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或尿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膀胱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后会发生尿潴留、尿失禁、残余尿量增多,可能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严重者会导致肾衰竭.因此,恢复患者自主排尿能力一直是临床康复的主要任务,早期进行膀胱康复治疗,恢复自主排尿能力,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1].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训练方法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引发的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截瘫患者的膀胱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出现尿潴留或尿路感染,而膀胱高压状态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又逆向损害肾功能即神经源性膀胱最终导致肾衰。因此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建立自主性排尿,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最终目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要点主要是控制或消除感染,降低膀胱内压使膀胱在储尿期呈低压状态并适当排空,防止尿液反流保护肾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但目前仍是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本文结合尿流动力学理论就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尿流动力学特点,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5.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引发的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截瘫患者的膀胱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出现尿潴留或尿路感染,而膀胱高压状态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又逆向损害肾功能即神经源性膀胱最终导致肾衰。因此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建立自主性排尿,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徐金  黄雅琳  龙耀斌  柳忠  兰柳华 《吉林医学》2023,(11):3031-3034
目的:探讨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的4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假性间歇性θ节律刺激,试验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M1区间歇性θ节律刺激,疗程6 w。治疗前后均使用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Qualiveen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存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及Qualiveen量表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间歇性θ节律刺激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及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心理护理、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结果本组76例患者,经过综合康复护理,22例患者能自行清洁导尿;12例患者可在其家属帮助下,实施清洁导尿;其余42例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良好,均可进行自主排尿。结论综合康复护理的实施,有效减少了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改善了排尿功能障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患者45例按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分为两组,两组分别按随机数字各表分为两组: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2例,对照组12例,不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1例,对照组1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及间歇性清洁导尿;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及间歇清洁导尿,疗程为20d。治疗前后采用简易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法测出残余尿量;记录患者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奥昔布宁类药物使用量。结果治疗前后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中的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减少率,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增加率以及奥西布宁类药物使用减少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容积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电针加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为观察组,接受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并选取同期接受膀胱功能训练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排尿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加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期间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加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为Ⅰ级的比率显著提高,而为Ⅲ级的比率则显著降低,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发生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泌尿系造影异常的人数均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治疗价值,应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个体化护理方式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04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康复护理,试验组给予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措施.统计分析2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残余尿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概率有所下降,残余尿量也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护理可以有效减少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减轻排尿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常伴储尿与排尿双重功能障碍,由于长期被动排尿易致尿路感染,尿道损伤和尿液反流,继而引起肾功能损害,已成为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尿动力学检测在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中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为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远期尿动力学变化2009年7月我们对46例病史超过5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了尿动力学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岳林 《大家健康》2013,(11):25-26
正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功能障碍之一,由此而继发的各种泌尿系统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1]。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尿潴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高达85%。早期主要表现为膀胱感觉减退、排尿无力、膀胱容量和残余尿增加,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尿失禁、上尿路扩张及尿液反流,导致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1]。神经源膀胱的康复依赖于综合多种方式的积极管理。目前,避免膀胱内压力过高、保护上尿路是神经源膀胱治疗的主要方向,神经源膀胱的康复需要综合多种康复治疗措施,包括间歇导尿、药物使用等。间歇导尿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护士在膀胱康复训练前要了解简易膀胱容量测定等情况,以确认膀胱类型和安全的训练方法,避免因训练方法不当引起尿液反流造成肾积水[2]。  相似文献   

16.
姬卫华  陈欧 《中外医疗》2010,29(11):57-5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予以盆底电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前(P〈0.05);2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是极其复杂的综合工程,目前尚无一种疗法可以使其完全恢复,由此而继发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肾积水及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1]。所以针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近五年来,在对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护理过程中取得一定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中予以康复训练,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损害、泌尿系造影异常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膀胱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用于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川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李凝  吴艳  朱毅  郭海英 《实用全科医学》2010,8(4):490-491,504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截瘫患者伤后25年病死率为49%,其中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SCI截瘫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本文就SCI后神经源性膀胱针刺康复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与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膀胱引流。结果: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疗效评价总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差异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在对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