPI最小MBF值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分别为0.826、0.871、0.952。结论 CCTA及CT-MPI检查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评估,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时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6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经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及图像后处理,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65例中ACS组46例,软斑块37个,中等密度斑块22个,钙化斑块12个;稳定型心绞痛组19例中软斑块6个,中等密度斑块8个,钙化斑块22个,非钙化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42处;而钙化斑块:轻度狭窄18处,中度狭窄10处,重度狭窄6处,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CAG相比冠状动脉CTA可出现假性狭窄。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无创、方便快捷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能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筛选的一种优良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 CHD)合并2型糖尿病( T2MD)患者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及其钙化特征. 方法:根据糖耐量测试果将其 118 例 CHD 患者分为合并 T2MD 组 55 例( FPG>11. 1mmoL/L)以及CHD( FPG≤11.1mmoL/L)组6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检出率、分布情况及钙化特征. 结果:与CHD组相比,合并T2MD组患者年龄、FPG、HAblc、TC、TG、LCL-C、hs-CRP、BMI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HD共观察冠状动脉1120段,斑块发生率为128 段( 11.43%) , T2MD 组共观察冠状动脉542 段,斑块发生率为258 段( 47.60%). 两组LAD、LM、LCx、RCA粥样斑块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与CHD组相比,合并T2MD组患者斑块钙化数量显著增多,斑块钙化弧面积显著减少,差异显著( P<0.05) ,而两组钙化弧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血糖、血脂水平上升可能是CHD合并T2MD发生的重要因素,CHD合并T2MD患者斑块发生率显著上升,其冠状动脉钙化负荷更加重,负荷加重可能与斑块钙化数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9):1290-129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超声评估及其与斑块稳定性、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SAP组、UAP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采集血清及外周血标本,测定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及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结果:SAP组和UAP组患者的颈动脉PWVβ水平、血清中ICTP、MMP1、MMP3、MMP7、CatK、CD62p、CD63含量以及外周血中PAR1、LOX1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UAP组患者的颈动脉PWVβ水平、血清中ICTP、MMP1、MMP3、MMP7、CatK、CD62p、CD63含量以及外周血中PAR1、LOX1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SAP组;PWVβ高水平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PAR1、LOX1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CD62p、CD63、ICTP、MMP1、MMP3、MMP7、CatK、CD62p、CD63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WVβ低水平冠心病患者。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颈动脉弹性的超声参数PWVβ对斑块稳定性及血小板功能具有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和程度。方法: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胸闷、胸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125例,查无冠状动脉造影的禁忌证后,标准Judkins法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1支血管内径狭窄≥50%时有临床意义。然后再根据冠脉病变的程度分为四组:其中左主干狭窄≥50%或/和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的任何一支血管狭窄≥75%为A组,任一支冠脉主支在50~75%者为B组,狭窄不到50%为C组,无狭窄为D组。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冠脉狭窄程度越高,高血压病比例越高。结论:高血压病可作为冠心病事件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冠心病的发展,而且冠脉狭窄程度越重,两者相关更著。同时收缩压与冠心病的关系较舒张压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判定颈动脉斑块性质,并分析其与冠心病(CHD)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张家口市建国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D患者214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轻度狭窄患者36例(轻度组),中度狭窄患者72例(中度组),重度狭窄患者106例(重度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形态进行检查,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同时设置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CHD3个亚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IMT、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IMT、斑块数量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中、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及中度组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Crouse积分与冠脉Gensini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HD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越高,预示CHD患者冠脉硬化程度越重,颈动脉斑块性质与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
组织多普勒检测心肌工作指数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多普勒(TDI)检测心肌工作指数(MPI)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心脏整体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122例,行常规各项心脏超声指标及MPI检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按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分为4组,即正常组(0分,n=15)、轻度狭窄组(1~40分,n=56)、中度狭窄组(41~80分,n=56)和重度狭窄组(≥81分,n=9)。观察Gensini积分与MPI有无相关性。结果: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MPI指数较其它组高,重度狭窄组高于其他各组,Gensini积分与左、右心室MPI存在正相关关系(r=0.72,P<0.01;r=0.68,P<0.01)。结论:MP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MPI升高越明显,提示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心脏整体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医师及同一医师前后两次采用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冠心病(CAD)的可重复性.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同时完成ICA及CTCA检查,且符合人选标准的患者100例.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按照盲法原则独立分析这100例患者的ICA影像资料,30 d后,其中1名按照盲法原则重复分析;另2名CTCA医师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CTCA影像资料;最后分别核对2名ICA及CTCA医师的诊断结果并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作为最后诊断结果.比较ICA及CTCA医师间、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CAD的Kappa值,若K值=0.65~0.75为一致性好,K值>0.75为一致性极好.结果 ICA及CTCA医师间诊断CAD的K值分别为0.89和0.79,95%CI分别为0.85~0.93和0.73~0.85,x2值分别为504.21和404.13;同一医师诊断CAD的K值分别为0.90和0.81,95%CI分别为0.86~0.94和0.75~0.87,x2值分别为505.42和431.25;K值均>0.75.ICA同一医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为86.86%,高于医师间的80.