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成都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儿的诊断结果,了解其可能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98 385名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未通过而转诊的1 113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婴儿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113例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婴儿中,初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者243例,检出率2.47‰(243/98 385);其中伴有先天畸形或特殊体征的综合征型听力损失12例,占全部先天性听力损失的4.94%(12/243).结论 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出生缺陷的监测,可以发现部分综合征型先天性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已成为听力保健的标准,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已达95%,每1 000例婴儿中有1~3例被检测出患有永久性听力损失。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婴儿约占总数的2%,他们中约40%跟踪随访未成功,这意味着部分极可能患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儿仍然没有被发现,也没有接受治疗。除此之外,疾病、伤痛以及基因等因素导致的婴幼儿期听力损失比出生时的听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及听力学诊断结果分析,进一步明确联合筛查的意义。方法以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间出生普通产科出生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出生48小时后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同时采集足跟血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初筛未通过者42天回产院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及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者均于3月龄转诊至6家儿童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听力诊断性检测和遗传咨询服务。通过对采集的联合筛查及听力诊断数据信息加以统计分析,开展研究。结果 30835例新生儿接受了听力和耳聋基因的联合筛查,联合筛查率占同期活产新生儿的97.6%,联合筛查推广和执行力度较为充分,社会认同度高。其中听力两步筛查未通过率1.51%,。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率4.73%。联合筛查显示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群体中听力筛查的未通过率(3.8%)高于基因筛查通过者(1.4%),P<0.001,提示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者互为联合筛查的高危人群。1457例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者中GJB2基因突变者占比最高(55.4%),其235del C位点突变最为常见(72.5%),其次是SLC26A4基因(34.3%)。线粒体12s r RNA基因突变共74例(5.1%)。1457例中共发现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5例,4例明确听力损失。单杂合突变1452例,检出不同程度听力损失14例。结论实践证明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可行性强,临床应用易于推广。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筛查联合开展,相互裨益,是目前防聋筛查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4.
听力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常见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听力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和听力学评估,探讨新生儿听力联合基因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复筛未通过转诊至广州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的200例新生儿,运用筛查型OAE、AABR、声导抗、40Hz-AERP等进行听力学评估和医学诊断。对所有新生儿应用遗传疾病筛查采样卡采集足跟血,进行耳聋易感基因包括线粒体12S rRNAm.A1555G、GJB2基因c.235delC、SLC26A4基因c.919-2A>G聚合酶链扩增反应(PCR),Alw26I限制性内切酶筛查线粒体12S rRNAm.A1555G点突变,对酶切阳性病例进行PCR产物测序验证;对GJB2基因编码区和SLC26A4基因c.919-2A>G突变位点所在区域进行PCR产物的直接测序。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00例未通过听力复筛的新生儿中,190例听力正常,最终确诊10例听力损失,其中,6例单耳听力损失,4例双耳听力损失。基因检测结果显示:6例为GJB2基因c.235delC突变,占3%(6/200),其中,2例为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占1%,4例为GJB2基因c.235delC杂合携带,占2%;1例为SLC26A4基因c.919-2A>G杂合携带,占0.5%(1/200);未发现线粒体12S rRNAm.A1555G点突变。这7例基因筛查结果异常者中,2例为双耳重度听力损失,5例双耳听力正常。结论新生儿听力联合聋病易感基因筛查,能发现部分单纯听力筛查不能发现的迟发性听力损失高危患儿,扩大重点随访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全国多中心数据,探讨建立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临床推广的标准模式。方法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全国13个省市出生的106,513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听力及常见致聋基因的同步筛查。其中,听力筛查方法采用OAE和AABR两步筛查,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足跟血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热点筛查,突变筛查方法包括测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检测、四引物扩增受阻PCR试剂盒检测和质谱分析,所有阳性样本通过直接测序方法进行验证和确认,对联合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标准化模式与规范。结果106,513例新生儿中,听力筛查通过率为91.48%(97,433/106,513),未通过率为8.52%(9,080/106,513)。基因筛查突变率为:GJB2 c.235delC未通过25例,GJB2 c.235delC携带者1647例,占1.55%(1647/106,513);SLC26A4 c.919-2 A>G未通过11例,SLC26A4 c.919-2 A>G携带者1203例,占1.16%(1203/103,798);MTRNR1突变m.1555A>G未通过157例,占0.15%(157/106,064),m.1494C>T未通过12例,占0.01%(12/83,299);四个筛查位点未通过共205例,携带者共2850例,基因筛查阳性者共3055例。