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铮  张培彤  常瑞婷  罗钺 《中草药》2023,54(24):8252-8262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通过系统整理古籍与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的处方来源、组成、药物基原、剂量、炮制、煎服法、功效主治等关键信息及现代临床应用进行考证分析。共获取当归四逆汤相关条目1146条,涉及古籍文献152部。基于古籍考证结果,研究建议方中桂枝基原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干燥嫩枝,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的干燥根及根茎,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干燥根,通草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的干燥藤茎,当归、甘草、大枣基原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致。炮制方面,建议甘草宜炙炒,余药用生品即可。经古今剂量换算,建议以水525 mL煎煮当归9 g、桂枝9 g、细辛3 g、甘草6 g、木通6 g、白芍9 g、大枣25g,煮取280 mL,每次温服100 mL,每日3次。古籍记载该方治疗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表现的血虚寒厥证,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肩关节周围炎、冻疮等疾病,为当归四逆汤后期研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整理历代古籍文献,从处方溯源与历史发展、方名与药物组成、方义与功效主治、基原与炮制、用药剂量、制法用法6个方面对四君子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为经典名方四君子汤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橘皮竹茹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橘皮、竹茹、人参、生姜、大枣、甘草6味药组成,临床用于治疗哕逆,现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整理有关橘皮竹茹汤的古代医籍,系统考证其处方源流、主治病证、组方原理、药物组成、用药剂量、制法、煎服法等信息。发现橘皮竹茹汤后世流传版本众多,其同名异方、异名同方之间存在病机、组成与剂量上的混杂,经对比分析后得到最接近《金匮要略》原方的病机为“胃虚气逆,寒热不著”,并按照度量衡考证《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中除大枣外橘皮、竹茹、生姜、甘草、人参剂量比例近似为6∶2∶8∶5∶1,而后世用于治疗“胃热呃逆”且橘皮竹茹比例近似1∶1的橘皮竹茹汤是源于《严氏济生方》等古籍中原方的同名异方,且考证发现该类同名异方还增加了如赤茯苓、枇杷叶、麦门冬等寒凉药物,故现代所使用的的橘皮竹茹汤多是加减后的处方,并非《金匮要略》中橘皮竹茹汤的原貌。通过对橘皮竹茹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归纳其历史沿革和处方衍变,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橘皮竹茹汤临床合理加减运用及后续深入探究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桃核承气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系统梳理桃核承气汤的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文献,对其出处、组成、基原与炮制要求、剂量、制法用法、功能主治等历史沿革进行考证,发现桃核承气汤主要在药物基原、饮片炮制及药物剂量折算等方面存在疑义。在充分文献考证基础上,考虑经典名方制剂开发实际需求及现代临床实践使用习惯,该研究建议桃仁选用桃Prunus persica或山桃P. davidiana 的干燥成熟种子,桂枝选用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干燥嫩枝,甘草选用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蜜炙用,大黄选用大黄Rheum palmatum或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 offìcinale生用,芒硝选用硫酸盐类矿物芒硝;药物用量方面,直接以汉代度量衡折算用量较大,结合现代临床常用剂量按桂枝6 g、芒硝6 g、甘草6 g、大黄12 g进行折算,桃仁的质量根据实测确定,制法服法为将药物置于锅中,加入水1 400 mL,加热煮取药液500 mL,滤除药渣后加入芒硝,再将汤剂微微煮沸即可。饭前温服100 mL左右,一日3次。该方古籍记载主治太阳表证已解,热入膀胱、蓄结于里之证,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便秘及慢性肾衰等疾病。  相似文献   

5.
当归四逆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甘草、木通和大枣7味组成,是治疗血虚寒厥证的经典名方。该研究系统整理历代中医古籍中有关当归四逆汤的文献记载,并结合现代临床应用现状,对其组成、药物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法、主治疾病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与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复方制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系统考证和梳理当归四逆汤的历代文献记载可知,当归四逆汤在组成上存在较多同名异方,但仍以《伤寒论》中所载处方组成对后世影响较大,为历代医家沿用;剂量上虽明清时部分药物剂量减少,但基本沿用原方所载;炮制上,当归、白芍、通草、甘草虽略有变化,亦基本遵循炮制方法;功效主治上,当归四逆汤为治疗血虚寒厥、痢疾而设,至明清代扩展至治疗头痛、痉证、小儿惊风、缩阴证等,现代多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雷诺氏病等疾病中。注意事项上,古代医家认为妊娠之人勿服,且只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厥冷,其他原因的四肢厥冷不可漫投使用,现代文献则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当归四逆汤疗效确切,在后续研发中,建议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上,建立质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开展其复方制剂的开发与...  相似文献   

6.
洁白丸出自《白红丸制作内容明示》,是以诃子、寒水石、绿药(北派兔耳草/南派翼首草)、渣驯膏、藏木香5味君药为基础的经典名方。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相关文献数据25条,涉及文献25部,系统地梳理了洁白丸的历史渊源、组方药物、方药加减、方药基原、炮制规格、主治病证等,归纳分析发现洁白丸具有健脾和胃、止痛止吐、分泌清浊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消化不良、呕逆、泄泻、小便不利等症。  相似文献   

