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了近2年间205例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组I:2003年125例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组II:2004年80例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结果临床实践中房颤接受抗凝治疗达到标准的比例很低。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较多,但剂量偏少,接受华法令治疗者很少。结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和房颤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害性的认识及正确的抗凝治疗观念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某社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上海市徐汇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住院、家庭病床和门诊患者中的100例房颤患者,收集其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情况、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尤其是华法林抗凝应用情况.结果 100例房颤患者中48例(占48%)具有血栓栓塞性高危因素,38例(占38%)具有一项以上中危因素.共72例使用抗凝药物,其中7例使用华法林,华法林使用率仅为7%.对于无抗凝禁忌证的86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正确率仅为12.79%.使用华法林抗凝组与其非华法林抗凝组在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对于未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原因分析中,患者担心服用后出血是最主要的原因(占32.26%).结论 社区应加强多种形式的针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知晓率,进而推动社区房颤患者规范化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数据的分析,揭示本地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16年1—12月共628例昆山市3家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特征及抗栓治疗,并计算 CHA2DS2?VASc 评分,评分≥ 2 分为卒中高危;计算 HAS?BLED 评分,评分≥ 3 分为出血高危。结果:628例患者中接受抗凝的有161例(25.6%),其中接受华法林151例(93.8%),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0例(6.2%),新型抗凝药物应用远远少于华法林。患者平均 CHA2DS2?VASc 评分为(4.04 ± 1.84)分,CHA2DS2?VASc≥2分者565例(90.0%),其中138例(24.4%)接受抗凝治疗;平均 HAS?BLED 评分为(1.96 ± 1.13)分,HAS?BLED 评分≥ 3 分者190例(28.0%),其中70例(36.8%)接受抗凝治疗。年龄≥75岁患者中CHA2DS2?VASc≥2分共323例(100%),其中61例(18.9%)接受抗凝治疗;HAS?BLED 评分≥ 3 分的患者有126例(39.0%),其中36例(28.6%)接受抗凝治疗。医师未告知、患者依从性差和阿司匹林当作抗凝药是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原因。结论:昆山市非瓣膜病性房颤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90.0%的患者CHA2DS2?VASc 评分≥ 2 分,仅24.4%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率低,且多使用华法林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未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指南推荐的差距。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109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凝药物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具有抗凝指征且无抗凝禁忌证的患者102例,仅12.7%的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年龄≥75岁、患者对抗凝治疗的选择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论:本院抗凝治疗的现状与指南推荐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5.
李娟  李曙平  吴娜 《疑难病杂志》2011,10(2):133-135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对80例80岁以上房颤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分级,并分析患者有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结果 80例老年房颤患者均为血栓/栓塞中高危患者。58例无抗凝禁忌证,持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8.6%),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5~2.6,无出血事件发生;45例患者选择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8例患者放弃抗凝治疗。22例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包括合并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穿刺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存在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不足的现状。高龄、基础疾病多、肝肾功能障碍、用药复杂、认识不足及过分担心抗凝治疗的出血并发症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仍然是预防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唯一有效的、不可取代的药物,也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175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定期随访.结果 175例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维持量为(3.50±0.08)m g/日,I N R监测结果发现I N R多控制在2.0-3.0,随访期间发现I N R<2.0患者出现脑栓塞,而I NR明显大于3.0时,患者出现脑出血、牙龈及皮肤黏膜的出血.结论 心房纤颤患者INR制在2.0-3.0能够显著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INR过高易出血,过低易栓塞.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老年房颤患者发生栓塞和抗凝治疗的现状,我们对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我院有记载的104例老年心房颤动病例进行了总结,以供临床治疗作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4例均为在我科住院并有完整记载资料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男60例,女44例,60~89岁,平均(69.37±6.93)岁。根据病情,将其分为:①阵发性房颤组:66例,男43例,女23例,(68.34±7.03)岁,病程(4.98±1.99)年,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病51例(77.28%),其他原因15例(22.72%),心脏B超示左房内径(42.47±7.76)mm,左房扩大者53例(80.30%),合并心力衰竭者4例(6.06%);②持续性房颤组:38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高龄心房颤动的临床抗凝治疗特点。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其中治疗组60人,观察组Ⅰ、观察组Ⅱ每组30人。治疗组运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Ⅰ患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口服50 mg/d;观察组Ⅱ给予100 mg/d;随访6个月~1年,观察三组INR稳定值、华法林有效维持量以及出血和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率与华法林的抗凝强度INR的关系。结果: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外周血栓栓塞和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脑栓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华法林的抗凝强度保持INR在2.1~2.9时要比华法林的抗凝强度需保持INR在1.0~2.0防治的栓塞率要低。结论:使用华法林时应严密监测INR使其小于3.0,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免和纠正导致严重出血的诱因与疾病,此时华法林的抗凝强度对高龄房颤患者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陈林  蒲鹏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6):131-134
目的调查县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以更好地指导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统计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长寿区中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对纳入病例应用CHA_2DS_2-VASc评分进行卒中风险分层和HAS-BLED评分进行出血风险分层评价规范化抗凝情况;并电话调查未抗凝治疗的原因。结果共18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CHA_2DS_2-VASc评分≥2分有抗凝指征148例(79.6%),抗凝治疗16例(8.6%);抗血小板治疗138例(74.2%);卒中高危患者中未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为医生因素占81.6%。结论县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较低,以抗血小板为主,医生因素是患者未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且年龄≥65岁的患者共190例分为2组,华法林组口服小剂量华法林治疗,按低于抗凝强度国际化标准比率(INR)(1.6~2.5).阿司匹林组每天予以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位患者随访1 a,观察2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84-87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比例和分布,分析房颤脑微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且行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的132例房颤患者。对所有患者采集一般临床资料,并对CMBs的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38例房颤患者(28.9%)合并有CMBs,其中9例患者(23.7%)CMBs病灶数为1个,17例患者(44.7%)病灶数为2~4个,12例患者(31.6%)病灶数≥5个。房颤CMBs患者总病灶数为183个,其中102个病灶(55.7%)位于脑叶,57个病灶(31.2%)位于深部,24个病灶(13.1%)位于幕下。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102,P=0.001,95%CI1.044~1.163)和抗凝治疗(OR=3.006,P=0.033,95%CI 1.091~8.281)是房颤患者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脑微出血病灶主要位于脑叶,对于年龄大且需要抗凝的房颤患者,建议行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监测脑微出血。  相似文献   

14.
