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目的应用改良全弓置换技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通过评估其临床疗效来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对连续3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改良全弓置换术,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浅低温停循环及双侧顺行性脑灌注下进行。根据主动脉根部病变情况采取相应术式:行Bentall术4例,David术2例,主动脉瓣成形+升主动脉置换术25例,Cabrol术8例;弓部处理均采用改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218.5±42.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4.2±32.4)min,停循环时间(4.9±2.3)min,手术时间(415.5±80.5)min,术后透析4例,短暂性神经并发症2例,无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无截瘫,住院期间无死亡。全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及主动脉全程CT。降主动脉假腔完全性血栓化37例,部分性血栓化2例。结论改良全弓置换技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有效的,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新型弓部阻断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夹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67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新型弓部阻断孙氏手术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早期临床结果。结果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66.66±32.81)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100.49±19.96)min, 停循环时间(3.97±1.63)min, 最低鼻咽温度(25.716±1.304)℃, 最低膀胱温度(26.209±1.552)℃。全组患者住院死亡2例(2.98%), 脑梗塞3例(4.48%), 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5.97%), 截瘫1例(1.49%), 需持续透析的肾衰竭4例(5.97%)。结论新型弓部阻断技术应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安全可靠, 是提高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疗效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改良全主动脉弓置换治疗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39例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双侧顺行脑灌注下行外科手术。根部处理根据不同病变情况,选择不同术式,包括单纯升主动脉置换、Bentall、Wheat手术。主动脉弓部采用四分支血管行全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内置入硬象鼻支架,并行支架开窗,完成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80.49±30.46)min,平均停循环时间(27.22±10.58)min,平均脑灌注时间(32.42±12.36)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94.84±24.83)min。升主动脉置换17例,Wheat手术10例,Bentall手术12例。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住院死亡2例,脑梗塞1例,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行肾脏透析治疗3例。全组无出血再次开胸、声音嘶哑、左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术后复查主动脉CTA弓部分支血管血流通畅,象鼻支架无内漏。无术后死亡及二次手术者。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仍能获得满意的外科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评价"改良"次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收4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改良"次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29~86(57.9±16.0)岁。患者均依据术前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动脉成像诊断分型,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施行手术;近心端采用升主动脉置换术29例,Bentall手术11例,Wheat手术4例,David手术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5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36±3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7±28)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7±11)min。47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2例(4.25%,2/47),术后一过性精神障碍2例(4.25%,2/47),术后出现截瘫1例(2.12%,1/47),二次开胸止血4例。生存的45例患者均于出院前及术后6个月行主动脉3维CT血管造影(3D CTA)检查显示,降主动脉内支架血管膨胀良好,气管隆突及腹腔干平面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术后随访1~13个月,无因夹层进展需二次手术及动脉瘤破裂患者。结论 "改良"次全弓置换术加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弓部三分支血管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改良之处在于简化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了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孙氏手术处理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连续收治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52.87±12.76)岁。所有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下或经上腔静脉逆行性脑灌注下行四分支人工血管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人工血管植入术(孙氏手术),近端行Bentall手术18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1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6.4±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3.2±8.4)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24.8±6.3)min。住院死亡5例。术后随访3~42(24.0±13.0)个月,随访率100.0%,死亡2例。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明显增加了手术风险,但通过孙氏手术能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连续收治1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23 ~ 61岁,平均44岁.其中8例为马方综合征.中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顺行脑灌注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其中单纯行孙氏手术12例;同期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手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entall+ CABG)1例,冠状动脉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结果 再次手术距离首次手术时间(66±40)个月.体外循环(193±49)min,心肌阻断(90±28) min,选择性脑灌注(22±10) min.术后气管插管(17±10)h.无住院死亡.