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嘉琦  林以宁 《药学研究》2023,42(7):489-494
肥胖是全球性健康问题,与多种代谢疾病相关。肠道菌群的特定改变是肥胖和肥胖相关的代谢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肥胖潜在的治疗靶点。肠道菌群的组成丰富,其参与宿主脂质代谢机制复杂。本文介绍了肥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菌种,概述了肠道微生物调控宿主脂质代谢的潜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基于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治疗手段和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人体中的肠道菌群在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人体的“第9大系统”“第2基因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本文综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高血脂、免疫系统、结肠癌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具有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损坏且易于发生骨折等特点,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临床常用现代医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症存在一定的不足。肠道菌群在人体内数目众多,各菌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等机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骨代谢,从而干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结合目前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在进一步探索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同时能够发现其可能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从而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找到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且已成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最大的潜在风险。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代谢器官之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肠道微生物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新型靶点,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菌群代谢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与“多重打击”有关。本文综述近几年国内外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如改善脂代谢紊乱、恢复胰岛素敏感性、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和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涉及解偶联蛋白2/腺苷酸活化激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禁食诱导脂肪因子/脂蛋白脂酶等多个信号途径,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肠道菌群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培养方法和分析技术的限制,肠道菌群在药物代谢和体内处置中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围绕肠道菌群的大量研究将对肠道菌代谢和肠道菌-宿主共代谢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肠道菌群不仅能够直接代谢许多药物,还通过宿主、菌群、药物之间复杂多维的相互作用间接改变药物代谢,从而影响个体对药物治疗的响应(效应、毒性、耐药性等)。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功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综述近期肠道菌群代谢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及研究趋势,以期推进精准治疗,促进药物发现及新的治疗策略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在中老年群体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未明确,随着微生物-肠-脑轴领域的研究兴起,研究人员对中药用于治疗AD的深入研究,中药调控肠道菌群在AD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本文从AD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AD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AD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酵中药是通过体外微生物发酵工艺形成的具有新成分和功能的中药,发酵赋予中药独特的药理药效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复杂性慢性疾病与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广泛参与中药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探究发酵中药如何调节肠道微环境成为新的趋势。本文从发酵中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2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比较发酵中药与传统中药的作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发酵中药和肠道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揭示发酵中药治疗疾病的核心内涵,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张辉  秦雪梅  刘月涛 《药学学报》2022,(12):3487-3493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直接或通过细胞核作用间接对肠道上皮细胞线粒体产生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与短链脂肪酸(SCFAs)、硫化氢(H2S)和一氧化氮(NO)等菌群代谢产物有关。这些代谢物参与线粒体相关的能量代谢过程和线粒体活性氧(mtROS)的产生,甚至整个机体的免疫反应。大量研究也显示,肠道菌群代谢物和线粒体已成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但二者的关联机制研究尚不深入。本综述就肠道菌群代谢物对肠道上皮细胞线粒体调控机制研究及中药干预进行总结,为中药靶向作用于肠道微生物与线粒体进而整体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研究高木二糖、木三糖含量的低聚木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高木二糖、木三糖含量的低聚木糖和普通低聚木糖为碳源,分别接种两种双歧杆菌和两种乳杆菌,测定其48 h活菌数,比较两种低聚木糖对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生长的影响。以BALB/C小鼠为试验对象,在连续给予不同剂量[100、200 mg·(kg·bw)-1]的两种低聚木糖14 d后,利用选择培养基测定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菌的菌数,同时测定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含量。结果:与普通的低聚木糖相比,高木二糖、木三糖含量的低聚木糖对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具有更强的增殖作用。连续给予低聚木糖14 d后,与普通低聚木糖组相比,高木二糖、木三糖含量的低聚木糖对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具有更强的增殖作用,而且小鼠肠道代谢产生的乙酸、丙酸和丁酸分别提高了24.4%、50%和36.4%。与模型组相比,两种低聚木糖都增加了小鼠血清中IgG和IgM的含量,并且与普通低聚木糖高剂量组相比,高木二糖、木三糖含量低聚木糖高剂量组的IgG和IgM含量分别提高了6.9%和17.5%。结论:木二糖和木三糖相比于低聚木糖的其他组分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为高品质低聚木糖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肠道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对药物等外来化合物的代谢至关重要,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机体"隐形器官"被广泛关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该文对机体中肠道菌群的分类、功能及其对中药化学成分和化学药物代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了解肠道菌群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明确药物转化过程,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毒理学评估及推动药物发现和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期研究高原环境下肠道菌群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筛选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方法:本实验利用盐酸林可霉素制备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选择补益类中药三补、肉苁蓉、香砂六君子汤、三泻进行肠道菌群调整。