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的浓度,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7例HCC患者、41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者血清中GPC3进行测定,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结果 HCC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10.85±0.58)μg/L;肝硬化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2.45±0.61)μg/L;健康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1.14±0.22)μg/L。HCC患者血清GPC3浓度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和健康者(H=327.000,P=0.0001),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2,P=0.429)。当以3μg/L为诊断界值时,GPC3对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1%和85.9%。当AFP以20μg/L为诊断界值时,其对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7%和76.2%。GPC3对HCC的敏感性显著高于AFP(χ2=10.995,P=0.001)。在23例AFP阴性的HCC患者中有17例GPC3阳性,阳性率为73.9%(17/23)。GPC3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FP(0.898vs0.814)。结论血清GPC3对HCC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HCC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否能促进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 方法通过siRNA靶向沉默GPC3在人肝癌细胞Hep3B、HepG2中的表达,慢病毒介导GPC3在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SK-HEP-1中过表达,用于体外细胞功能试验和建立体内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Western blotting、qPCR检测GPC3、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N-Cadherin、E-Cadherin、SNAIL、Vimen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MMP-7的表达。 结果过表达GPC3的Hep3B、HepG2细胞株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大于GPC3低表达的SMMC-7721、SK-HEP-1细胞株(P<0.05);小鼠肝脏原位癌模型显示,过表达GPC3的HCC肝脏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GPC3低表达者(P<0.05)。过表达GPC3可以降低E-Cadherin,上调N-Cadherin的表达;干扰GPC3表达后,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表达下调。GPC3过表达可显著上调MMP-2、MMP-3、MMP-7的表达(P<0.05)。 结论GPC3可通过诱导HCC发生EMT和分泌MMPs,促进HCC细胞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mRNA表达对肝细胞肝癌(HCC)及其血液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参照甲胎蛋白(AFP)mRNA,半定量与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例HCC、41例癌旁组织、52例非瘤肝组织(41例远离癌灶组织与11例正常肝组织)及67例外周血的GPC3表达。结果半定量PCR显示组织与外周血细胞全部存在GPC3 mRNA表达,HCC、癌旁、非瘤肝组织的表达量分别为78.9±35.5、30.6±21.6、23.8±15.5;而AFP mRNA的表达量依次为61.2±32.6、31.5±23.6、21.2±15.9。各基因在HCC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各基因在非瘤肝的相对表达量上限(x-+1.96s)为界,HCC中GPC3 mRNA和AFP mRNA的高表达分别占80.5%与63.4%;至少一个基因高表达HCC达总数的92.7%,与AFPmRNA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AFP mRNA与HCC分级及血清AFP浓度有关,GPC3 mRNA表达与HCC分级及侵袭性有关。67例外周血GPC3 mRNA的表达量为15.9±9.0,各类组织中GPC3 mRNA表达均强于相应的外周血表达(P<0.01)。外周血GPC3mRNA表达量在HCC组、非HCC组分别为16.1±8.3、15.6±1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CC转移组、HCC无转移组的表达量各为16.0±9.0、16.3±7.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巢式PCR显示,AFP mRNA表达比率在HCC组与非HCC组各为56.1%、2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HCC转移组与无明显转移组各为80.9%、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GPC3 mRNA是潜在的HCC组织诊断指标,与AFP mRNA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的阳性检出率;外周血存在GPC3 mRNA的广泛表达,但其与HCC的转移复发无关,不能用于HCC微转移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表达情况。方法统计整形外科病理性瘢痕40例,非病理性瘢痕12例,正常皮肤组织1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组织中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整合素链激酶蛋白在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的阳性率分别是25.00%,41.67%,85.00%。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在3种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12.50%,16.67%,80.00%;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及非病理性瘢痕相比,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及mRNA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1,r=0.614)。结论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KB信号通路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协同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靶向治疗阻止组织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望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Zhang G  Zhang SJ  Zhao YF  Wu Y  Li Z  Wang JX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99-50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Ephrin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phrinA1的mRNA及蛋白在40例肝癌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均有EphrinA1 mRNA的表达。RT-PCR分析显示EphrinA1mRNA在肝癌组织(0.5413±0.1527)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0.3895±0.0549,P〈0.05)和正常肝组织(0.3770±0.1055,P〈0.05),而在癌旁肝组织(0.3895±0.0549)和正常肝组织(0.3770±0.1055)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到肝癌组织,Ephrin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10)、35%(14/40)和62%(25/40),呈递增趋势(x^2=14.762,P〈0.05)。EphrinA1蛋白的过表达与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P〈0.05)。结论EphrinA1蛋白的过表达与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门静脉癌栓有密切联系,提示其可能在肝癌的恶性转化、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胰腺癌中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胰腺导管腺癌,在全世界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中排第四位,是诊治效果和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1]。早期胰腺癌临床症状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且病情发展迅速,当患者出现症状时癌细胞多已累及周围组织和器官,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lypican,GPC)是一种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哺乳动物中有6种GPC。目前发现早期胰腺癌患者中GPC-1高表达,对诊断早期胰腺癌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2]。可将其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并作为免疫治疗中的有效靶点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合相关文献阐述了GPC-1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胰腺癌中的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p110α、PI3Kp110β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结节性甲状腺肿6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其他...  相似文献   