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左下肢轻瘫1例随访期间好转;开胸止血、乳糜胸和胸骨后感染各1例,均于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出院前均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随访3~42个月,平均17个月.1例术后3个月因远端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例因胸降主动脉扩张合并内膜残余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当主动脉弓扩张速度超过0.5 cm/年,或直径扩张至5 cm以上(或扩张至4.5 cm但合并弓部破口或马方综合征)时,应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孙氏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孙氏手术优先或分支动脉开通优先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导致灌注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0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收集其中17例合并下肢灌注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 其中男16例, 女1例;平均年龄(52.6±4.2)岁。术前腔内支架开通下肢动脉3例, 术后行腔内支架开通1例, 直接行孙氏手术14例。结果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为5.6%, 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1.8±38.9min), 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86.3±31.8)min, 平均脑灌注时间(48.75±11.3)min。术后因多器官灌注不良死亡3例, 发生率为17.6%(3/17), 2例孙氏手术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1例孙氏手术前行髂动脉开通支架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因大面积脑梗塞自动出院2例, 发生率为11.7%(2/17), 因骨筋膜室切开1例, 术后使用血液灌流5例。术后随访显示术前重度下肢缺血患者有下肢皮肤神经受损表现, 表现为患侧肢体无力, 麻木, 在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 肌力较前有好转;轻度下肢缺血患者患侧皮肤麻木有好转, 无遗留肌力障碍。结论对于轻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直接行孙氏手术效果良好;对于重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先行支架开通后再行孙氏手术, 术后使用血液灌流器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改善损伤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基层医院救治策略及围术期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16例采用三分支主动脉支撑型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马凡综合征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1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本组体外循环时间(202.2±50.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4.6±16.9)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1.5±7.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40.6±6.8)min,术后胸腔及心包积液引流量(700.6±368.6)ml,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3~26 d。住院期间死亡1例,于术后28 d突发远端夹层破裂死亡。术后发生慢性心脏压塞导致胸骨哆开1例,10例出现一过性精神障碍,5例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出现急性呼吸功能不全,3例出现急性肝功能不全。术后随访15例,门诊及电话随访6~49个月;2例于术后1年随访中因其他慢性疾病死亡;其余13例均存活。结论基层医院采用三分支主动脉支撑型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简化了手术方式,针对围术期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在重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共1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术中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35~62岁,平均52岁。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手术成功,平均心肺转流时间(190±42)分钟,平均心肌阻断时间(110±30)分钟,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2±13)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6±13)小时。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出院后3个月复查示支架位置正常,升主动脉及弓部覆膜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造影剂外渗。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简化手术操作,可缩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是基层医院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术中支架系统在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术中支架系统在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1 17例主动脉夹层病人,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含术中支架系统直视下置入的手术.Stanford A型50例中行Bentall+全弓+支架象鼻术(CRONUS术中支架系统直视下置入)28例,Wheat+全弓+支架象鼻术8例,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14例.Stanford B型67例均行支架象鼻术.结果 体外循环(159±31)min,主动脉阻断(95±23)min,脑灌注(27±8)min.住院死亡3例.发生一过性脑功能紊乱11例,脑血管意外6例,血管吻合口出血开胸止血5例,声音嘶哑2例,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CT均显示,术中支架系统位置良好,血流通畅,无内漏,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未闭的降主动脉假腔血栓形成.结论 术中支架系统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其能准确封闭血管内膜破口,实现血管壁的重建,简化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肠道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48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行肠道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CSCES),106例行急诊手术(ES)。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信息、病理资料、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SCES组中肠道支架置入与手术的间隔时间为(8.3±2.0)d。与ES组相比,CSCES组术中出血量[(88.3±54.9)min vs.(108.7±53.2)min,P=0.041]更少,淋巴结清扫数量[(20.4±6.2)vs.(17.4±4.4),P=0.001]更多,Ⅰ期吻合率(83.3%vs.53.8%,P=0.001)、腔镜手术率(45.2%vs.5.7%,P=0.001)更高,造口率(23.8%vs.55.7%,P=0.001)、永久造口率(16.7%vs.48.1%,P=0.001)更低,术后住院时间[(10.79±5.05)d vs.(12.73±5.00)d,P=0.036]更短,术后通气[(2.12±0.73)d vs.(2.44±0.83)d,P=0.029]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道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安全、可靠,并且在提高Ⅰ期吻合率、降低造口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影响,以期为肥胖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处理提供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体重指数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BMI≥28 kg/m2(n=12),对照组BMI<28 kg/m2(n=22),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肿瘤病理分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50.9±26.8)min vs.