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明确4R危机管理模式下的持续质量改进策略对消毒供应室灭菌管理质量提升的价值。方法:依据消毒供应中心4R危机管理模式下持续性质量改进策略实施时间(2020年7月)为分组时间节点,将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100批次器械分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批次;以器械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和相关科室对器械满意度为考察指标,对两组灭菌管理质量及相关科室对器械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器械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科室对观察组器械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室灭菌管理中,应用4R危机管理模式下持续性质量改进策略,可提升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和相关科室满意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器械清洗消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该院CSSD采取常规管理的386件器械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CSSD采取质量追溯管理系统管理的386件器械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器械管理质量合格率、工作质量缺失率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器械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发放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湿包发生率、器械数量缺失率、器械遗失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器械收发速度、器械清洗消毒效果、包装质量、供应及时性、沟通服务、工作责任心、技术水平、工作效率等医务人员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应用于CSSD器械清洗消毒管理中可提高器械管理质量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满意度评分,降低工作质量缺失率,效果优于常规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层护理管理对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消毒质量、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 方法 比较消毒供应室实施分层护理管理前后医疗器械消毒质量、护理服务质量及各科室对消毒物品满意度。 结果 实施后消毒供应室器械回收合格率、器械洗涤合格率、包装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 < 0.01)。实施后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服务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 < 0.01)。实施后各科室对物品回收、物品发放、物品包装、物品消毒清洗等方面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 < 0.01)。 结论 分层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效果及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提高各科室对消毒供应物品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数据追溯分析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CSSD的1 436件医疗器械包的管理资料,其中2020年6—12月采取手工记录期间进行管理的718件医疗器械包为对照组,2021年1—7月采取系统数据追溯分析期间进行管理的718件医疗器械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器械管理质量、工作质量、科室器械使用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器械回收合格率、分类合格率、消毒合格率、清洗合格率、干燥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储存合格率、发放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器械回收评分、器械分类评分、器械消毒评分、器械清洗评分、器械干燥评分、器械灭菌评分、器械包装评分、器械储存评分、器械发放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科室器械使用满意度为97.27%,高于对照组的8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数据追溯分析能提升CSSD器械管理质量与工作质量,获得更高的科室器械使用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管理理念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8年2—7月118个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物品、7名工作人员、8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118个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物品、7名工作人员、8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接受前瞻性护理管理理念。对比两组护理物品质量(洗涤、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及患者感染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洗涤、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感染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12%)较对照组(79.27%)高(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管理理念可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物品洗涤、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降低患者感染率,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基于个案管理的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未开展基于个案管理的管理模式时间段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开展基于个案管理的管理模式的时间段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消毒灭菌抽检合格率,医院各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满意度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抽检合格率为9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个案管理的管理模式能明显提升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包装、灭菌质量,提升工作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宋红艳 《大家健康》2017,(12):283-284
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室实施质量管理对于手术室器械清洗和包装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院自2016年5月起开始在消毒供应室实施质量管理,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实施质量管理期间的200个手术器械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未实施质量管理期间的200个手术器械包作为对照组,然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室器械的清洗质量、灭菌质量、包装质量、发放质量、表格记录质量,管理前后消毒供应室清洁区的环境空气卫生学的检测质量以及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清洗质量、灭菌质量、包装质量、发放质量、表格记录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消毒供应室清洁区的环境空气卫生学的检测质量明显比管理前高,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以及空气中的细菌数明显较少(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0%(192/200),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8.0%(156/200),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室实施质量管理对于提高手术室器械的清洗质量、灭菌质量、包装质量、发放质量、表格记录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消毒供应室清洁区的环境空气卫生学的检测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集中式管理的效果。方法:消毒供应中心自2017年1月起开始实施集中式管理,对院内各科室使用后的器械及物品集中回收、消毒、灭菌和发放,比较管理前后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物品消毒、包装质量,院内感染率及各科室满意度。结果:管理后,器械消毒合格率(96.4%)、包装合格率(97.2%)均明显高于管理前(68.0%、65.1%),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0%,明显低于管理前的6.90%,各科室工作人员对医疗物品器械清洗消毒总满意率为93.75%,明显高于管理前的7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集中式管理可有效提高医疗器械的消毒合格率、满意率和包装合格率,并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31-134