8.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上无法根治。最近应用于临床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恩杂鲁胺和CYP17抑制剂阿比特龙也只能延长患者几个月的生存期。因此,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急需新的治疗手段。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家族蛋白是细胞内信号通路的主要分子,调节细胞代谢、细胞分裂、生长与生存等多条重要通路。大量研究表明,该激酶家族具有致癌性,在包括前列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细胞和动物实验发现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家族的 p110β在晚期前列腺癌中表达异常升高,是前列腺癌发展和恶化关键因素。目前已有两种新的p110β选择性抑制剂,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p110β在前列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金属硫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HCC病人的癌组织、10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MT的表达状况,分析MT在HCC中的表达与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细胞分化和预后等的关系。结果 正常肝组织有很强而稳定的MT染色;癌旁组织(包括肝硬化结节)有较高的MT着色;癌组织中MT染色很弱,甚至无MT染色。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T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生存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MT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减趋势,肝细胞癌组织中MT表达与癌细胞分化无关,而与瘤体组织坏死及肝切除术后病人生存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死亡诱导蛋白(DIP)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免疫组化分别检测DIP在40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DIP蛋白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应用RT-PCR检测人正常肝细胞株LO2和HCC细胞Hep3B,HepG2,SMMC-7721中DIP mRNA的表达.结果:DIP 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均P<0.05);DIP蛋白高表达与较大肿瘤体积、高Edmonson分级和高TNM分期有关(r=0.419,0.414,0.531;均P<0.05);人HCC细胞株Hep3B,HepG2,SMMC-7721中DIP 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肝细胞株LO2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HCC组织中DIP表达上调,且这种表达上调与HCC的恶性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HtrA1丝氨酸蛋白酶(HtrA1 serine protease)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及癌旁肝组织标本中HtrA1 mRNA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中HtrA1 mRNA值为1.2729±0.9911,癌旁组织中的HtrA1 mRNA值3.8667±2.8099,肝癌组织中 HtrA1 mRNA明显低于相应的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trA1 mRNA表达,肝内外转移及包膜是影响肝癌静脉浸润的独立因素.结论 HtrA1在肝癌中的表达可望作为判断肝癌预后或转移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icro RNA-616(mi R-61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80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以及正常肝细胞与不同分化程度的HCC细胞mi R-616表达;分析mi R-616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观察HCC细胞过表达或抑制mi R-616表达后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HCC组织中mi R-616的表达明显升高,且复发患者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有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均P0.05);所有HCC细胞株的mi R-616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且在高侵袭性HCC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侵袭性HCC细胞株(均P0.05);mi R-616表达与HCC患者是否存在门静脉癌栓、Edmondson-Steiner分级、TNM分期有关(均P0.05);mi R-616表达是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 R-616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mi R-616低表达患者(均P0.05)。HCC细胞过表达mi R-616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增强,mi R-616表达抑制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mi R-616在HCC中表达升高,且mi R-616高表达与HCC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K506结合蛋白5(FKBP5)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0对新鲜HCC及相应癌旁组织中FKBP5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107例HCC患者石蜡标本中FKBP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新鲜HCC标本中,26例(86.7%)HCC组织FKBP5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HCC组织中FKBP5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石蜡标本分析显示,FKBP5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3.6%vs.28.0%,P0.001);FKBP5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P=0.009)、肿瘤个数(P=0.018)、微血管侵犯(P=0.020)、TNM分期(P=0.009)和BCLC分期(P=0.024)有关,且FKBP5高表达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均P0.001);FKBP5高表达是H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HR=1.992,95%CI=1.127~3.522,P=0.018)和无瘤生存(HR=1.787,95%CI=1.067~2.992,P=0.027)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KBP5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其是一个潜在的HCC预后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YB-1蛋白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2种肝癌细胞株、正常肝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YB-1蛋白在58例HCC组织及相应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HCC 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细胞株QGY-7701、SMMC-7721、正常肝细胞株L02中核移位YB-1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在HCC组织,YB-1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浆,其阳性率(72.4%,42/58)明显高于癌旁(41.4%,24/58及正常肝组织(35.0%,7/2) (P<0.05).