刘岳  任怡荣  朱火兰  汪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3):2872-2876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所致的脑卒中风险的评估及预防是患者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可特异性阻断凝血瀑布中关键性环节,即凝血酶(凝血因子Ⅱa)或凝血因子Ⅹa,进而抑制凝血通路的终末阶段,从而发挥抗凝作用。NOACs具有使用剂量固定、口服吸收快、与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较小,以及无须进行常规凝血指标监测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NOACs在心房颤动方面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发现NOACs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高龄房颤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入住我院的56例高龄房颤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56例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13例(23.2%),小面积脑梗死37例(66.1%),腔隙性脑梗死仅6例(10.7%).38例(67.9%)合并有高血压病,28例(50.0%)合并有冠心病,20例(35.7%)合并有糖尿病,10例(17.9%)合并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变;1例(1.8%)以头晕起病;46例(82.1%)以肢体偏瘫起病,其中伴有言语障碍或吞咽呛咳40例,9例(16.1%)以突发意识障碍起病.有26例(46.4%)合并了肺部感染;预后方面,仅1例(1.8%)患者完全恢复,8例(14.3%)出现梗塞后出血转化,7例(12.5%)因病情危重自动放弃出院.40例(71.4%)患者的肢体及言语障碍无明显恢复.结论 高龄房颤伴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症多,肺炎并发症比率高,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92-95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干预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就诊的NVAF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与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综合性康复干预,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并在干预前后检测两组的生活质量和疗效的差异。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Morisky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干预用于NVAF患者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而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及对象进行相关阐述。方法详细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常规包含心率控制、抗血小板,以及运用华法令进行抗凝治疗。按照所使用华法令的起始剂量的不同分成1、2两组,第1组起始剂量为2.5 mg,第2组起始剂量为3.5 mg,治疗第一周每两天监测一次患者的INR。对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血栓进行观察,并对华法令的作用做客观评价。结果该次接受观察的88例患者按照起始剂量分成人数均等的两组,第1组在第三次复查时无1例达到相关指标,其达标平均时间为(13.474.6)d;第二组在第二次复查时无1例达到相关指标,但后期有1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指标水平超标而停止治疗,平均达标时间(17.65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令对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抗凝作用,但有诸多影响因素,起始使用剂量不同,所造成的抗凝效果也有所不同。临床要详细掌握其影响因素,并使用有效方式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8.
总结调查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出血风险以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北京市8家三级综合医院心内科、老年医学科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666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情况等资料,依据CHADS2、CHA2DS2-VASc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入选患者男416例,女250例,平均年龄(79.9±8.0)岁,其中≥80岁的高龄患者363例(54.5%).合并高血压513例(77.0%),合并冠心病266例(39.9%),合并缺血性卒中病史患者243例(36.5%).CHADS2评分平均为3.4±1.5,≥2分者581例(87.2%).CHA2DS2-VASc评分平均为5.5±1.9,2分及以上者647例(97.1%).HAS-BLED评分平均1.7±0.9,≥3分者113例(17.0%).CHADS2≥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1.5%(125/581)接受抗凝治疗,55.1%(320/581)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3.4%(136/581)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CHA2DS2-VASc≥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3.3%(151/647)接受抗凝治疗,54.3%(351/64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2.4%(145/647)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合并疾病较多,且多处于血栓栓塞高风险状态.但接受抗凝治疗比例低,仍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2009年门诊和住院7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冠心病占35.9%,高血压占23.1%,风湿性心脏病占19.2%,其他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只占一部分比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占12.8%,持续性心房颤动占21.8%,永久性心房颤动占65.4%.结论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是引起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对心房颤动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