(121.7±24.1)min,P=0.027]、出血量[(159.4±55.6)mL vs.(117.2±55.3)mL,P=0.042]、排气时间[(3.2±0.8)d vs.(2.4±1.1)d,P=0.034]、术后住院时间[(9.9±4.6)d vs.(7.3±2.7)d,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2/12 vs.3/22,P=1.000)、淋巴结检出数量[(15.8±2.2)vs.(16.5±2.2),P=0.380]、淋巴结阳性数量[(2.8±1.6)vs.(3.1±2.1),P=0.670]、肿瘤TMN分期[(3/12、4/12、5/12)vs.(6/22、6/22、10/22),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直肠癌患者腹腔脂肪较多,容易导致手术难度增加,手术时间延长,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在有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有胆道手术史的4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与同期无胆道手术史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中转率、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时间长[(150.21±33.11)min vs(118.31±31.47)min,t=2.323,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40.21±13.13)mL vs(39.33±12.13)mL]、手术中转率(2.2% vs 1.1%)、结石清除率(88.9% vs 89.2%)、住院时间[(8.61±2.91)d vs(7.61±2.93)d]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1.1% vs 8.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在有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安全、可行、有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53例行达芬奇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n=25)与常规组(n=28),快速康复组采取FTS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管理;常规组采取常规围手术期管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资料(术后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流食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快速康复组与常规组术后通气时间[(2.16±0.62)d vs.(2.71±0.46)d]、术后进食流食时间[(2.28±0.68)d vs.(3.07±0.47)d]、术后C反应蛋白[(16.54±2.68)mg/dL vs.(18.47±2.99)mg/d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0±0.41)d vs.(2.86±0.76)d]、术后住院时间[(9.32±1.73)d vs.(12.57±7.9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总费用[(89006.59±9202.19)元vs.(90951.84±11549.55)元]、术中出血量[(153.20±107.46)mL vs.(157.14±113.62)mL]、清扫淋巴结总数[(43.24±18.70)vs.(39.54±1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S与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结合可降低临床分期Ⅲ期及以下无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胃癌患者的手术应激及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住院时间短,患者短期收益大,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联合非气腹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较常规开胸手术的优势。方法 2006年11月~2008年5月施行电视胸腔镜联合非气腹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111例(研究组),同期施行常规开胸手术110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272.3±57.9)min显著长于对照组(218.7±91.0)min(t=5.229,P=0.000);研究组术中出血量(219.7±194.4)ml显著少于对照组(590.0±324.4)ml(t=-10.304,P=0.000);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9.6±1.7)d显著短于对照组(11.4±2.3)d(t=6.620,P=0.000)。研究组术后切口液化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6.3%(7/111)(P=0.007)。对照组清扫淋巴结(39.2±12.5)枚,显著少于研究组(44.3±21.0)枚(t=-2.191,P=0.029)。2组病人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χ2=0.348,P=0.555)。结论 全胸腔镜联合非气腹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尽管手术时间较常规手术长,但远期疗效与常规手术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通道法应用于早期胃癌近端胃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4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于近端胃切除术中采用双通道法行消化道重建(双通道组),22例于全胃切除术中采用空肠食管吻合法行消化道重建(传统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双通道组消化道重建吻合时间[(33.76±6.95)min vs.(34.5±5.12)min]、术中出血量[(91.59±19.28)mL vs.(93.40±21.14)mL]、淋巴结清扫数量[(28.00±5.21)枚vs.(27.40±4.47)枚]、术后排气时间[(4.24±1.75)d vs.(4.25±2.10)d]及术后住院时间[(12.53±3.28)d vs.(13.60±3.62)d]与传统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1/19)vs.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23±11)个月,双通道组出现肠梗阻1例(5.3%),无远期并发症发生;传统组出现反流性食管炎2例(9.1%),营养不良5例(22.7%);两组均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近端胃切除术中采用双通道吻合法较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法更具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交界性卵巢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卵巢生育功能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襄阳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予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的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52例,分为开腹组27例、腹腔镜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月经及生育情况、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总妊娠率56.5%,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70.8%vs.40.9%,P0.05);总体复发率9.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开腹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342.0±60.9)vs.(422.0±69.8)ml,P0.05)]、手术时间短[(222.0±11.9)vs.(245.9±12.8)min,P0.05]、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26.3±7.5)vs.(41.6±6.4)h,P0.05]、合并感染少(8.0%vs.29.6%,P0.05)、住院时间短[(7.2±0.5)vs.(7.9±1.0)d,P0.05]。