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靖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1):10-11
对中医病证的名称和病位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该病证治疗思路和治疗原则的建立.应从临床实际出发,充分吸取前贤的经验,以中医的思维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百合病是其中典型的一种.百合病病名的由来,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可谓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主药命名说;证候特点命名说;病机命名说;病因命名说.百合病病位在何脏腑,也有不同观点注重于肺;注重肺心;注重肺肾;定位于肝. 相似文献
2.
王靖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6,25(1):10-11
对中医病证的名称和病位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该病证治疗思路和治疗原则的建立。应从临床实际出发,充分吸取前贤的经验,以中医的思维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百合病是其中典型的一种。百合病病名的由来,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可谓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主药命名说;证候特点命名说;病机命名说;病因命名说。百合病病位在何脏腑,也有不同观点:注重于肺;注重肺心;注重肺肾;定位于肝。 相似文献
3.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出自《金匮要略》第三篇,本文以精津理论为主线,从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机特点等方面,辨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精津互化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发现三者均由伏邪致病,具有由实致虚,由热致寒的转变过程,基于如上探讨,可以扩大《金匮要略》本篇疾病谱和治疗范围,从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到肿瘤乃至慢性退行性疾病,对进一步研究挖掘该篇疾病、方剂以及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天才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2):84-87
就注家对百合地黄汤方后语"中病,勿更服"的三种见解——用百合地黄汤中病后"停止服药""继续服用""据具体病情而定再服与否"进行探讨分析。以"治疗百合病若见效停药则可致不愈或迅即复发""从原文论百合病的愈期来看,并非短期可愈""从张仲景嘱咐应停药的其他方后语反证‘中病,勿更服’并非停服之意""从百合病的临床验案来看,大多宜守法守方坚持服用,疗程较长"为主要论据,认为三种见解中"用百合地黄汤中病后仍需守方,不能停服,即效不更方,继续服用"的观点较为确切,其既与张仲景论述百合病的理论相符,又切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5.
张渊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2):80-81
三阴三阳之离合,余曩昔读之甚不解其意为何?近遇文章中之验案,详为思索再三而始悟之。所谓"阳不入于阴"乃是脏中阴实而格阳外出,此虽阴实然非无阳,倘真无阳便若死灰不起矣。阴实之所由成断非短日可就,文章由验案的启发详为探讨其发展机转,且以三阴三阳之离合为推理的立基点,大胆提出个人的思考与《伤寒论》三阴经死证相互参照。 相似文献
6.
7.
“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观点萌芽于《难经》,完善于《伤寒论》,并从此作为瘟疫脉象得到广泛运用。明清时期,医家对瘟疫的致病因素存在“更遇温气”与“更遇湿气”之争,究其原因可能源自当时伤寒、瘟病混淆不清,以及“温瘟”不分。古籍记载濡弱脉代表阳气不足或者湿气内盛的体质和病程的初始阶段,弦紧脉代表病程深入发展,这对现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本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少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137-138
文章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本义,从①见肝之病,此处肝之病为何病?②知肝传脾,肝病如何传脾?③当先实脾,实脾是否必要?三个问题出发,围绕肝病传于脾的条件以及实脾之法,从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这两个方面诠释了治未病的治疗法则,强调应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9.
10.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中二阳主要指阳明;不得隐曲,谓不能行隐曲之事,前人注释有二便不利和性功能低下两说;不月,即女子月经闭止.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以麦门冬汤加减潜降阳明肺金,使燥金得润、心脾二脏功能运行通畅,月事得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对“女子不月”临床辨治的意义。[方法]以“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的论点出发,通过分析“二阳之病”和“发心脾”的各家注释以及其临证意义,阐述月经的正常生理过程和“女子不月”的病因病机,从而提出闭经、月经后期等疾病的辨证论治。[结果]《黄帝内经》认为病心脾可及阳明胃肠,而病阳明亦可影响心脾,阳明亏虚、津伤燥热、心气不通是胞脉闭阻、血海不充、经断不月等“女子不月”病证的主要病因病机;主张对闭经从阳明、从心论治,以通利心气为主,多遣增津益液、调气养血、养阴润燥、利气解郁之品,辅以思想开导,帮助患者纾解情绪。[结论]以“二阳之病发心脾”之论为基础,《黄帝内经》主张对“女子不月”的辨证当从阳明、从心论治出发,以调理脾胃为主,佐以通心气、和血脉、疏郁结,方能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2.
痰饮,是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输布失司形成的病理产物,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篇》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成为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病的总则。本篇通过分析痰饮病机,阐述“温药和之”经义的精髓,梳理出了痰饮病治疗思路,概括为“温阳助运,扶正培元”“温化宣通,疏调气机”“燮理阴阳,和之平衡”三方面,以期为现代临床痰饮病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笔者通过对经文的学习,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现就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进行相关阐述,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4.
谈勇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理论,认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所致“女子不月”与阳明、心脾关系密切,其病机关键在于二阳为病,尤其以足阳明胃经为主,同时多兼夹心脾两虚、心肝脾气郁之候。临证应从阳明、心脾论治,补益阳明,调理胃肠;益气养血,调补心脾;健脾疏肝,清心安神,从而改善患者卵巢功能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孕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如何有效地防治该疾病亦成为临床面临的难题。肠道微生物群已被证实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其通过多种途径调控宿主的代谢,与女性的生殖内分泌密切相关。“二阳之病发心脾”理论可从中医学角度为阐述肠道微生物群与不孕症的关系提供新思路,二阳即胃肠,作为人体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最易感邪致病延及心脾,二阳为腑,传化物而不藏,为心脾提供物质基础,心脾又对二阳起调控作用。因此,在心脾主导下,二阳功能协调,精血合凝,则易成胎孕。基于“二阳之病发心脾”理论阐述其与肠道微生物群、不孕症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运用“二阳之病发心脾”理论调节机体内稳态和防治不孕症的思路,以期为不孕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朱玲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PCOS肾脾阳虚、痰饮内停的病机特点与痰饮的病机本质同理,按其发病部位,可称之为“胞饮”;在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指导下,运用《金匮要略》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简称肾苓汤)温阳化饮,化痰祛湿,调经助孕,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PCOS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双心疾病症状繁多、病机复杂,传统的“以病统证”在临床施治时常捉襟见肘。“病证结合,以证统病”是以辨证为主,从证出发,先证后病,将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通过抓主症归纳不同疾病的证候共性,精准定位,辨证施治。用“病证结合,以证统病”的诊治思路治疗双心疾病,即首先提炼各种症状背后的共性病机(证候),再兼顾疾病的特殊性,同时考虑兼证,最后通过提炼出来的证候辨证论治。“病证结合,以证统病”的诊治思路为临床更加精准地施治双心疾病、提高疗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提出的治疗痰饮的治则,要完整全面的理解这句条文,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治则进行分解剖析,并结合临床上痰饮的致病、治疗特点进行把握.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这句治疗痰饮的经典法则进行了分析学习,并以针灸治疗痰饮的临床病例进行了深刻论证. 相似文献
19.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上病下治法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1]以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机体自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理论,机体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这种密切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内外上下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与病理的方方面面。故在诊治疾病时,我们可以通过人体的五官、形体、脉搏等外在的表现,司外揣内以探知机体内在脏腑的具体病变,从而指导临床为我们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上病下治这一治疗法则既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的思辨方式在治疗学方面的应用,又是整体观念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具体体现。古往今来,历代医家以上病下治法用于实践中,每多取效临床。笔者依据这一治疗原则以针刺治疗风寒感冒,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