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6,P<0.05);诊断CAD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为97.32%,高于医师间的96.49%,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19,P> 0.05).CTCA同一医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为81.89%,高于医师间的75.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5,P<0.05);诊断CAD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为95.29%,高于医师间的94.34%,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7,P>0.05).结论 ICA和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极好,ICA法优于CTCA法,不同医师和同一医师前后两次的诊断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联合静息心肌透壁灌注指数(TPR)诊断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162例临床疑诊CHD的患者,CCTA后2周内完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利用CCTA的原始数据进行TPR分析,以CAG结果为参照,评价CCTA联合TPR对CHD的诊断价值。结果CCTA、TPR单独或两者联合均可用于诊断CHD(字2=94.42、14.25、48.30,均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0.589、0.701。CCTA单独诊断CHD的灵敏度为85.6%(95/111),特异度为94.1%(48/51),阳性预测值(PPV)为96.9%(95/98),阴性预测值(NPV)为75.0%(48/64)。TPR单独诊断CHD的灵敏度为82.9%(92/111),特异度为45.1%(23/51),PPV为76.7%(92/120),NPV为54.8%(23/42)。联合CCTA及TPR诊断CHD的灵敏度为99.1%(110/111),特异度为41.2%(21/51),PPV为78.6%(110/140),NPV为95.5%(21/22)。结论联合CCTA及TPR可用于诊断CHD并可明显提高CHD诊断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98例有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9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粥样斑块57例,其中40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41例颈动脉内膜增厚,无粥样斑块,其中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5例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检查冠状动脉成像斑块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获得的数据用64层螺旋CT工作站的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斑块进行分析,并设20例无冠心病的正常者作对照.结果 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数量高于正常组;不同性质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和稳定心绞痛患者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混合斑块、软斑块和冠心病的危险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64层螺旋CT检查可对冠状动脉的斑块成分和形态作出正确检查,并揭示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系统(CAD-RAD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对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影响强度。方法:收集26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采用CAD-RADS分级法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174)和非冠心病组(n=69)。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尿酸(UA)水平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AD-RADS系统诊断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中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者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组患者平均年龄大、UA水平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和糖尿病是冠状动脉CAD-RADS诊断冠心病的最显著危险因素。结论:CAD-RADS诊断冠心病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和糖尿病是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实施对冠心病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8例冠心病择期PCI术后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按冠心病PCI术后CNP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平均天数及平均费用、出院时满意度、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和再住院率。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再住院率及1年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后实施CNP不仅可以降低其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和提高其住院满意度,同时也降低了术后1年MACE发生率和再住院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CHD)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45例疑诊CHD先后作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和观察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非CHD 44例,CHD 101例,IMT为(0.75±0.10)mm和(0.99±0.29)mm;颈部斑块发生率25%(11/44)和77.22%(78/1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硬斑块组发生CHD最高96.55%,软斑块组次之83.33%,无斑块组最低41.0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IMT≥0.85mm或出现斑块来预测CHD,敏感性77.22%,特异性81.81%,阳性预测值83.72%.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增加与CHD密切相关,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CHD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接受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8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38例。术前及术后通过监测患者的高敏感肌钙蛋白水平,观察两组患者PCI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的危险因素。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PCI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率分别为62.04%与6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应用负荷量瑞舒伐他汀进行术前治疗、术前他汀治疗的时间、应用支架的长度及载脂蛋白A的水平均是围手术期冠心病患者PCI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负荷量及长时间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载脂蛋白A的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围术期的心肌损伤;应用支架的长度能增加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围术期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状况并探讨糖耐量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207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冠心病患者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A组正常糖耐量(NGT)患者100例;B组糖耐量下降(IGT)患者47例;合并糖尿病(DM)患者(C组)60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的受累情况. 结果 207例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紊乱51.68%;冠状动脉病变C组双支、三支病变发生率(36.67%、46.67%)高于B组(29.79%、31.91%)和A组(28.24%、31.21%)(P<0.05);C组单支病变发生率(16.66%)低于B组(38.30%)、A组(38.55%)P<0.05);而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程度c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63.33%)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36.17%)与A组(4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发生率高,病变更严重、弥漫,但糖耐量下降并不影响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