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对寒热错杂方证的认识,包括表寒里热证、中焦寒热夹杂证、上热下寒证、少阳失和证、阴阳失调证5方面证治。提出寒热错杂的形成与感邪性质及机体体质密切相关。且寒热错杂易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其与脾胃生理特性及脏腑之间的病传密切相关。仲景《伤寒论》首创寒温并用之法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尤其注重脾胃气机升降之要,明察气机升降失常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立法处方重视脾胃升降,寒温并用,以平调寒热,斡旋中焦气机为治疗寒热错杂之根本。本文从“辛开苦降以畅中焦、清上温下以畅中焦、解表清里以畅中焦、和解少阳以畅中焦、调节阴阳以畅中焦”五个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旨在探讨寒热错杂致中焦枢机不利的机理及证治,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成祥认为,肺与中焦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关系密切.中焦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枢纽,肺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中焦息息相关.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机运行不畅,虚实夹杂,寒温失调,故临证擅于运用经方、时方,从整体观念出发,将肺与中焦脾胃结合起来,注重气机调畅,平调寒热,虚实兼顾,坚持"治中焦如衡"的思想,达到"纠偏调衡"的目的,在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本文简要总结了王成祥从中焦论治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并举验案1则以说明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新海 《国医论坛》1997,12(5):22-22
气机升降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胃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气机的升降运动障碍有关。笔者认为,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胃窦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因素,内因主要就是由于气机升降斡旋失调,故本人在临床治疗日病时,常集各家之长,以通为补,以达到脾胃升降平衡得直,诸症皆愈之目的,兹将笔者治疗胃病的思路及验案数则报告于下。互疏肝气以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胃腔痛常由肝气横逆而发。叶大士曾说:“肝办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治胃腹痛处方用药时,当着眼于气机的调理,使气行则血、痰、火、湿、食等邪…  相似文献   

4.
介绍李振华教授辨治脾胃病上热下寒证的经验.认为上热下寒指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状态,属于寒热错杂证的范畴.脾胃病多为中焦气机不畅所致,施治多以《伤寒杂病论》治则为基础,除寒温并用外,注重调理中焦气机,以达阴平阳秘之效.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5.
李玲君 《光明中医》2014,(9):1825-1826
胃痞证是以自觉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证。金老师认为胃痞证的发生是因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导致。病机关键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辨证治疗以行气消痞的同时配以辛温散发药疏肝,通过治肝而达到治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贾英杰善用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疗恶性肿瘤,认为中焦为枢,中焦失运、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为恶性肿瘤重要病因病机。中焦不运则五脏失于濡养,气机失调则出纳失衡,毒邪累积,日久结为癥瘕积聚。临证尤重治取中焦,调理脾胃,畅达气机,拟"调气运中法"治疗恶性肿瘤,此法既可健运中土以扶正补虚,又助升降有序以通行祛邪,促进机体恢复阴平阳秘之机。  相似文献   

7.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胃病常涉及脾。胃病虽病名繁杂,症状不一,但究其病机之根本,不外乎气机升降功能失调。笔者遵循"治中焦如衡"的思想,寒热并用,自拟经验方升降汤治疗吐酸、痞满、胃痛等胃病,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根据其胃脘月真胀、嗳气等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胃痞"范畴。胃痞证的发生多与中焦气机失调相关,故治疗胃痞证多以调理中焦气机为要。香砂六君子汤配伍严谨,具有健脾化湿,行气化痰之效,可以有效调理中焦气机,为治疗胃痞的有效复方。现总结验案4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多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吐酸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所致,平调气机是治疗的根本。选方用药上力求精简,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原则,以调气机升降为主,兼辨寒热、平虚实、和燥湿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升降出入理论源自于《内经》,应用于《伤寒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疾病就会产生。如升降出入不畅,治疗则宜因势利导,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在皮者汗而发之;如升降出入失调,则应逆而调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结者散之;如升降出入杂乱,则应诸法并用,或升降并调,或散敛兼顾,或散升同施,或散降共治,或以降求升,或以升求降。治则旨在恢复气机的正常运动,仲景虽未明言升降出入之语,但在六经病证治中处处蕴含升降出入之理。运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分析《伤寒论》中的六经证治思想,梳理仲景遣药组方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升降浮沉论《伤寒论》治法与用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辨证用药的重要说理工具。纵观《伤寒论》全书 ,调整阴阳、平衡升降为仲景辨证治疗之总则 ,因此 ,论中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 ,用来调节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失调的方法丰富多彩。本文试从 6个方面论述如下 :1 升降脾胃升降脾胃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胀之证。本证以胃脘部胀满不适为主症。其病机为胃气素虚 ,寒从中生 ,复因误下 ,表热内陷 ,以致寒热互结 ,升降失司 ,痞塞于中。故可见心下痞满 ,呕而肠鸣 ,腹痛下利等症。此时必须斡旋中焦气机 ,恢复升降功能 ,《伤寒论》列有半夏…  相似文献   

