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亚菲  刘旸  张通 《中国康复》2020,35(11):576-58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MI)治疗对脑卒中后脑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将1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运动想象组(MI)6例、执行运动(EM)组5例、对照组(CG)5例。3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MI组、EM组分别进行运动想象、实际动作治疗,每次30min,每周5次,为期4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并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患手对指实际动作、想象时偏瘫对侧感觉运动区的激活情况,定量分析治疗前后cSMC区的激活强度t、LI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MI组及EM组FMA、STEF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MI组上述评分均更高于其它2组(均P<0.05)。治疗后,3组MBI评分均有提高,但组内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的激活部位相似:治疗前运动想象激活区主要位于双侧SMC区、双侧SMA区,治疗后,各组双侧SMC区激活强度有增大趋势,MI组对侧SMC区激活显著(P<0.05),且对侧偏侧化优势较CG组显著(P<0.05)。结论:运动想象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手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运动想象促进脑功能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即刻影响机制。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或病房招募脑卒中患者10例,随机分为iTBS组和安慰刺激组,i TBS组接受单次患侧初级运动皮层区(primary motor cortex,M1)的iTBS干预,安慰刺激组接受单次患侧M1的安慰刺激干预。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评估和近红外脑功能检测。结果:与安慰刺激组相比,i TBS刺激组干预后功能连接强度在患侧M1区-健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和患侧M1区-健侧辅助运动皮层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SMA)较干预前显著性升高(P<0.05)。然而,双侧M1区的MEP波幅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单次iTBS刺激可引起大脑发生即刻的神经可塑性改变,但未能引起大脑结构或功能的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慢性期左侧皮层下脑卒中后轻中度手功能障碍(部分偏瘫手)患者运动功能网络的重组模式。 方法:招募32例脑卒中后部分偏瘫手患者和40例匹配的健康老年对照。采集两组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数据,并采用Fugl-Meyer腕手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的手功能障碍程度。采用RESTplus软件分析双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组间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患者的FC模式与手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健康老年对照相比,部分偏瘫手患者的患侧M1区与健侧感觉运动区、患侧海马和患侧颞中回的FC减弱,并且健侧M1区与患侧中央后回、健侧顶下小叶、患侧颞上回和患侧脑岛的FC也减弱。相关性分析发现,部分偏瘫手患者的健侧M1区与辅助运动区的FC强度与手功能评分正相关(r=0.67, P<0.001)。 结论:慢性期左侧皮层下脑卒中后部分偏瘫手患者的运动功能网络发生了广泛的失连接重组,其中,健侧M1区与辅助运动区之间增强的FC可能是提示良好手功能结局的神经影像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影响的纵向fMRI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探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脑功能重组的发生及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16例病程1—3个月初发的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基本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6),分别接受、不接受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第1次)、入组4周后(第2次)进行FMA、MAS和MBI等运动功能评定和BOLD-fMRI扫描。fMRI扫描时运动模式依次为患手、健手被动腕关节背伸运动,比较两组患者fMRI扫描结果的异同点,计算患手运动时对侧M1激活的体积、强度和LI值,观察LI值与患手功能恢复的关系。 结果:①康复训练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第1次fMRI扫描时,两组患者都出现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散在的激活,表现为M1激活的缺失、双侧PMC、SMA、CMA、IPL、PFC、CRB等的明显激活。第2次fMRI扫描时,康复训练组患手运动时以对侧M1激活为主,并有双侧SMA、PMC的激活;对照组患者前、后两次fMRI扫描出现的皮质激活情况改变不大。③康复训练组患手被动运动时,M1区的LI值第1、2次fMRI扫描分别为负数、正数;不论是对侧M1激活的体积,还是强度,均是第2次fMRI检查优于第1次fMRI(P<0.05)。④康复训练组患者前后两次FMA、MAS评分的改善程度与M1区LI的改变呈正相关(r=0.917,r=0.949)。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与大脑发生的功能重组有关。康复训练可使患手运动时对侧M1区出现更多、更强的激活。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通过脑电技术探讨前臂截肢对人体大脑功能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使用脑电系统采集右侧前臂截肢者(9例,截肢年限均为6年以上)和正常健康人(15例)进行左右上肢直臂屈伸运动任务时的脑电信号。分析与运动相关的μ波(8—12Hz)的脑电信号的ERD/ERS变化特征。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截肢组受试者健侧肢运动过程中除了大脑右半球额区F4通道μ波的ERD现象程度显著降低(P<0.05)外,其它脑区的通道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截肢组受试者残肢运动时,μ波ERD程度在对侧额区F3、中央区C3表现为显著降低(P<0.05),而在双侧枕区(O1、O2)表现为ERD显著升高(P<0.01)。 结论:截肢组受试者健侧肢运动时μ波变化与正常组相似,而截肢组受试者残肢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出特异性大脑对侧半球额区、中央区及双侧枕区μ波事件相关去同步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综合淋巴消肿治疗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脑区激活和功能连接强度的即刻影响。方法:于2022年5—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招募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11例,进行单次综合淋巴消肿治疗,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围度和肩关节活动度测定,并进行静息态及任务态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测。