结果:发现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其中中药三补疗效最佳,且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明显优于丽珠肠乐阳性对照组。结论: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三补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离体培养人肠道菌群对黄山药总皂苷的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离体实验观察人肠道内细菌对黄山药总皂苷的代谢。方法离体培养人肠道内细菌,与黄山药总皂苷厌氧温孵,薄层色谱检测黄山药总皂苷的代谢,采用硅胶柱色谱对黄山药总皂苷肠道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代谢转化产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代谢产物经IR、EI—MS、DEPT和NMR鉴定为,25(R)-螺甾-5-烯-3β,20(S)-二醇,此化合物为新的天然产物。结论体外模拟的人肠道菌群对黄山药总皂苷有代谢作用,其中转化出的新成分是不是起药理活性的真正成分,有待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高铁暴露大鼠模型,探讨海兔素(Aplysin)对高铁暴露大鼠脂质代谢和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基础饲料,铁含量50mg/kg)、B组为高铁模型组(高铁饲料,铁含量1000mg/kg)、C组为海兔素对照组(基础饲料 海兔素灌胃150mg/kg)、D组为海兔素 高铁组(高铁饲料 海兔素灌胃150mg/kg),实验周期为12w。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形态结构;测定血清铁、肝组织铁、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等含量;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大鼠粪便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脆弱拟杆菌、柔嫩梭菌含量。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大鼠血清铁和肝组织铁含量分别升高46.9%和44.5 %(P<0.05),与B组比较,D组大鼠血清铁和肝组织铁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A组和C组肠粘膜组织正常,结构完整,无损伤性改变。B组大鼠肠绒毛和腺体均明显受损,大量粘膜上皮细胞脱落,肠绒毛出血、水肿,长期海兔素干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与A组比较,B组大鼠血清TG、LDL-C和血浆D-LA、FABP2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D组大鼠血清TG、LDL-C和血浆D-LA、FABP2含量较B组均显著降低(p<0.05)。另外,B组大鼠血浆DAO和血清TC含量较A组均有上升,D组大鼠血浆DAO和血清TC含量较B组均有下降,但均无显著性(p>0.05)。RT-PCR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大鼠粪便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升高,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柔嫩梭菌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D组大鼠粪便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双歧杆菌和柔嫩梭菌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B组大鼠粪便粪肠球菌和脆弱拟杆菌数量较A组均有升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p>0.05)。与B组比较,D组大鼠粪便粪肠球菌和脆弱拟杆菌数量均有降低趋势,乳酸杆菌数量有升高趋势,但均无显著性(p>0.05)。而C组大鼠所测各指标与A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海兔素对高铁暴露所致大鼠脂质代谢紊乱和小肠粘膜损伤具有良好的调节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柰苷的人肠内细菌生物转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人肠内细菌对中药罗汉果中山柰苷的生物转化。方法采用人肠内细菌与山柰苷共温孵培养的方法,通过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转化产物,应用谱学技术确定转化产物的结构。结果人肠内细菌转化山柰苷产生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阿福豆苷)、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山柰酚和对-羟基苯甲酸。结论山柰苷可被人肠内细菌进行生物转化。  相似文献   

15.
冉丽  吴帅  徐嵬  张友波  杨秀伟 《中国药学》2013,22(4):329-333
柚皮苷(1)是酸橙中含量最高的二氢黄酮苷类化合物, 将其与人肠内菌丛共温孵, 从温孵物中通过色谱方法得到原形化合物1和四个转化产物 (2-5), 根据谱学数据确定它们分别为柚皮苷-6"-乙酰物(2)、柚皮素(3)、根皮酸(4)和间苯三酚(5)。在1的糖苷链葡萄糖基6位能够特异性地发生乙酰化作用。1口服难以吸收。本文结果为阐明其生物利用度低提供了实验依据, 推测表现其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其肠内菌生物转化产物3。肠内菌丛所致1的生物转化的继发结果,是它的转化产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发挥生物学作用, 此结果为进一步或再评价其体内过程、作用或毒性及其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复方骨肽注射液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组(钙尔奇D联合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和乙组(钙尔奇D治疗),各48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骨代谢、骨质疏松程度、骨密度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JOA)。结果 治疗后,甲组的中医症状评分、JOA评分均高于乙组(P<0.05);甲组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INP)水平明显低于乙组(P<0.05);3级骨质疏松患者比例甲组低于乙组(P<0.05),骨密度水平甲组高于乙组(P<0.05);VAS甲组低于乙组(P<0.05)。结论 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有效改善其骨代谢、骨密度水平,缓解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螺旋藻胶囊制剂对Ⅱ型糖尿病病人肠内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比较 7名Ⅱ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含有有益菌活菌的螺旋藻胶囊前后肠内菌群的变化。方法给患者每天服用 3次 ,每次 3粒胶囊 ,并分别于服用前、服用 1周、2周及服用结束后 1周 ,检测患者肠内菌群及腐败物质、pH值及含水率等相关数据。结果表明肠内有益菌显著增加 ,有害菌减少 ,腐败物质明显降低 ,肠内状态趋好。患者粪便的含水率和 pH值都显著提高 ,消除便秘。结论服用螺旋藻胶囊后 ,糖尿病人的肠内细菌群和肠内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病人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对33例肝硬化痛人(其中Child-Pugh分级B级20例、C级13例)和16例健康者粪便中的6种常见的厌氧菌及需氧菌进行定量研究,采用改良鲎实验法测外周血内毒素。结果:①肝硬化病人双歧杆菌、真杆菌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大肠杆菌、梭菌量高于正常组(P<0.01)。②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组病人肠杆菌及球菌明显高于Child-Pugh分级B组患者(P<0.05),而双歧杆菌量则显著下降(P<0.05)。梭菌及真杆菌的量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③肝硬化病人的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 并且肝功能Child-Pugh C级组患者明显高于B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大肠杆菌数量在正常组、Child-Pugh B组、Child-Pugh C组呈渐进性升高,而双歧杆菌量则呈渐进性下降,各组闻差异有显著意义,二者都与内毒素水平升高相平行,有显著相关性(r大=0.6,P<0.01;r双=-0.4,P<0.05)。结论:肝硬化病人存在菌群失调,具有代表性的厌氧菌双歧杆菌的减少,需氧的肠杆菌及球菌增多。需氧的大肠杆菌及球菌的大量繁殖以及双歧杆菌的减少可能是引起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