7.
越鞠丸始载于《丹溪心法》,素来被冠以“治郁圣药”。通过梳理越鞠丸相关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文献,发现在药材基原、炮制方法及处方剂量折算等方面存疑。根据文献归纳整理,建议方中苍术基原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干燥根茎;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的干燥根茎;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干燥根茎;神曲为建神曲,由面粉、麦麸、辣蓼、青蒿、苍耳草、赤小豆、苦杏仁制成;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的干燥成熟果实。炮制方面建议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炮制方法。剂量上,建议丸剂1次6~9 g,1日2次,成人用量为12~18 g/d,70~120丸/次,日总服用量为140~240丸;汤剂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各药材等分以6~10 g/d为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献考证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的第一步,是确保经典名方制剂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是确定研发方案、选择实验参数指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就涉及到处方的来源及历史沿革、功用主治、方义、煎服法以及组成药味的基原部位、产地、用量、炮制方法等要点。针对这些要点,笔者认为应按照规范的流程和方法全面、准确地收集古今文献信息;结合历史年代沿续和横断面分析方法进行考证;以保障中药复方制剂的疗效、安全性为出发点,从中医药理论特点、方药历史演变、现代临床价值和现实可行性角度综合权衡制定研发方案;应在"遵古"的前提下,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研发过程中的中药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法等共性问题,广泛凝聚行业共识,共同发掘好经典名方这一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白术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首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并广泛运用于临床的经典名方,被收录于202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中。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搜集白术散的相关古代文献,分析和考证方剂源流与组成、药物基原与炮制、剂量与煎服法、功能主治等。共获取白术散古代文献数据211条,涉及中医古籍116部。结果发现古代以白术散命名的方剂较多,但以人参、茯苓、白术、藿香、木香、甘草、葛根7味药物组成的白术散首先见于《小儿药证直诀》,现一般称之为“七味白术散”。白术散的方剂组成、方义历代较为统一;其药物基原与炮制基本清晰,但白术与甘草的炮制存在争议,建议选用土炒白术和甘草生品;其功能为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主治病证较多,如泄泻、消渴、不食等,古今文献一致,但需注意脾虚津亏的基本病机。此外,发现白术散文献中关于药物剂量与煎煮法的争议较大,而“武英殿聚珍本”《小儿药证直诀》所载白术散药物配伍比例为历代主流用药规范。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梳理麻黄汤的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文献,对其出处、组成、基原、炮制要求、剂量、制法用法、功能主治等历史沿革进行考证,发现麻黄汤存在基原品种、饮片炮制、剂量折算等疑义。在充分考虑经典名方制剂开发实际需求及现代临床实践使用习惯的基础上,笔者得出的开发建议为麻黄选用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不去节,桂枝选用肉桂Cinnamomum cassia,甘草当用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蜜炙,苦杏仁选用燀苦杏仁;剂量选择遵循变迁现象和规律以一两=3 g折算得处方总剂量为24 g;制法用法为取水1.8 L,先加入麻黄煎煮,蒸发掉水400 mL,去上沫后加入其他3味药,煮取500 mL,过滤去渣,分3次服用,1次温服160 mL左右;该方古籍记载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相似文献   