其中,GJB2 c.235delC突变未通过的25例中,听力筛查未通过21例,4例听力初筛通过;SLC26A4 c.919-2 A>G突变未通过的11例中,听力筛查未通过7例,4例听力初筛通过;MTRNR1突变未通过169例中,m.1555A>G突变者听力筛查通过147例,占93.6%(147/157), m.1494C>T突变者听力筛查通过10例,占83.3%(10/12), MTRNR1总体突变者中听力筛查通过157例,占92.9%(157/169)。结论对新生儿进行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具有临床可行性,对筛查结果的联合解读可以在听力筛查的基础上提供更多迟发性或潜在耳聋的遗传信息,为推广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提供了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并通过临床实践建立了聋病防控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珠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展现状及筛查技术准入落实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新生儿筛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珠海市26家分娩医院进行实地现况调查,对各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向负责听力筛查的技术人员发放26份听力筛查技术准入制度现况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6份,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珠海市26家分娩医院中,开展听力筛查12家,年分娩量约2.3万人次,占全市分娩量的90.8%;未开展听力筛查、实行转诊的医院11家,年分娩量约0.2万人次,占全市分娩量的9.2%;未开展听力筛查、也无转诊医院2家,年分娩量约100人次;还有1家医院变更资质,已无分娩量.全市2011年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在90%左右.调查发现各医院听力筛查方法不统一,部分医院筛查人员无资质,个别医院筛查环境差等.结论 珠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展状况存在诸多不足,筛查结果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听力变化及其特点,为听力评估及临床诊断和随访工作提供参考,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方法 2003年9月至2009年11月由我省各地州市接受了出生后初筛或复筛2次或2次以上听力筛查双耳或单耳未通过,转诊到我听力中心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的婴幼儿143例,最终以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40 Hz-AERP)、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声导抗结果进行评估和确认.对确诊为双耳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填写聋人调查表,进行跟踪随访,提出早期干预方案.结果 143例婴幼儿中确认听力损失者110例,占76.92%.其中单耳72例,占65.45%,双耳38例,占34.55%.听力损失中轻度31例,占28.18%;中度27例,占24.55%;重度27例,占24.55%;极重度25例,占22.72%.110例听力异常者有14例复查,占12.73%.复查者中双耳听力损失6例,单耳听力损失8例.14例双耳重度、极重度耳聋患儿,有10例配戴助听器,这些患儿正在接受语言康复训练.结论 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联合应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能提高其听力筛查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对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有必要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接受听性脑干反应和40 Hz听觉相关电位检查,以确保较为科学而可行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本组听力异常患儿复查率低和失访率高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298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初筛和复筛未通过的原因。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evokedotoacousticemission,TEOAE)和自动判别听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tomated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ABR)对2003年12月-2006年1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2298例活产新生儿进行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初次接受听力筛查为出生后2~3天,只进行TEOAE测试;出生后42天进行第二次听力筛查,复筛时应用TEOAE和AABR进行测试。复筛仍“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个月时做诊断性检查评估听力水平。结果2298例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全部接受初次筛查,其中2152例通过了初筛,通过率为93.6%。初筛“未通过”的146例中有96例新生儿在42天进行复筛,复筛通过79例,通过率为82.3%。复筛仍未通过的17例,其中3例已经确诊为听力损失,在2298例新生儿中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0.13%。另有14例正在进行随访,尚未诊断。初筛的假阳性率占5.7%。结论总结听力筛查中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归纳TEOAE和AABR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分析可能导致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原因。方法 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按两阶段方案进行听力筛查, 11894例新生儿中未通过者3月龄后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1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分析。结果 初筛通过率为82.64%,复筛通过率为78.71%。产科病区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为84.6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为78.00%,经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确诊有听力损失患者68例(106耳),发病率约为0.57%,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31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6例,混合性听力下降21例。