12.
马军燕  周际  冯利民 《光明中医》2022,37(2):314-317
古今临床医家多认为眩晕是以风、火、痰、虚、瘀致其病,而笔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机升降不及与太过均可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脑窍失养或被蒙蔽发为眩晕.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又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故可从肝与肺、脾与胃、心与肾等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来认识眩晕,并在治疗上以调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机关键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并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寒热虚实变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从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气机升降、调节寒热虚实、汇通中西等方面进行论治。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气机升降失调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其证治非止一端,历代医家在方剂配伍运用中,大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升与降的双向调节作用。笔者认为,治疗升降出入失调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升与降二者的尺度,兹将临床气机升降失调之验案四则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上热下寒证形成机制,从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角度分析,认为上热下寒证形成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心肾不交及肝肺功能失调有关.在此基础上,从脏腑辨证角度对上热下寒证进行分型辨证,可以分为胃热脾寒证、心热肾寒证、肺热脾寒证及胆热脾寒证4个基本类型,并指出各证型相应的代表方剂,为临床辨治上热下寒证提供具体参考.  相似文献   

16.
痞满是脾胃疾病常见病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痞满的核心病机,因此调畅中焦气机有提纲挈领之效。今结合导师临床经验,从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主,同时注重肝气疏泄与肺气宣降之角度出发,在畅达脾胃的同时,分别采用疏调肝气和开宣肺气之法,获得较好疗效。附验案3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谢晶日教授运用通腑法辨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验案进行整理。谢晶日教授认为腑气通畅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行和保持平衡的重要条件,通畅腑气使肝气舒畅、肺气宣发、脾气升发、胃气和降,起调理气机作用。通腑法不仅用于食滞、瘀血、气滞、湿热、痰饮等有形之邪,还用于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气逆气陷等无形之邪所致功能失衡性疾病。通腑法病位不仅限于下焦,还用于上、中焦;不仅限于肠腑疾病,还用于食管、脾胃、肝胆疾病。吐酸是以浊气上泛郁滞于食管,痞满是以脾胃气机阻滞于中焦,痢疾是以气血邪毒壅滞于肠道为病理特点,以下三案都有“郁滞、阻滞、壅滞、凝滞、涩滞”的腑气堵塞不通特征,故通畅腑气,调畅气机为必行治法。文章摘录谢晶日教授诊疗验案三则,以示谢晶日教授运用通腑法的临床思维、用药特色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8.
2 治疗中焦病,遵"治中焦如衡"法则 "治中焦如衡",概括了中焦脾胃肠病证治疗时所遵循的原则.脾胃居中,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因而治疗中焦病证要做到"如衡",其"衡"之意:第一,湿热病邪易侵犯中焦,故选方用药当权衡湿热的多少,分别予以祛湿和清热;第二,与"治上焦如羽"相对,选药质地不轻不重,药味不多不少,煎煮时间不长不短等;第三,要做到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平衡,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用药符合升降平衡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陈以国教授依据《内经》"四海""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和津液输布理论,提出腹部用穴是调理中焦气机基础,也是调和全身脏腑气机之首要。临证以建里配天枢为用穴基础,调节脾胃气机,升降相和,津液滋生而安中缓急;陶道使三焦阳气布散而祛邪扶正,共奏升清降浊,调和气血,输布阳气之功效。先针刺背部,疏通郁滞的阳气,再针腹部来培补中焦生化气血,再针头面使气血上达,最后针刺四肢的穴位完成气血输布的过程。腹部用穴是调理中焦气机的基础,亦是调和脏腑气机之首要。用针配合上病下取、局部配伍远端、放血等方法,疏导经气机运行,涵养脏腑,强壮支节来调治外感、内伤杂病、情志失调等病证。附三叉神经痛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0.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中“厥固泄”体现了中风病理过程中的气机紊乱状态,而气机紊乱是脾、肝、肾等多个脏器功能失调所致,故可从气机升降纳运失常、“脑-脾-肝肾”上中下相关的角度,联合分析中风之病机。从证候上讲,厥为昏仆之症,固、泄为二便失常之症,均为中风的临床表现;从病机上讲,气机升降失常,气逆于上为厥;浊邪不散,气机郁闭为固;精气亏虚,下元不固为泄,均属于气机紊乱范畴。不论从证候角度还是从病机角度,中风发病均与中焦之脾、下焦之肝肾密切相关,与最终发病部位“脑”一起,构成了上、中、下的“脑-脾-肝肾”病机轴。故因势利导,采取化痰通腑、泄浊解毒之法,上病下治,折其冲逆之势,驱逐浊毒之邪,调畅气机,则可使浊气消散,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