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超声(LUS)下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时间尚短,其在原发性肝癌(PLC)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LUS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PLC的近期预后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LUS下左半肝切除术(LUS组),34例行常规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与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US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322.64 mL vs. 395.94 mL,P<0.05),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US组无肝中静脉损伤,常规组肝中静脉损伤5例(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S组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3% vs. 23.53%,P>0.05),两组术后3 d、1个月的APTT、FIB和PT以及ALB和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LUS组的ALT、AST、TBIL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但术后1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3.5(9~18)个月,LUS组与常规组的复发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17.65%,P=0.483;3.33% vs. 5.88%,P=0.999)。结论 LUS下左半肝切除术治疗PLC安全有效,近期预后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当;较常规组可减少术中出血并更好地保护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是导致术后患者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术前有效的评估肝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是临床常用的肝功能评估手段,可快速、准确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术前ICGR15与肝脏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密切相关,ICGR15<20%被认为是可耐受大块肝脏切除(≥3个肝段)的必要条件之一,临床上常见部分患者ICGR15介于20%~30%之间,在给予护肝等对症治疗后ICGR15可有改善。对于此类患者能否安全实施大块肝切除术后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改善ICGR15对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近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入院时ICGR15为20%~30%,术前对症治疗后ICGR15均<20%肝癌患者32例(观察组),及45例入院时ICGR15<20%的肝癌患者(对照组),两组均行开放肝癌切除术(≥3个肝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指标、出院时以及术后1、3、6个月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评分等指标。结果 两组入院时ICGR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前一般资料与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切肝范围与其他术中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12/32)与31.1%(1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观察组出院时及术后1、3、6个月的TBI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B水平与ECOG评分在出院至术后1个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者在随后时间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其余生化指标在出院至术后6个月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ICGR15 20%~30%之间的患者,经护肝治疗后ICGR15好转后,能安全耐受大块肝脏切除,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短期内TBIL水平较高,并未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但患者长期预后情况尚须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针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根治术后发生的异时性肝转移的治疗,目前尚无明确的临床指南共识。因此,本研究比较肝切除术(LR)与微波消融(MWA)治疗PDAC根治术后异时性肝寡转移的疗效,旨在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PDAC根治术后发生异时性肝寡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37例行LR治疗(LR组),28例行MWA治疗(MWA组),9例仅行姑息性化疗(保守治疗组,与前两组作生存获益对比)。基于临床随访资料,比较LR组和MWA组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分析影响PDAC患者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LR组与MWA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R组与MWA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5.0个月(95% CI=21.5~28.5)和23.0个月(95% CI=19.2~26.8),而保守治疗组的中位OS为11.0个月(95% CI=8.9~13.1)。LR组和MW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7.0个月(95% CI=14.7~19.3)和15.0个月(95% CI=11.7~18.3)。生存曲线比较结果显示,LR组与MWA组的OS率与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4,P=0.668;χ2=0.488,P=0.48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3% vs. 78.6%,χ2=0.569,P=0.451),LR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MWA组(48.6% vs. 14.3%,χ2=8.405,P=0.004)。LR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WA组(9.0 d vs. 5.0 d,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未行化疗及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是PDA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R和MWA两种方式治疗PDAC术后异时性肝转移均能使患者取得生存获益,且远期疗效相似,但MWA术后严重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未联合围术期化疗和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的PDAC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背景和目的:肝移植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临床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旨在分析白细胞介素34(IL-34)表达与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肝癌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93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中IL-34表达情况,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L-3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34检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诊断价值。取雄性5~6周龄NOD/SCID小鼠建立人源性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IL-34(5、10、35 μg/kg)(干预组)及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1次/d,共2周。比较10周后各组小鼠总体生存率、移植瘤体积与质量、肺组织转移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移植瘤中细胞增殖相关蛋白(Ki-67与PCNA)、肿瘤转移相关蛋白(MMP-2与MMP-9)、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结果 经5年随访,93例肝癌肝移植受者中肿瘤复发27例、转移9例、死亡45例。肿瘤复发和转移患者中IL-34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未复发和未转移患者(均P<0.05);IL-34低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血管侵犯呈负相关(均P<0.05);IL-34低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IL-34高表达患者(均P<0.05)。IL-34低表达、肿瘤复发与转移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IL-34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与0.79,优于甲胎蛋白(AFP)。