同时招募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匹配的健康对照10例,进行静息态及任务态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的静息态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表现出运动网络间功能连接强度普遍异常增高(P<0.05);与干预前相比,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干预后的上肢围度和肩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肩关节前屈运动任务中,患侧DLPFC、M1区激活显著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静息态脑网络中的功能连接强度广泛降低,患侧M1-健侧S1、健侧M1-患侧SAC、患侧M1-患侧SAC、健侧S1-患侧SAC、患侧DLPFC-健侧S1、患侧DLPFC-患侧M1、患侧S1-患侧SAC、健侧M1-患侧S1、患侧DLPFC-健侧M1、患侧M1-...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MI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后上肢功能恢复潜在的脑重塑机制。 方法 选择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MIT,每周5次,每次约30 min,共4周,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40 min,共4周。另选取10例年龄和性别与MIT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受试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fMRI检查,统计患侧初级运动区(M1)与全脑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计算M1和初级感觉区(S1)的偏侧化指数(LI)。 结果 干预后,MIT组FMA-UE评分从[(23.3±14.9)分]升高到[(33.6±13.6)分],MBI从[(58.0±15.5)分]升高到[(72.5±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T组患者患侧M1与健侧MI、健侧S1、健侧额叶的功能连接增强,患侧M1与患侧旁中央小叶、患侧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也增强。MIT组干预前脑卒中患者的LI在M1、S1两区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干预前LIM1为0.43,LIS1为0.37,健康对照组接近于0),干预后LIM1和LIS1均有所降低,并趋向于健康人数值(干预后LIM1为0.22,干预后LIS1为0.34),LIM1显著下降(P<0.05),LIS1未显著下降(P>0.05)。 结论 MI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经过4周干预后患者患侧M1和健侧M1的功能连接被显著修复,和双侧多个非初级运动脑区的功能连接也增加,逐步恢复了双侧初级运动区功能连接的对称性,这些可能是运动想象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脑重塑机制。  相似文献   

8.
偏瘫康复治疗中不同拇指运动方式的脑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金真  张磊  曾亚伟  王彦  纽竹  张通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1):4238-4239,T002
目的:探讨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脑机制。方法: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观察了右侧底核区出血致左侧偏瘫患者在进行主动、被动、阻力和交替拇指运动时的脑区激活状况,将健侧与患侧运动时激活的脑区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运动时健侧仅激活了对侧初级运动区(M1)。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同侧M1区、对侧小脑、底核区;被动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底核区、小脑;阻力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同侧小脑、底核和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底核区及同侧感觉区、小脑;交替运动时双侧M1区不同程度被激活。结论: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康复作用。主动运动对于额叶高级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康复,是最好的方式,应尽早进行。被动运动方式对于相对低级的皮质下运动区(底核区、小脑),具有与主动运动相似的康复作用。阻力运动方式有助于皮质和皮质下运动区的全面功能康复。健、患侧交替运动时,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有“带领”作用,可以减低患侧肢体重新学习运动的难度.是有助于患侧功能康复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运动相关皮质的激活代偿情况,探讨脑梗死后脑功能重组的规律。 方法选取16例初发单侧放射冠和/或基底核区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7~80岁,平均(61.0±11.3)岁;病程1~3月,平均 1.7个月。每位患者依次进行患侧、健侧腕关节被动屈伸运动,同时对患者进行fMRI检查。所得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离线后处理,比较所有患者健侧及患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大脑皮质激活情况。 结果脑梗死患者患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较健侧运动时激活大脑皮质区域更多、范围更广,其中患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激活脑区特点如下:①主要运动皮质区(M1)激活缺失,仅4例出现对侧M1区激活,有5例出现同侧M1区激活;②非主要运动区明显激活,包括运动前区(PMC)、补充运动区(SMA)、扣带回运动区(CMA)、顶下小叶(IPL)、前额叶皮质(PFC)及小脑(CRB)等,并呈现双侧激活现象。健侧腕关节被动运动时主要激活对侧第一运动区(M1)、第一感觉区(S1)以及同侧CRB,有少数出现PMC、SMA、CMA及IPL激活,但均以对侧脑区激活为主。 结论脑梗死后大脑皮质功能发生代偿性改变,包括主要运动区激活缺失,非主要运动区激活增加,并且运动区发生移位,有向周围扩展的趋势,另外还可见非运动区激活。  相似文献   

10.
偏瘫康复治疗中不同拇指运动方式的脑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脑机制。方法: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观察了右侧底核区出血致左侧偏瘫患者在进行主动、被动、阻力和交替拇指运动时的脑区激活状况,将健侧与患侧运动时激活的脑区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运动时健侧仅激活了对侧初级运动区(M1)。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同侧M1区、对侧小脑、底核区;被动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底核区、小脑;阻力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同侧小脑、底核和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底核区及同侧感觉区、小脑;交替运动时双侧M1区不同程度被激活。结论: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康复作用。主动运动对于额叶高级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康复,是最好的方式,应尽早进行。被动运动方式对于相对低级的皮质下运动区(底核区、小脑),具有与主动运动相似的康复作用。阻力运动方式有助于皮质和皮质下运动区的全面功能康复。健、患侧交替运动时,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有“带领”作用,可以减低患侧肢体重新学习运动的难度,是有助于患侧功能康复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