目的分析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中介入持续质量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方法从我院供应室工作者中选取10名组成持续质量管理小组,参照卫生部2009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按照规范强化消毒供应各项流程,定期开展抽查工作。对比消毒供应室实施持续质量管理前、后无菌物品合格率及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合格率变化情况。结果持续质量管理后无菌物品合格率(96.13%)高于实施前(8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实施持续质量管理前、后消毒供应室日常各项工作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实施后包装、回收及清洗消毒合格率高于实施前,包装满意率与灭菌合格率明显上升;实施后发放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错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毒供应室管理中介入持续质量管理可健全完善各工作人员及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及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器械无菌品质,可增强供应室整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晖  赵琼 《甘肃医药》2023,(9):850-852
目的:分析评估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消毒灭菌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敷料包、器械10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处理的敷料包、器械包100例设定为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管理,对比各流程操作合格率、管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管理质量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采取PDCA循环管理可提升整体工作质量,能有效提升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明显降低消毒供应中心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性化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2):279-280,288
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本着一切从人出发的管理理念,把各种人性化的管理方法贯穿于护理管理的每个环节中.结果:患者满意度和护士工作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基础护理、危重特级护理和护理文书达标率显著上升,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结论:人性化管理可以不断地提高医院门诊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杜凤娇 《农垦医学》2013,(4):382-384
目的:提高医保管理质量,确保医保政策的正确执行.方法:充分利用医院的网络资源,在医院的相关信息系统中设置了各种提示功能,节省医师的工作时间,简化工作流程.确保患者的知情权,确保医保政策的贯彻实施.结果:各项提示程序的运用节省了全院医师的工作时间,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医保管理效率,保证了医保管理质量.结论:各项提示程序的运用在执行医保政策的同时确保了患者知情权,畅通了医患沟通渠道,提高了医保管理效率,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主要探索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本院10名护士长的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名。对照组护士长管理应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护士长管理应用人性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士长在护理管理各方面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将人性化管理模式应用于护士长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效果和作用。方法:选取行血液透析的120例患者,按照是否实施风险管理,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而观察组则在该前提下实施风险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比较。结果:通过观察比较,观察组护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88%,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9.29%,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应用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使血液透析所带来的风险降低,并使基础护理质量有效提升,从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实现护理服务质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根据ISO9001标准,结合医院实际,建立体系文件,通过层层管理,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结果应用ISO9001标准,使护理服务质量达到了科学、规范和标准化管理。结论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使护理服务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细节管理在医院妇产科管理中的运用.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 50 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妇产科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细节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管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将细节管理融入到医院妇产科管理中,不但可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还可以提升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进一步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模式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患者150例作为观察对象,创建风险管理小组,强化风险意识,制订风险管理策略,充分落实相关日常护理制度,最终对护理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证.结果 干预后护理风险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满意率优于护理前,差异显著(P<0.05);坠积性肺炎以及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老年病房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出现概率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价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9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了风险管理,通过调查问卷、寻访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两组惠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分析,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Estriol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menopau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 A Tzingounis  M F Aksu  R B Greenblatt 《JAMA》1978,239(16):1638-1641
Estriol was administered for a six-month period as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to 52 symptomatic postmenopausal women. Assays of serum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 luteinizing hormone (LH), estrone, and estradiol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during therapy. During this period of administration, vaginal cytology, cervical mucus, and endometrial studies were performed. Clinical effectiveness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dosage (2 to 8 mg/day). Estriol (8 mg/day) failed to induce endometrial proliferation and proved a poor suppressor of FSH and LH. This agent's capacity to relieve vasomotor instability and improve vaginal maturation without notable side effects is sufficient reason to include this drug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postmenopausal syndrom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