与对照组比较,3个IL-34干预组小鼠总体生存率增加,移植瘤体积与重量减少,肺组织转移率和转移灶数量降低,移植瘤中Ki-67、PCNA、MMP-2、MMP-9、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E-cadherin表达水平增加,且均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结论 血清IL-34低表达与肝癌肝移植受者不良预后、肿瘤复发与转移密切相关。IL-34具有对抗肝癌生长与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和EMT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对于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而言,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其治疗方式目前仍有很多争议。笔者总结可切除HCC合并PVTT的外科治疗经验,比较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此类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39例可切除HC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手术组),16例行TACE治疗(TAC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与预后,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手术组除1例肿瘤广泛侵犯仅取材活检,其余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19例示切缘阴性;2例术后肝功能不全,经人工肝及其他支持治疗痊愈出院。TACE组16例肝动脉超选、灌注、栓塞顺利;1例因肝动脉完全栓塞,术后3 d因急性肝衰竭救治无效死亡。手术组8例术后辅助TACE治疗,5例靶向治疗,其中1例I型PVTT患者手术后联合TACE等治疗后仍生存47个月。TACE组13例多次治疗,4例给靶向药物,其中1例II型PVTT患者TACE术后经过7次灌注化疗及栓塞仍然生存25个月。与TACE组比较,手术组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术后行TACE的例数更少、术后未做其他治疗的例数以及术后AFP恢复正常的例数更多(均P<0.05)。手术组与TACE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2个月与9.5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2%、43.5%、34.8%、17.4%与46.7%、33.3.0%、13.3%、0。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与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VTT分型、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直接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的术后生存,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明显好于TACE治疗,尤其是对于可切除HCC合并I/II型PVTT的患者,但治疗选择可能受患者意愿、经济因素等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腹壁疝修补术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全球每年有200万例左右的腹壁疝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优势明显。然而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POM)与腹腔镜下腹膜外补片修补术(ESR)这两种腔镜术式的优缺点及疗效如何,尚无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ESR与IPOM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腹壁疝的近远期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湖南省11家医疗机构收治的157例行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4例行ESR(ESR组),33例行IPOM(IPOM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术后近远期效果。结果 全组无中转开腹病例或围术期死亡病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BMI、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例疝环横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环闭合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网片固定方式ESR组以自固定和缝线固定为主(91.1%),而IPOM组以钉枪固定为主(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IPOM组(2.4±0.8 vs. 2.8±1.0,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IPOM组(21 001元vs. 38 437元,P<0.05)。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10.3个月,ESR组无复发病例,IPOM组2例复发(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R是湖南地区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的主流术式之一。由于固定方式和网片选择的不同,ESR较之IPOM而言,术后疼痛更轻微、费用更低、复发率更低,且并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术后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肝门部胆管癌(H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根治性切除仍是H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有效手段。Ⅲ、Ⅳ型(Bismuth-Corlette分型)HC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通过局限肝切除手术风险相对低,但可能导致更高的切缘阳性率,从而影响预后,而扩大肝切除可以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生存率,但也增加了手术风险,因此,目前Ⅲ、Ⅳ型HC的肝切除范围尚无统一意见。本研究通过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扩大肝切除和局限肝切除治疗Ⅲ、Ⅳ型HC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获得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研究对象为比较扩大肝切除和局限肝切除治疗Ⅲ、Ⅳ型HC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自建库截至2022年11月30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844例Ⅲ、Ⅳ型HC患者;其中扩大肝切除组423例,局限肝切除组4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局限肝切除组比较,扩大肝切除组根治性切除率明显提高(OR=4.44,95% CI=2.65~7.45,P<0.000 01),临床预后更好(HR=0.53,95% CI=0.41~0.68,P<0.000 01);扩大肝切除组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升高(OR=3.00,95% CI=1.07~8.40,P=0.04),但术后死亡发生率(OR=1.12,95% CI=0.25~4.99,P=0.88)、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1.44,95% CI=0.95~2.18,P=0.09)及术后其他单个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胆汁漏:OR=1.44,95% CI=0.68~3.04,P=0.34;腹腔出血:OR=0.77,95% CI=0.29~2.05,P=0.60;腹腔感染:OR=1.36,95% CI=0.50~3.71,P=0.55)。此外,与局限肝切除组比较,扩大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增加(MD=153.48,95% CI=32.63~274.33,P=0.01;MD=78.19,95% CI=54.56~101.82,P<0.000 01;MD=2.55,95% CI=1.61~3.50,P<0.000 01)。结论 扩大肝切除术可以提高Ⅲ、Ⅳ型HC的根治性切除率,明显改善预后,并未增加术后死亡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但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升高。鉴于研究的局限性,仍需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宜消融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82例不宜消融的肝癌患者分为2组:联合组40例,予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42例,予单纯TACE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肝功能、血常规、血清甲胎蛋白(AFP)、并发症、客观有效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125I粒子植入术前、术后剂量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术后3、6个月客观有效率[85.00%(34/40)、67.50%(27/40)]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26/42)、45.24%(19/42);P均<0.05]。联合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7个月,对照组为10.7个月;联合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50%、54.30%、23.30%,对照组为45.20%、32.60%、13.60%。