11.
经典名方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凝结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结晶,而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研发也成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局限性和文献考证的不同认知角度,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中剂量、基原、炮制和煎服法等方面的关键信息考证仍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注册进程。在2 000多年的历史中,经典名方也在历代的临床应用中不断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经典名方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其在组成、药味、剂量、功能主治、煎服法、剂型等方面的内涵衍变特点,包括基础方组成的稳定、药物基原的兴衰与分化变迁、炮制方法不断进步、处方剂量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功能主治不断拓展等。针对经典名方的关键信息考证,提出应在统一原则指导下不断形成共识,充分考虑方剂始源和历史衍变规律,遵从历史发展主流。在药物考证上结合历代药用资源、用药习惯和生产工艺变迁,实现经典传承和古今衔接。剂量考证应以历代度量衡为基准,综合古今临床实际确定合理剂量与煎服法,并根据临床实际灵活调整应用。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遵古不泥古,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关键信息考证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12.
经典名方地黄饮子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多科疾病,尤其是内科病中的神经系统疾病较多,临床疗效确切,但目前尚未转化成中成药制剂。故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地黄饮子的中医古籍文献,筛选、整理出有效数据254条,涉及中医古籍144部,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了地黄饮子的历史发展源流、主治病证、制方原理、用药剂量、制剂方法、煎服方法等,以期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研究发现,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医家刘河间所著《宣明论方》,由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藏菖蒲、远志12味药物组成,主治喑痱。后世记载的地黄饮子多遵从《宣明论方》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且临床应用有所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199条文献中,喑痱最多,约占总病证的一半;其次为中风,约占五分之二;亦用于暴喑、痿证、眩晕、遗尿等病证。地黄饮子治疗病证范围较广,但病机总属"肾中水火俱亏"。其制方独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尤以治下治本为主。在有药物用量记载的56条文献中,约有三分之一继承了《宣明论方》的记载:"等分,上为末,每服3钱。"药物用量总体偏轻。制剂多为汤剂、煮散,在煎服方法上主张"浊药轻投""数滚即服""不计时候"。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乳香药材从名称、基原、学名、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包含乳香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乳香以薰陆香为名始载于《名医别录》,直至唐代《本草拾遗》首次以“乳香”为正名,此后历代本草均延续此名;历代主流基原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古代著录的产地主要有古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现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古今乳香药用部位均为树皮渗出的树脂,以春夏两季为主进行采收;近代以来乳香品质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和树皮等杂质、粉末粘手、气芳香者为佳。古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净制(水飞、去杂质)、研制(酒研、灯心研)、炒制(清炒、灯心炒、酒炒)、去油、醋制、煎膏等,近现代炮制方法日趋简化,沿用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清炒、醋制。现今常用的炮制规格有生乳香、炒乳香、醋乳香,其中生乳香为净制后的生品,炒乳香为清炒法炮制品,醋乳香为净乳香加醋拌炒的炮制品。基于考证结果,建议蠲痹汤等含乳香的经典名方选择乳香树B. carterii树皮渗出的树脂,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按要求操作,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以净制后的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乌药的名称、基原、拉丁学名、入药部位、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乌药以“旁其”之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自五代《日华子本草》以来,历代本草均以乌药为其正名;历代所用乌药的主流来源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干燥块根;历代本草记载乌药的产地主要有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安徽等,自宋代起以浙江天台所产者为佳,现代仍以浙江天台为道地产区;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八月采根,而现代乌药多于冬春二季采挖或全年采收,采后直接干燥,或者在产地趁鲜切薄片干燥;乌药古代炮制有去皮心、酒炙、醋炙等方法,现代多以生品入药。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乌药时,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在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款冬花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含款冬花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款冬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皆以“款冬花”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基原为款冬Tussilago farfara的花蕾,此外,古代尚有以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的花蕾作为款冬入药的情况。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农历十二月,现代采收时间为12月或地冻前当花蕾尚未出土时采挖。历代以河南嵩县、甘肃灵台、陕西榆林等地所产品质优良,奉为道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肥壮、色紫红、无花梗者为佳。炮制方法由南北朝开始的用甘草水浸到明代的蜜水拌后微火炒,再逐渐演变到现代的蜜炙法。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在开发含款冬花的经典名方时,选用菊科植物款冬T. farfara的干燥花蕾,并按照经典名方的具体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款冬花炮制品,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杜仲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产地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含杜仲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均以杜仲为正名,基原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干燥树皮,古今一致;杜仲最早的产地为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一带,自明代以来产地扩展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且推崇四川、陕西、重庆、贵州、湖北等地为杜仲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皮厚、块大、粗皮刮净、断面多丝、内表面色暗紫为佳;杜仲的古代炮制加工方法主要有去粗皮切制生用和加酥蜜、姜汁、盐水、酒等辅料炮制,近现代以来炮制方法日趋简化,沿用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后切制生用、盐炙,建议挖掘不同杜仲炮制品的现代科学内涵,通过标准恢复传统主流炮制方法。基于宋代陈自明的三痹汤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的要求,根据考证结果,建议使用姜杜仲,即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炒法,以姜汁为辅料进行炮制后入药。  相似文献   

17.
笔者拟针对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参考.首先,针对长期困惑行业的古代计量换算为现代计量单位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认为"一两=3 g"更为合适.其次,针对从传统砂锅煎制的基准样品(ABS-C)的质量向实验室工艺、中试工艺、工业生产上的质量一致性转化的评价给出了评价模型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地榆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采收时间、品质评价及炮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据考证可知,地榆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历代本草均以之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或其变种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var. longifolia的根。古代本草以其根绵软、肥大者为好,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长叶地榆;近现代著作则以根条粗、质硬、断面粉红或红色、无根茎及须根者佳,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地榆。地榆历代主流炮制方法多为生用,偶见以醋炒、焙等方法炮制加工;自清代以来出现地榆炒炭使用并沿续至现今。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有地榆的经典名方使用长叶地榆的根入药,其炮制方法应结合具体药物条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辛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开发中辛夷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辛夷为正名,意为有辛香之味的花蕾;历代所用辛夷的主流基原植物为玉兰Magnolia denudata和望春玉兰M. biondii;近代以来关于其学名考订的历史较为复杂,许多外国学者曾给出过多个不同的学名,然多与我国古代所用辛夷情况不符,系因外国学者未能采集我国所用辛夷药材对应的原植物进行准确鉴定所致;明代前辛夷主产于陕西地区,其后著录的产地渐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崇河南所产望春玉兰之花蕾,奉为道地,因经禹州集散,而习称“会春花”;古代辛夷的采收期多集中于农历正月、二月,亦推崇以望春玉兰之花蕾入药,现则多于冬、春二季采集花蕾,以身干、个大、色黄绿、内瓣紧密、气香、无枝梗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以生品为主流,尚有炒制、水浸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所用辛夷采用历代所推崇的品质更佳之望春玉兰M. biondii的花蕾,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