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侧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双侧痉挛型腩瘫患儿的步态特征.方法 对2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和结论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站立相时间、步频、步速)和运动学参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首次着地屈曲角度,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足尖离地时关节角度,迈步相最大屈曲角度,矢状面关节角度范围)与正常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三维步态分析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步态特征,为其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提供量化评定依据。方法:选取我院10例脑瘫患儿为观察组,再将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2组的步态时空参数及运动学参数,根据评定结果为观察组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在训练1个月前后分别对观察组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GMFM和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步态周期和跨步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步频、跨步长、步长及髋、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屈曲最大角度以及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0.01);观察组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比较,步频、步速、跨步长及步长均明显降低(均P<0.01),除了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髋、膝及踝关节各运动学参数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量化评定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能为患儿康复治疗方案的精确制订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分别佩戴静态踝足矫形器(SAFO)和调谐静态踝足矫形器(TAFO)对患儿异常步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且具有行走能力的痉挛型脑瘫患儿23例,分别个性化定制和佩戴SAFO和TAFO,每例患儿穿戴适应期2周后,对所有患儿在赤足、佩戴SAFO、佩戴TAFO三种条件下相关的时空参数(包括步频、步速、步长)、运动学参数(包括首次触地膝关节屈曲角度、站立期最大膝关节屈曲角度、站立中期最大膝关节伸展角度、膝关节活动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以及动力学参数(包括膝关节最大屈力矩、膝关节最大伸力矩、踝关节最大背屈力矩、踝关节最大跖屈力矩)进行步态分析和相关参数比较。 结果 ①对比赤足、佩戴SAFO、佩戴TAFO三种条件下患儿的步频[(116.37±18.25)、(118.17±12.64)和(121.38±13.24)steps/min]、步长[(0.44±0.11)、(0.48±0.15)和(0.51±0.12)m]、步速[(0.86±0.54)、(0.94±0.39)和(1.02±0.36)m/s]均有明显提高(P<0.05);佩戴SAFO与佩戴TAFO相比,佩戴TAFO条件下的步频、步速和步长均有显著增加(P<0.05)。②与佩戴SAFO条件下相比,佩戴TAFO条件下患儿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P<0.05),站立期最大膝关节伸展角度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亦显著增大(P<0.05)。③与赤足和佩戴SAFO条件下相比,佩戴TAFO条件下的伸膝力矩显著减少(P<0.05);而佩戴TAFO条件下与佩戴SAFO相比,踝关节跖屈力矩显著增大(P<0.05)。 结论 佩戴TAFO和佩戴SAFO对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异常步态均起到积极作用,但佩戴TAFO更能优化脑瘫儿童异常步态,增强其步态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2例老年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老年偏瘫患者的双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增大,健侧较患侧明显,摆动相百分比减小,步频减小;步长、跨步长及步速减小;头部前倾,躯干基本保持直立位;患侧上肢较健侧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角度变化范围缩小(P<0.05);患侧肩关节屈曲内收、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健侧增大(P<0.05);患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较健侧缩小(P<0.05)。结论老年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降,上肢痉挛,步行时出现视觉代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的三维步态功能特征。方法 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实习生中选取CNLBP患者20例,作为腰痛组,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组。选择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中的步态相关参数,如:步行周期、步频、步长、跨步长、步速、步长差、单支撑相百分比及髋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等。结果 (1)健康组和腰痛组的步行周期分别为(1.0±0.1)s和(1.1±0.1)s,步频分别为(120.0±8.6)步/s和(114.3±8.5)步/s,跨步长分别为(128.7±12.4)cm和(120.5±12.7)cm,步速分别为(128.6±14.8)cm/s和(115.1±17.2)cm/s。相比健康组,腰痛组的步行周期时间延长,步频降低,跨步长缩短,步速减慢,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组和腰痛组患侧肢体的步长分别为(63.2±8.9)cm和(55.8±8.4)cm,单支撑相百分比分别为(58.9±1.0)%和(58.2±...  相似文献   

6.
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中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平衡能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临床上坐位、站立位的平衡测试常利用平衡仪来进行,但由于平衡仪足踏板的限制,无法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步行时动态连续步行周期的平衡能力进行测试.文章利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观察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在平衡能力方面的特征.方法:选择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毫78例作为正常儿童组,另外选择2004 05/2007-05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日间病房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25例作为脑瘫儿童组.利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对象分别进行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记录2组儿童步行时的足底压力数据.观测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直观压力图.量化指标包括步频、步态周期时间、步态周期各时相的绝对对称性指标等参数.直观压力图包括动态足底压力图以及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结果:与正常儿童组相比,脑瘫儿童组步频较小,步态周期时间较长(P<0.01).脑瘫儿童组单足支撑期、摆动期、双足支撑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均大于正常儿童组(P<0.05).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图的对称性、重复性较正常儿童差;重心偏移轨迹图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图形.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步态周期各时相均存在对称性下降的情况.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能有效地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步态的平衡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组(B组)和智能机器人组(C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减重跑台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减重跑台训练,智能机器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视频步态分析仪分别评定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下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 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智能机器人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步行周期外,智能机器人组其余指标均显著优于减重跑台组(P<0.05);减重跑台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更能增强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躯干核心的稳定性,纠正异常步态,优化平衡功能,达到改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目的。  相似文献   

8.
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步态规划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的步态规划方法。方法:设计了3组健康人步态分析实验,包括步长不变、改变步频行走实验、步频不变、改变步长行走实验和电动跑步机与平地行走对比实验,并对7名健康实验者的步态轨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将髋膝关节角度曲线对步态周期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规律:步长不变、改变步频时步态轨迹不发生改变;步频不变、增大步长时步态轨迹中髋膝关节角度曲线随之呈非线性增大;电动跑步机与平地行走时步态轨迹基本相同,可用平地步态轨迹对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结论:可以利用一组标准参考步态轨迹来进行减重步行机器人的步态规划,通过改变有关参数来产生不同步频和步长的运动轨迹,从而满足康复训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化跑台的康复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9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基于数字化跑台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Lovett肌力0~5级分级测定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采用10 m步行时间测试、6 min步行耐力测试及下肢运动评分(LEMS)判定患者的步行能力,采集步态参数,计算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及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耐力测试距离、LEMS分值、步长、步速、步频、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MBI评分、FI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股四头肌肌力、10 m步行时间[(41.16±16.66)s]、6 min步行耐力测试距离[(43.14±12.59)m]、LEMS分值[(41.15±3.68)分]、步长[(48.85±9.44)cm]、步速[(0.45±0.03)m/s]、步频[(62.49±6.19)步/分钟]、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67.21±6.84)°]、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45.32±5.27)°]、MBI评分[(71.09±18.08)分]、FIM评分[(111.23±7.24)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 结论 在单纯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基于数字化跑台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步态参数,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 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 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