联合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肝功能及血常规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ACE联合125I治疗不宜消融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TIPS序贯TACE、靶向和/或免疫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D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伴严重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BCLC D期HCC伴严重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患者,均首先接受TIPS,之后序贯接受TACE、靶向和/或免疫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20例TIPS均获成功,18例术中以弹簧圈或联合组织胶栓塞曲张静脉。TIPS前门体压力梯度为(32.25±4.51)mmHg,术后(18.05±7.54)mmHg,较术前降低(P<0.01),门静脉高压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个月功能状态(P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1);17例肿瘤分期下降,其中14例降至BCLC C期、2例降至BCLC B期、1例降至BCLC A期。后续11例接受靶向治疗,接受TACE联合靶向治疗、TACE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各3例。随访0~26个月,期间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难治性腹腔积液均明显改善;未出现肝性脑病或分流道再狭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术后3、6、12和24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61%、35%和4%。结论 TIPS序贯TACE、靶向和/或免疫治疗BCLC D期原发性HCC伴严重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内镜下取石术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方面仍存在争议,但文献报道多倾向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术联合胆囊切除术的单阶段治疗策略。因此,本研究比较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与内镜取石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2月天津市南开医院肝胆胰第二外科治疗的183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0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胆囊切除术(一期缝合组),123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取石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对两组病例进行1∶1匹配,共59对匹配成功,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并分析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PSM前,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经PSM后两组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取石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一期缝合组(P<0.05),主要原因是前者较高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20.3% vs. 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内镜取石组,住院费用也明显低于内镜取石组(均P<0.05)。高龄(OR=0.396,95% CI=0.182~0.864,P=0.020)、高淀粉血症(OR=0.057,95% CI=0.007~0.468,P=0.008)、内镜取石术(OR=0.084,95% CI=0.040~0.179,P=0.000)是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手术方式是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患者获至少1年随访,均无发生结石复发及胆道狭窄。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相较内镜取石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低,且不破坏Oddi括约肌正常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肝癌破裂作为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具有起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及凶险等特点,可导致患者的早期病死率较高。对于破裂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能有效止血的同时兼顾肿瘤的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外生性的破裂性肝癌可使癌细胞脱落引起腹腔内播散种植,往往导致肝切除术后的患者远期预后差的情况。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可在术后早期有效清除或杀灭腹腔内残存的游离癌细胞和亚临床病灶,最大限度达到宏观和微观上的共同根治,可成为预防外生性破裂性肝癌术后腹腔转移的潜在疗法。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及HIPEC临床应用的技术规范化,各类腹腔恶性肿瘤术后预防性运用HIPEC可明显降低腹腔种植率,并在总体临床疗效方面的作用已较为明确。外生性破裂性肝癌的“肝切除术+HIPEC”治疗模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故本文对外生性破裂性肝癌术后辅助HIPEC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切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肝癌自发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肝切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20例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切除后切缘均为阴性,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204±4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800 m L,平均270 m L;术后住院时间为(11±4)d。术后发生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各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于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并死亡,其余恢复良好。结论肝切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应用于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止血确切、防治肿瘤种植转移及复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医学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为术前精确评估、手术方案规划及手术操作提供了更直观更准确的数据支持,但三维重建技术是否在肝脏切除中更有优势,目前还缺乏高质量证据的支持。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三维重建与二维影像辅助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搜集公开发表的有关三维重建技术与二维影像辅助肝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8年12月。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临床研究,包括1 428例患者,二维组705例,三维组7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二维组比较,三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OR=0.69,95% CI=0.51~0.92,P=0.01)、术中出血量减少(MD=-63.85,95% CI=-98.66~-29.04,P=0.000 3)、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降低(OR=2.19,95% CI=0.96~5.00,P=0.06),术后复发率降低(OR=0.29,95% CI=0.16~0.53,P<0.000 1),术后生存率升高(OR=2.43,95% CI=1.61~3.68,P<0.000 1)。结论 当前数据显示,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肝脏切除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并能提升术后生存率。因此,三维重建技术在辅助肝脏切除术中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PHC)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23例PHC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以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加载表柔比星)予以栓塞,之后酌情行TACE或靶向治疗等;监测心率、血压及血红蛋白,以判断止血效果;统计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于栓塞前及栓塞后3天、1个月检测肝功能。随访12个月,绘制K-M生存曲线,统计术后1、3、6、12个月生存率。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治疗,未见相关不良反应。栓塞后6 h心率较术前下降(P=0.001),血压及血红蛋白保持稳定未再下降,表明有效止血。栓塞后1~2天,17例出现轻微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栓塞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未见肝、肾衰竭及肝性脑病、胆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栓塞后3天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及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栓塞前及栓塞后1个月(P均<0.05),栓塞后1个月与栓塞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时间点白蛋白(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后随访1~12个月,未见再次出血。