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制备负载阿霉素的黄芩苷纳米粒(DOX/SA-SS-BAI NPs),并评价其体外性能。方法 构建以胱胺为连接臂的海藻酸钠–黄芩苷聚合物,并负载阿霉素,得到DOX/SA-SS-BAI NPs。对DOX/SA-SS-BAI NPs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HepG2细胞进行MTT实验验证其细胞毒性。结果 DOX/SA-SS-BAI NPs粒径为(158.2±2.8)nm,PDI为(0.241±0.008),Zeta电位为(-24.1±0.3)m V,包封率为(64.34±0.25)%,载药量为(16.22±0.06)%。体外释放显示载药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MTT实验证明DOX/SA-SS-BAINPs对HepG2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细胞摄取实验表明DOX/SA-SS-BAI NPs在HepG2细胞内较快地释放阿霉素。结论 制备的DOX/SA-SS-BAI NPs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负载阿霉素的壳寡糖纳米粒,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性。方法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负载阿霉素的壳寡糖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和表面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包封率、载药量,考察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采用MTT法对载药壳寡糖纳米粒在体外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细胞毒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制得的阿霉素壳寡糖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形态较为完整,平均粒径为(136.77±1.21)nm,表面电位为(20.53±0.31)m V,包封率为(56.99±1.40)%,载药量为(15.49±0.38)%,168 h的累积释放率为72.15%;阿霉素和载药纳米粒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且载药纳米粒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强于游离阿霉素。结论此方法制备的阿霉素壳寡糖纳米粒粒径较小,药物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并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5,(10):1041-1044
目的采用超小超顺磁纳米粒(USPIOs)作为内部磁性物质,制备阿霉素磁纳米脂质体,并探讨如何得到高效磁包封和药物包封的阿霉素磁纳米脂质体。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以USPIOs为磁核,制备阿霉素磁纳米脂质体,以透射电镜观察到的形态、磁纳米脂质体的粒径、其中包裹的铁含量、药物包封率为指标,考察阿霉素磁纳米脂质体制备时最佳的脂质和磁纳米粒比例。结果当USPIOs用量为1 mg·m L-1时,磷脂用量在6.5 mg·m L-1时,可形成包裹较完全的磁纳米脂质体。得到的磁纳米脂质体粒径为274.3 nm,包裹的铁含量可达(51.43±2.69)%,药物包封率可达(63.38±15.29)%。在4℃条件下放置1个月以内,形态仍较稳定。结论阿霉素磁纳米脂质体的形成与脂质体浓度和磁纳米粒浓度有很大关系,通过摸索条件,可得到最佳磁纳米粒包封率和药物包封率的磁纳米脂质体,这为下一步阿霉素磁纳米脂质体的性质考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苦参素磷脂纳米粒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制备稳定性好、亲和力强的苦参素大豆磷脂纳米粒(KU-PL-NP).方法:利用大豆磷脂为载体,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了苦参素大豆磷脂纳米粒,以制剂的含量测定、载药量、包封率及粒径为主要评价指标.结果:3批制剂平均包封率为64.05%,平均载药量为21.4%,平均粒径为309.5 nm.结论:苦参素大豆磷脂纳米粒基本达到设计要求,该制剂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药物靶向载体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一种具有保护性的特异性肿瘤免疫核糖核酸(iRNA)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方法:从接种了H22细胞的小鼠腹水中分离肿瘤细胞,裂解后加弗氏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制备成免疫原,接种于小鼠,1个月后取小鼠的免疫器官提取核糖核酸,复凝聚方法制备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并检测理化特性。结果:提取的肝、脾iRNA为RNA纯品,iRNA白细胞黏附抑制率大于30%,壳聚糖与iRNA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纳米粒,iRNA得到保护不易被破坏。结论:该方法提取并制备的iRNA纳米粒携带供体肿瘤特异性免疫信息,并得到良好保护,能提高抗肿瘤疗效。 相似文献
6.
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制备叶酸偶联的壳聚糖纳米粒。方法根据叶酸与壳聚糖的偶联比选择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叶酸活性酯与壳聚糖上的氨基反应,制得叶酸偶联的壳聚糖,再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得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并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和表面电位。结果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叶酸活性酯用量和反应温度是影响偶联比的主要因素,在叶酸活性酯与壳聚糖用量比为2∶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 h的条件下可得到偶联比大致为每个壳聚糖分子上偶联3个叶酸分子的叶酸偶联壳聚糖。所制得的纳米粒粒径316 nm,表面电位为(24.85±1.14)mV,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圆整。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制备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 相似文献
7.
