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病因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为老年心衰病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99~2008年320例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心衰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高血压病。其治疗心衰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为主,但洋地黄使用率有所下降,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的使用逐步上升。住院期间改善率逐渐递增,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主要病因从风心病演变为冠心病,其用药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林波 《右江医学》2012,40(5):708-709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的转归,2009年美国ACC/AHA指南提出心衰的药物治疗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近期有报道大剂量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心衰)效果显著[1],笔者用大剂量氯沙坦治疗慢性心衰43例,效果较好,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患者病死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研究证实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由于神经、内分泌因素造成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阻止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延缓心衰的症状及体征。目前常用的几种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A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及卡维地络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155-159
心力衰竭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常见并发症,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也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故而改善ESRD患者心力衰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慢性心力衰竭传统治疗药物一般是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与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以上三药联合称之为“金三角”,可以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衰患者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风险,是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治疗方案。近年,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预后,成为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的全新药物。目前本血液净化中心一例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该药后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患者病死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研究证实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由于神经、内分泌因素造成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从而阻止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延缓心衰的症状及体征。目前常用的几种药物主要有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A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及卡维地络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心衰的认识及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特点?性别组成?病因分布?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以及出院转归情况,并重点分析心衰诊断性检查和“金三角”治疗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305例,男女比例接近2∶1,男性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住院心衰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和心肌病,最常见的诱因为肺部感染,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为主,随着心功能的恶化,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心衰药物治疗以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主,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住院心衰患者病死率为6.2%,主要为泵衰竭?结论:本院心衰住院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和心肌病,其NT-proBNP和LVEF水平与心功能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心衰诊疗方案的制定符合指南规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期间序贯性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2例CHF患者住院期间序贯性用洋地黄类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治疗,评判心功能(NYHA)分级,观察血压、心率等变化。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副作用轻,安全性好,住院时间短。结论CHF住院期间序贯性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述慢性心功能不全(CHF)药物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CHF药物治疗的试验,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对心衰发生与发展机制的认识经历了心-肾机制、心脏-周围循环机制及神经-体液机制3个阶段.CHF的药物治疗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及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拮抗剂.结论CHF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已取得显著进步,降低了CHF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各种口服药物的应用情况及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符合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390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口服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静脉药物(包括硝酸酯类、硝普钠、冻干重组脑钠肽、利尿剂、营养心肌药物、西地兰)的应用情况.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仍以冠心病为首,共2408例,占61.6%;住院患者以Ⅲ级、Ⅳ级心衰为主,Ⅲ级1673例(42.8%),Ⅳ级1165例(29.8%);临床心衰阶段(C期)3227例(82.5%),难治性终末心衰阶段(D期)682例(17.5%);在口服药物的使用方面,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使用较前逐渐上升,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于2010年,2011年有所下降,2012年再次上升,可见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与指南的符合情况以利尿剂为最好,其次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的应用仍不理想.洋地黄类药物及硝酸酯类药物应用仍不可缺少.静脉用药均应用于Ⅲ级及Ⅳ级心功能不全,利尿剂、硝酸酯制剂、营养心肌药物应用率相似,硝普钠、洋地黄制剂应用率逐年下降,冻干重组脑钠肽应用逐年上升.结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前与指南逐渐符合,但仍有一定差距,脑钠肽作为新的改善心功能不全药物日益受到重视,但因条件限制还不能普遍应用,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还需要继续规范化,加强医师培训及患者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正>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根据慢性慢缩性心衰治疗指南:“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加或不加利尿剂,病情稳定的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重度心衰患者加用醛固酮拮抗剂,症状不能控制者加用地高幸。”由于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力衰竭心室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砚池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42-544,546
目的:论述慢性心功能不全(CHF)药物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CHF药物治疗的试验,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对心衰发生与发展机制的认识经历了心-肾机制、心脏-周围循环机制及神经-体液机制3个阶段。CHF的药物治疗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及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拮抗剂。结论:CHF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已取得显著进步,降低了CHF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观察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洋地黄类对慢性心衰的疗效。结果 以上 4种药物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率为 90 %。结论 ACEI类、利尿剂、β-阻滞剂、洋地黄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现状,并加以分析,以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随访,分析64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降压药物治疗情况。结果64例患者中,应用钙离子拮抗剂39例(60.9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29例(45.31%),β-受体阻滞剂13例(20.31%),利尿剂11例(17.18%),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9例(14.06%);其中单一用药34例(53.12%),联合用药30例(46.88%);治疗后血压达标23例(36.36%),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钙离子拮抗剂联合治疗效果为优,达标率57.14%。结论新疆地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以钙离子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结合钙离子拮抗剂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降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4.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环腺苷酸依赖性正性肌力药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病因、死亡原因和药物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热带地区1995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确诊的老年慢性心衰住院患者259例,对病因、临床特征、死亡原因和治疗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占同期慢性心衰住院总病例(372例)的69.6%.男:女为1.67:1.入院时心功能以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心功能Ⅲ和Ⅳ级居多56.6+28.5=85.1%.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和肺心病为主,首位病因为冠心病(63.7%),第二位病因为高心病(17.4%),以下分别是风心病(8.5%)、肺心病(6.2%).死亡原因主要为泵衰竭(52.6%).应用较多的药物依次是硝酸酯类(86.5%)、利尿剂(71.4%)、洋地黄类(56.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45.2%),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20.8%)和β-受体阻滞剂(15.4%).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冠心病治疗(分别为75.2%和80.0%).结论 老年慢性心衰住院患者首位病因为冠心病,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和硝酸酯类仍为主要治疗药物,但ACEI、β-受体阻滞剂在基层医院应用仍不普遍.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高血压具有患病率高、血压波动大、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是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α受体阻滞剂,这六大类除α受体阻滞剂外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心衰的药物治疗模式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成2000年后以利尿剂为基础配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醛固酮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强心剂的治疗模式.药物治疗心衰目标从以单纯改善临床症状转变为针对心衰发生时神经-内分泌改变而控制临床症状、改善长期预后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近年的研究显示,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系统长期过度激活是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的重要原因,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醛固酮拮抗剂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之后第三个能够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药物[1].  相似文献   

19.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最终发展结果,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目前心衰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1991年~1999年,SOLVD和MERIT-HF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改善症状并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本文就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的应用做一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口服药物不良反应(ADR)和药学监护要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药师参与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常查房工作。对患者开展住院期间全程药学监护和用药宣教。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伴随疾病情况、治疗药物使用率、ADR发生情况及药学监护要点。结果共纳入420例患者,其中60岁以上患者393例(93.57%),63.57%的患者伴有3项及以上其他疾病。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苷类的使用率分别为89.29%(375/420)、87.14%(366/420)、27.14%(114/420)、33.57%(141/420)、55.71%(234/420)、55.71%(234/420)。利尿剂的ADR发生率为10.40%,多为电解质紊乱(13例);ACEI的ADR发生率为12.28%,多为干咳(10例);洋地黄苷类的ADR多不典型,如胃纳不佳或恶心、呕吐(6例)、头晕无力(4例)。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重用药的情况比较普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DR的种类较多。对此类长期多重用药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要点也较多。临床药师有必要开展药学监护,识别潜在的用药风险或错误,减少药源性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