栓塞后1、3、6及12个月,患者生存率为分别100%、82.61%、69.57%及56.52%。结论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栓塞治疗PHC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4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早期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96例T4期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48例于术后第5~6天开始行HIPEC(1次/d,共3次),术后1个月内行第1次m FOLFOX6方案全身静脉化疗,共6疗程(HIPEC组);另48例仅行相同方案的全身静脉化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术后1、2年复发率、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HIPEC及全身静脉化疗均顺利完成;两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IPEC组术后1、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2.1%vs.20.8%;6.3%vs.31.3%,均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PEC组术后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81.3%vs.58.3%,P0.05);HIPEC组生存质量评分升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5.0%vs.25.0%,P0.05)。HIPEC组中,结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直肠癌患者(32个月vs.18个月,P0.05)。结论:T4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早期行HIPEC可有效控制腹腔复发、转移,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devascularization in treating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An analysis of 69 cases DING Zhen-hao??MU Yi??JIANG Li??et al.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Beijing Di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MU Yi??E-mail: muyi001@sina.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devascularization in treating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9 cas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devascularization from June 2004 to June 2012 in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Beijing Ditan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the study group)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linical data of 83 cases treated with the partial hepatectomy combined with devascularizatio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of the study group. Postoperative liver function grade, complications, the hemorrhage recurrence rate of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postoperative overall survival and postoperative tumor-free survival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as no dead case in two groups. In the study group, liver dysfunction was mainly mild or moderate degree, and the extent of liver function dama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incidence in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wo groups had no difference in postoperative 1-, 3-,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tumor-free survival rate and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hemorrhage recurrence rate. Conclus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uitable selection of indication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devascularization can get less liver function damag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ith similar long-term survival rate compared with partial hepatectomy combined with devasculariz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右叶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30例行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治疗的右叶大肝癌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30例行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的右叶大肝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肿瘤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肿瘤破裂例数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平均出血量、术中大出血者例数和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术后1,3年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可作为治疗右叶大肝癌的首选术式,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间57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肝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实施急诊手术治疗,住院病死率为10.5%。其1、3、5年总体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6%、51.0%、32.7%与69.4%、40.8%、18.4%,中位生存时间为38.7个月。获得随访的49例患者中38例出现复发转移,其中肝内复发18例(47.4%),肝外转移20例(52.6%)。多因素分析显示瘤体10 cm(HR=2.43,P=0.031)和多发肿瘤结节(HR=0.46,P=0.028)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经合理的选择,对可切除的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急诊肝切除手术治疗是挽救生命、获得良好远期疗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精准肝切除与常规肝切除对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7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精准肝切除术(精准肝切除组,26例)和常规肝切除术(常规肝切除组,21例)。比较两组主要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结果:与常规肝切除组比较,精准肝切除组手术时间延长,但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胆汁漏与腹腔出血发生率低(均P0.05);精准肝切除组术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优于常规肝切除组(均P0.05)。术后7 d,两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但精准肝切除组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常规肝切除组(均P0.05),两组CD8~+水平均较术前略有升高(均P0.05);术后14 d,两组各T细胞亚群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精准肝切除在术后免疫功能的保护方面优于常规肝切除,从而有利于肝癌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大肝癌切除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大肝癌切除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组(观察组,32例)及单纯对症支持治疗组(对照组,17例)的1,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一年生存率85.5%,三年生存率50.8%,对照组一年生存率39.7%,最长生存14个月,差异显(P<0.05),结论: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