磁性纳米粒阿霉素微球制备的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制备靶向抗癌药物即磁性纳米粒阿霉素白蛋白微球.方法:以阿霉素(ADR)、人血清白蛋白(HSA)和纳米Fe3O4为材料,采用乳化高温固化法制备出磁性纳米粒阿霉素白蛋白微球,并利用Hrtem对其包裹结合性能进行了观察,同时采用HPLC法对其载药量进行测试.结果:有效载药量为2.35%、表观载药量为3.55%.结论:采用乳化高温固化法能制备出磁性纳米粒阿霉素白蛋白微球.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阿霉素脂质体(Lip-ADM)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大鼠W256肝癌模型的疗效,并与阿霉素水溶液(ADM)及阿霉素加空白脂质体(Lip ADM)相比较。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W256肝癌模型并随机分为四组,经肝动脉分别灌注生理盐水,ADM碘油乳剂,游离ADM 空白脂质体及Lip-ADM碘油乳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阿霉素在各器官中的含量。结果:与ADM及ADM 空白脂质体组相比:Lip-ADM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的大鼠生存期亦明显延长(P<0.05),阿霉素在体内的分布以肝、脾组织为主。结论:阿霉素脂质体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可明显降低阿霉素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了其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相分离法制备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在其表面偶联半乳糖苷,使之成为半乳糖化白蛋白纳米粒.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初步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电镜结果显示阿霉素纳米粒呈类球型,平均粒径为316.3 nm,纳米粒载药量为3.12%,包封率达91.82%,48 h体外累积释药率为55.71%.结论:本方法制备阿霉素纳米粒工艺简单且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结果显示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硒化壳聚糖对NB_4细胞的周期阻断及与阿霉素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硒化壳聚糖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的周期阻断作用及与阿霉素(ADM)合用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凋亡及周期阻断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yclin D1蛋白含量的变化;MTT法检测硒化壳聚糖与ADM合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硒化壳聚糖可阻断细胞于G0~G1期,并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细胞中Cyclin D1含量。2药合用对NB4细胞的抑制率高于2药相应浓度单独使用。结论:硒化壳聚糖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中Cyclin D1的表达,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从而诱导NB4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其与ADM合用有协同抑制NB4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N-三甲基壳聚糖(TMC)包衣的多柔比星(ADM)阳离子脂质体抗肿瘤活性及对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性。方法:采用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建立小鼠H22肿瘤模型,比较TMC包衣脂质体组和其他各给药组的肿瘤抑制率并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分析肿瘤组织中的在体荧光,定性观察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排布情况,定量测定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相对密度。结果:TMC包衣的ADM脂质体组,其小鼠的瘤重抑制率迭53.47%,显著高于游离药物组和未包衣脂质体组(8.75%,34.88%)(P〈0.05);给予TMC包衣ADM脂质体的小鼠,其肿瘤新生血管形态良好,排布均匀,血管分支少,而其他给药组的肿瘤新生血管多扭曲,粗细不均,一个节点有多个血管分支等;通过比较不同给药组肿瘤组织黏附的FITC—Dextran量,TMc包衣ADM脂质体组的肿瘤血管密度明显低于游离药物组和未包衣脂质体组(P〈0.05)。结论:TMC包衣的ADM阳离子脂质体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而且具有很好的肿瘤新生血管靶向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海藻多糖对H22肝癌小鼠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观察不同药物剂量的海藻多糖对H22肝癌小鼠模型血清中VEGF、IL-2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2(Bcl-2)含量变化,同时计算抑瘤率。结果海藻多糖对H22肝癌小鼠肿瘤抑制效果以中剂量为佳,其可以提高血清中IL-2含量,减少VEGF含量水平。下调Bcl-2基因表达。结论海藻多糖对H22肝癌小鼠的肿瘤生长确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下调Bcl-2基因表达而达到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形态学和肾皮质结蛋白表达改变的影响,探讨其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阿霉素肾病组和贝那普利治疗组。分别于给药4、7周后留取标本,检测24h蛋白尿、血肌酐,肾组织行形态学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皮质中结蛋白表达。结果:肾病组大鼠尿蛋白排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明显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病理学改变。肾皮质结蛋白表达增加(P〈0.05)。