结论在交界性卵巢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中,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同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更重要的是能更好的保留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的生育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完全3D腹腔镜与开腹两种手术方式在远端胃癌D2根治Roux-en-Y吻合术中的围术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D2根治性Roux-en-Y吻合术治疗远端胃癌19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14例行完全3D腹腔镜手术,79例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拔除胃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肿瘤体积、肿瘤TNM分期等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3D腹腔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56.23±24.14)mL比(121.39±47.78)mL]、手术切口长度[(4.46±0.97)cm比(21.57±3.20)cm]、术后拔除胃管时间[(13.57±1.16)h比(58.62±27.3)h]、术后排气时间[(42.72±23.50)h比(64.25±26.05)h]、总住院时间[(7.17±1.24)d比(10.75±1.24)d]均少于或短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3D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Roux-en-Y吻合术可以达到较好的清扫目的和临床疗效,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改良主动脉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101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改良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术,其中急诊手术73例.全组男性76例,女性25例;年龄21~77岁,平均(49±8)岁.手术包括升主动脉置换术31例、Bentall术29例、Wheat术7例、David术34例.支架象鼻术的同时行左锁骨下动脉开窗以重建血运.在深低温停循环时改行双侧顺行脑灌注下完成脑保护.结果 手术改良后平均心肺转流时间(212±40)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95±16)min,平均停循环时间(42±8)min.手术死亡1例,住院死亡5例,分别死于感染败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偏瘫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双侧脑灌注后脑血管意外和短暂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选择性脑灌注.76例患者出院前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人工血管无扭曲,血流通畅,胸降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率为78.9%.71例随访5~49个月,其中50例复查CT血管造影,胸降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率为88.0%,无晚期死亡及再次手术者.结论 改良的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study of modified total aortic arch replacement and stent elephant trunk technique treatment to patients with DeBakey Ⅰ 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6 to October 2010, 101 cases of DeBakey Ⅰ aortic dissection were treated by modified total arch replacement and stent elephant trunk technique, in which emergency surgery for 73 cases. There were 76 male and 25 female patients, aged from 21 to 77 years with a mean of(49 ±8)years. Intraoperative ascending aortic replacement in 31 cases, Bentall procedure in 29 cases, Wheat procedure in 7 cases, David procedure in 34 cases. At the same time stent elephant trunk in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corresponding position was windowed to rebuild the blood supply.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cerebral protection was completed by bilateral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Results The mea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ime was(212 ±40)min, mean myocardial occlusion time was(95 ± 16)min, mean circulatory arrest time was (42 ±8)min. Operative mortality was 1 case and hospital mortality was 5 case, which died of septicemia,acute renal failure and hemiplegia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organ failure. Compared with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and transient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decreased. Seventy-six cases received aorta CTA before discharged, the closure rate of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false lumen was 78. 9%. Seventy-on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5 to 49 months, 50cases was reviewed by CTA, of which closure rate of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false lumen was 88.0%, no late death and re-surgery.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total aortic arch replacement and stent elephant trunk techniqu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DeBakey Ⅰ 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was safe and effective, with 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4例,男55例,女29例,年龄36~78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E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加强术前宣教,术中保温,限制性补液,术中、术后完善镇痛等一系列ERAS策略进行围术期管理,C组采用常规围术期处理。记录补液量、术毕鼻咽温度、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流体食物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导尿管拔出时间;记录术后PA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等。结果 E组补液量[(1 328±64)ml vs.(2 463±135)ml]明显少于C组(P0.05),术毕鼻咽温度[(36.2±0.2)℃vs.(35.1±0.5)℃]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33.4±12.5)h vs.(42.8±14.3)h]、首次排气时间[(43.6±13.9)h vs.(60.7±15.4)h]、首次进流体食物时间[(26.8±4.1)h vs.(67.4±13.5)h]、首次下床活动时间[(7.4±1.6)h vs.(26.5±3.8)h]、导尿管拔出时间[(29.2±6.1)h vs.(51.8±7.6)h]、术后PACU停留时间[(26.4±8.5)min vs.(37.2±11.6)min]和总住院时间[(7.5±0.9)d vs.(9.7±1.2)d]明显短于C组(P0.05),总住院费用[(2.1±0.6)万元vs.(2.6±0.8)万元]明显少于C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2.4%vs.21.4%)、躁动(4.8%vs.26.2%)、皮肤瘙痒(7.1%vs.23.8%)及寒战(0%vs.19.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管理,可减少术中舒芬太尼用量,防止术后低体温的发生,胃肠功能恢复更快,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