其中18例(31.0%,18/58)HCC组织伴有明显YB-1核阳性表达,且核表达与HCC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相关(P<0.05).Western blot检测同样证实核移位的YB-1蛋白在肝癌组织(0.474±0.10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核移位的YB-1蛋白在2种肝癌细胞株中均高于正常肝细胞株(P<0.05),其差异较织织更为明显.结论 YB-1蛋白在HCC中高表达及核移位可能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显示,Bcl-2转录抑制因子1(Bit1)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it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值得探讨。本研究通过检测Bi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探讨Bit1在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 RT-PCR、Westernblot检测34例HCC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Bit1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中90例HCC患者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Bit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q RT-PCR与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Bit1在HCC组织中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it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其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Bi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HCC患者肿瘤的复发及病理分级明显有关(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Bit1蛋白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低于Bit1蛋白低表达患者,但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547、0.414)。结论:Bit1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且Bit1表达与肿瘤的复发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提示Bit1可能是影响肿瘤进展的重要分子,其有望成为HCC患者个体化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手术切除的HCC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中CDC6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CDC6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结果:HCC组织中CDC6的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应癌旁组织,q RT-PCR结果定量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6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卫星结节有关(均P0.05);CDC6高表达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低于CDC6低表达患者(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CDC6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HR=1.089,95%CI=0.986~1.186,P=0.033)及总生存率(HR=2.441,95%CI=1.128~3.652,P=0.012)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CDC6在HC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DC6可能参与HCC发生及进展,并可作为判断肿瘤复发及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双特异性磷酸酶2(DUSP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了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然而,DUSP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HCC患者癌组织中DUSP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2014年12月间104例HCC患者手术标本及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HCC组织中DUSP2表达,分析DUSP2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104例患者的组织标本中,DUSP2高表达占59.6%(62/104),DUSP2低表达占40.4%(42/104)。DUSP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P=0.018)、肿瘤数目(P=0.048)、远处转移(P=0.001)、血清HBV浓度(P=0.018)明显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USP2低表达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DUSP2高表达患者(25.2%vs.63.3%,P=0.004;42.5%vs. 85.5%,P=0.002)。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低分化程度、远处转移、DUSP2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癌组织中DUSP2的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数目、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DUSP2可作为预测HCC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DUSP2低表达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RAGE在小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60例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组织及配对癌旁非癌组织中NRAGE的表达,分析NRAGE表达与小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NRAGE在小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63.13%vs.14.38%,P0.05)。NRAGE表达增高与患者年龄、术前AFP水平、完整包膜和复发密切相关(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微血管癌栓、术前AFP水平、子灶、完整包膜、复发、浆膜浸润、巴塞罗那分期、分化程度和NRAGE表达是小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RAGE表达与微血管癌栓、术前AFP水平、复发、巴塞罗那分期是影响小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NRAGE高表达小肝细胞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35.63%vs.54.23%,P0.05)。结论:NRAGE在小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高,NRAGE高表达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USC3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2例行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USC3在HCC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TUSC3的表达情况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对冷冻HCC及癌旁组织中TUSC3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92例石蜡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6例(60.9%)HCC组织中TUSC3表达下调,癌旁组织中33例(35.9%)TUSC3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USC3在HCC组织中的低表达与肿瘤Edmondson分级(P=0.008)、TNM分期(P=0.031)、肿瘤直径有关(P=0.0 2 0)。20对新鲜标本的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TUSC3的mRNA[(0.99±1.46)vs.(1.96±2.18)]与蛋白[(0.49±0.35)vs.(1.04±0.43)]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结论:TUSC3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下调,其低表达可能与HCC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