贝那普利治疗后肾脏病理明显减轻,结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在阿霉素肾病中,贝那普利可改善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程度,降低结蛋白表达,对肾小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在人膀胱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对阿霉素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运用MTT比色法比较瞬时转染骨桥蛋白编码基因siRNA的T24细胞(实验组)、转染空质粒的T24细胞(阴性对照组)以及正常T24细胞(正常对照组)对阿霉素的敏感性。通过粘附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比较各组细胞粘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实验组骨桥蛋白编码基因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阿霉素对实验组细胞的IC50约为0.0571mg·L-1,阴性对照组细胞的IC50为3.756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粘附能力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在48h内的迁移距离显著大于阴性对照组,侵袭细胞的数量是对照组的3.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桥蛋白对膀胱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及其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测定血浆及膀胱组织中阿霉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初步应用于膀胱癌患者膀胱内灌注阿霉素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方法 血浆中样品用二氯甲烷-异丙醇混合液提取,膀胱组织制成匀浆后经二氯甲烷-异丙醇混合液提取,Hypersil ODS柱(4.6 mm×200 mm,10μm)为分析柱,甲醇-0.01 mol·L-1磷酸二氢钾-冰醋酸(85∶15∶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EX475 nm、EM545 nm,以柔红霉素为内标。结果 血浆及膀胱组织中阿霉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300 ng·ml-1和0.1~1.0μg·g-1,日内、日间误差RSD均小于1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39%和94.52%。结论 本法测定血浆及膀胱组织中阿霉素含量准确、简便,适用于阿霉素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及膀胱组织中阿霉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初步应用于膀胱癌患者膀胱内灌注阿霉素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方法血浆中样品用二氯甲烷-异丙醇混合液提取,膀胱组织制成匀浆后经二氯甲烷-异丙醇混合液提取,Hypersil ODS柱(4.6 mm×200 mm,10μm)为分析柱,甲醇-0.01 mol.L-1磷酸二氢钾-冰醋酸(85∶15∶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E4X75 nm、E54M5 nm,以柔红霉素为内标。结果血浆及膀胱组织中阿霉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300 ng.ml-1和0.1~1.0μg.g-1,日内、日间误差RSD均小于1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39%和94.52%。结论本法测定血浆及膀胱组织中阿霉素含量准确、简便,适用于阿霉素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用阿霉素脂质体与碘油混合后对大经导管肝动脉栓塞,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阿霉素在犬体内的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阿霉素脂质体-碘油栓塞组大血浆阿霉素浓度显著低于阿霉素灌注组(P<0.01)和阿霉素-碘油栓塞组(P<0.05),而其血浆阿霉素消除半衰期和肝组织中阿霉素浓度与后两组相比则显著增加(p<0.01及p<0.05)。说明阿霉素脂质体与碘油混合肝动脉栓塞后可显著提高阿霉素对肝脏的靶向性,延长阿霉素消除半衰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伤肌宁胶囊含药血清对阿霉素(ADR)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SD乳鼠心肌细胞做原代培养,复制ADR损伤心肌细胞模型,测定培养上清液中多项生化指标,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结果:ADR(终浓度为10-6mol·L-1)可致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增加,同时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高、中、低剂量伤肌宁胶囊均可降低LDH活力,增加细胞SOD活力和降低MDA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伤肌宁胶囊能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结论:伤肌宁胶囊能够拮抗ADR引起的心肌细胞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坎地沙坦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对阿霉素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 培养4T1乳腺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3T3细胞,按1:3的比例混合后于裸鼠皮下接种,构建荷瘤裸鼠模型。比较研究坎地沙坦、阿霉素、坎地沙坦联合阿霉素对肿瘤体积增长的抑制作用,计算肿瘤抑制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裸鼠血清中I型胶原、透明质酸和TGF-β1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瘤块中的CD31、TSP-1及HIF-1α表达情况,考察肿瘤血管正常化相关指标。结果 坎地沙坦、阿霉素、坎地沙坦联合阿霉素均能抑制肿瘤体积的增长,其中坎地沙坦联合阿霉素组对肿瘤体积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其他2组,坎地沙坦、阿霉素、坎地沙坦联合阿霉素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3.33%,40.00%,53.33%。较其他试验组相比,坎地沙坦联合阿霉素组的荷瘤裸鼠血清I型胶原、透明质酸和TGF-β1含量下降更显著,同时坎地沙坦联合阿霉素组的CD31与HIF-1α表达明显下降,而TSP-1表达上升。结论 坎地沙坦可以通过减少肿瘤组织纤维化,降低血管密度,改善肿瘤血管功能来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从而提高阿霉素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