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典型发育的正常儿童(TD)在静息状态下大脑前额叶功能连接的特征。方法:纳入3—7岁18例ASD儿童和18例TD儿童受试者,用fNIRS采集儿童大脑前额叶8min静息态数据。基于氧合血红蛋白(HbO2)、脱氧血红蛋白(HbR)在时间序列上的浓度,采用相关系数分析,计算两组受试者静息态下的功能连接强度,并比较两组儿童功能连接强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基于HbO2、HbR的功能连接分析发现,与TD组相比,ASD组儿童大脑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降低(P<0.05),且HbO2的数据结果比HbR的更加灵敏;两组儿童功能连接强度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CH2和CH12的位置(P<0.05),相当于大脑皮层内侧前额叶皮层(m PFC)位置。结论:与TD儿童相比,ASD儿童的大脑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弱于TD儿童。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异常功能连接,可能是ASD儿童影响沟通交流障碍的神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研究不同吞咽任务态前额叶皮质激活情况。方法:纳入19例健康成人受试,在fNIRS采集过程中执行经注射器小口吞咽及经吸管连续吞咽任务,分析不同吞咽任务态前额叶皮质激活模式的差异。结果:在执行小口吞咽任务态,前额叶中显著激活的亚区为双侧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ventrolateral prefrontal,VLPFC);执行连续吞咽任务态,前额叶中显著激活的亚区为右侧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双侧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及双侧的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OFC),其中右侧额极区(frontopolar prefrontal cortex,FPC)激活呈边缘化显著。经配对t检验发现,连续吞咽任务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及右侧额极区(FPC)中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小口吞咽任务(P<0.05)。结论:fNIRS可应用于吞咽相关的脑功能研究。前额叶参与吞咽过程,并且以接近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探讨幕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皮质功能状态与吞咽功能的相关性,并观察舌三针对该类患者皮质活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幕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针刺组和舌三针组,每组15例。采用fNIRS采集两组患者在静息态、针刺态(假针刺组为假针刺态)、电针态(假针刺组为假电针态)、针刺后静息态(假针刺组为假针刺后静息态)下的氧和血红蛋白(HbO2)的相对浓度变化(ΔHbO2)。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渗漏误吸评分(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估两组患者的整体功能残疾水平和吞咽功能。 结果 静息态下,两组患者的左侧初级运动皮质(r=0.550,P=0.002)、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r=0.585,P=0.001)和左侧前运动皮质(r=0.510,P=0.004)区域的平均ΔHbO2浓度与PAS评分呈中度正相关。针刺态下,舌三针组患者的右侧额下回(F=9.651,P=0.004)和左侧颞中回(F=3.343,P=0.029)区域的ΔHbO2浓度显著增加(P<0.05),左侧躯体感觉皮质(F=4.948,P=0.035)和左侧初级运动皮质(F=4.742,P=0.038)区域的ΔHbO2浓度显著降低(P<0.05)。 结论 舌三针可促使幕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大脑皮质活动发生变化,这可能是改善吞咽障碍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与正常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的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差异.材料与方法 从国际自闭症脑成像交换数据库的4个站点中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ASD儿童(ASD组)及65例TD儿童(TD组)的脑部静息态功能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静息态脑磁图伽马频带的脑功能网络特征.方法 :ASD儿童6名,健康对照9名.采集静息态脑磁图信号和磁共振数据,在信号源水平进行伽马频带信号在大脑皮层的功率谱密度分析,并计算相位转移熵,构建脑网络,用于患儿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 :在脑网络节点激活程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的伽马频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CARS、ATE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RS、ATEC的语言、社交、感知觉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WeeFIM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ASD患儿的语言、社交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纹状体的结构特点。方法:收集27例ASD儿童(ASD组)以及19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资料,两组儿童均进行颅脑MRI平扫及DKI序列扫描,DKI序列经过后处理得到扩散张量参数和扩散峰度参数。比较两组儿童纹状体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分析ASD组DKI参数与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探讨DKI参数对ASD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SD组左侧苍白球和双侧壳核的FA值均升高(P<0.05),ASD组双侧壳核的MD值均降低(P<0.05),ASD组左侧壳核的MK值升高(P<0.05)。ASD组显著改变的结构的DKI参数值与Gesell发育量表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左侧苍白球、右侧和左侧壳核FA值诊断ASD的曲线下面积(AUC...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4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0例除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外,采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分别采用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评分、孤独症疗效评估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评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 WeeFIM)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一般资料及相关量表评定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AB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ATEC总分及社交能力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CARS总分及人际关系等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可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评价运动想象训练(motor imagery training, MIT)对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初探MIT脑网络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特征。 方法:纳入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0min/天,6次/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MIT 30min/天,6次/周,两组均干预3周。干预前以及3周后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定。在两组中各抽取10例左侧偏瘫且病变部位均在基底节区患者,采集10min fNIRS静息态血氧数据。设定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包括双侧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 PFC)、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皮层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 PMC&SMA)、体感联合皮层(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cortex, SSAC)及感觉运动区(sensorimotor cortex, SMC),基于氧合血红蛋白(HbO)在时间序列上浓度计算两组患者在所有通道间及ROI间静息态FC强度差异。通过Person相关性检验,计算PMC&SMA、SMC血氧相对增量与FMA-UE评分相对增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干预3周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试验组提高FMA-UE评分更为显著(P<0.05)。基于HbO静息态FC分析发现,两组所有通道间FC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3周后连通性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的ROI-ROI包括:L_PFC-R_SSAC、L_DLPFC-R_SSAC、L_PFC-R_SMC、R_SSAC-L_DLPFC、R_SSAC-L_SSA、R_SSAC-R_PMC&R_SMA、R_SMC-L_SSAC、R_SMC-L_DLPFC、R_SMC- R_PMC&R_SMA。相关性分析发现,试验组PMC&SMA血氧相对增量与FMA-UE评分相对增量存在正相关性(r=0.658,P=0.039)。 结论:MIT可改善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脑功能网络的失连接异常模式有关,如增加两侧半球运动皮质间固有FC,增加损伤侧半球运动皮质与健侧半球运动皮质、损伤侧额叶皮层间FC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母亲肠道菌群组成的特点,基于微生物生态学方法发现具有早期ASD 临床辅助诊断意义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6 例ASD 儿童的母亲和47 例正常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 TD)儿童的母亲粪便中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数据。对数据进行质控、剪切、拼接和降噪,得到扩增序列变异(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 ASVs),基于ASVs 相对丰度的相关性建立具有生态学意义的17个丰度共变化群(co-abundance groups, CAGs),比较ASD 儿童母亲和TD 儿童母亲CAGs 的差异,判别两组人群的生物标志物。结果 基于ASVs 相对丰度的相关性建立的17 个CAGs,其中,CAG8 主要由属于Bacteroides 的肠道细菌组成,CAG10 主要由属于Collinsella 的肠道细菌组成,而CAG16 主要由属于Erysipelotrichaceae 和Lachnospiraceae的肠道细菌组成。比较这些CAGs 相对丰度的结果显示,ASD 儿童的母亲CAG10 的相对丰度(3.37±0.76)较TD 儿童的母亲(0.95±0.25)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 393, P=0.038);与TD 儿童的母亲相比,ASD 儿童的母亲CAG8(7.27±1.11 vs 12.98±2.14)和CAG16(0.7±0.06 vs 1.37±0.33)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 252 和1 387,P=0.005,0.038)。基于这些变化的肠道细菌建立的肠道紊乱指数(gut dysbiosis index, GDI)具有区别ASD 儿童的母亲和TD 儿童的母亲的潜力,当GDI 以-1.073 为阈值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4% 和80.9%。结论  ASD 儿童的母亲肠道细菌组成失调,基于母亲的肠道菌群计算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ASD 儿童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