听力筛查双耳未通过组和单耳未通过组听力损失的患病率分别为12.92%(38/294)、5.00%(30/600),中度及中度以上听力损失的比例分别为3.33%(1/30)、18.42%(14/7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引起听力损失的可能原因有:黄疸(24.56%,14/57),感染(24.56%,14/57),窒息(19.30%,11/57),低体质量(17.54%,10/57),其他因素(14.04%,8/57)。结论 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基础性工程;双耳听力筛查未通过比单耳听力筛查未通过患儿存在听力损失的可能性更大,听力损失的程度也可能更重;黄疸、感染、窒息和新生儿低体质量是导致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珠海市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开展现状及信息化管理模式运行情况,探讨进一步提升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及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新模式.方法 采用现场填写质控评分表、面向各医院听力筛查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珠海市24家助产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行质控,调查筛查工作普及状况、筛查率、转诊率及信息化管理现状.结果 ①2014年全市新生儿分娩量30 808人,听力初筛25 295人,筛查率82.11%(25 295/30 808).其中14家已开展听力筛查医院中有10家医院初筛率达95%以上,另外4家医院的初筛率分别为93.02%、66.79%、55.29%、48.37%;10家未全面开展听力筛查医院转诊率低于40%,各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开展情况差距较大. ②全市2014年新生儿听力初筛阳性率9.34%(2 363/25 295),复筛阳性率7.98%(145/1 816),接受听力学诊断193人(64.14%,93/145);最后确诊双耳听力异常30人,新生儿听力损失检出率0.12%(30/25 295);需进行耳聋干预8人,其中6人已接受医学干预,干预率为75%(6/8).③珠海市听力筛查信息化工作已推行近十年,但听力筛查系统使用情况不佳,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结论 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不仅要重视筛查率,更要提高筛查未通过者的复筛率、诊断率、干预率和回访率等,利用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加强对听力损失高危儿及听力障碍者的长期跟踪随访,以提高听力筛查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确诊和随访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先天性听力损失在母婴同室(well-baby nursery ,WBN)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的发病率以及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探讨较为科学而可行的早期诊断、跟踪随访及早期干预模式.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进行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2阶段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40 Hz-AERP)技术予以诊断.ABR异常婴幼儿及听力损失高危儿于生后6个月~3岁前进行跟踪随访和定期的听力学评估,对诊断为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幼儿于生后6个月提出早期干预方案.结果新生儿及婴幼儿先天性听力损失患儿占同期接受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总数的5.73‰(91/15 885);WBN中听力损失患儿占同期WBN中接受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总数的3.67‰(51/13 887),NICU中听力损失患儿占同期NICU中接受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总数的20.02‰(40/1998).结论对于NICU新生儿,无论其是否"通过"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都有必要在生后3个月左右接受ABR检查;3个月后的随访人群包括ABR异常婴幼儿和听力损失高危儿;追踪随访与早期干预应体现个体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先天性听力损失及眼病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发病情况及可能引发先天性听力损失和眼病的高危因素,探讨NICU听力和眼病同步筛查的模式.方法 对2 156例NICU新生儿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及自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听力初筛及复筛,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接受听性脑干反应及40 Hz听觉相关电位的诊断及听力学评估;在进行听力筛查后用对光刺激反应、外眼检查、瞳孔区红光反射检查及眼底检查,对患儿进行眼病筛查.结果 NICU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病率为1.21%,眼病的发病率为2.04%. 结论 NICU的新生儿是先天性听力损失和眼病的高危人群,应重视对他们早期筛查,并予跟踪及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筛查结果,探究联合筛查模式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开展耳聋基因筛查的重要性。方法 对2017年8月~2018年7月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儿同时行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对12SrRNA、SLC26A4、GJB2和GJB3四个常见耳聋基因15个突变热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结果 全市10496例 受试新生儿中,听力初筛通过但基因筛查阳性者503例,占总筛查人数4.79%(503/10496)。其中261例GJB2基因阳性者(0.249%,261/10496),203例SLC26A4基因阳性者(0.193%,203/10496),43例GJB3基因阳性者(0.41%,43/10496),37例线粒体12SrRNA基因阳性者(0.35%,37/10496)。基因筛查阳性且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共41例,其中10例确诊为听力损失。基因筛查阳性但听力筛查通过者进行听力监控及随诊,目前还未出现听力损失患者。结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极大提高了对迟发性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及预防,为尽早明确先天性听力损失诊断提供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上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分析上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本特征及先天性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上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资料,统计流行病学特征,重点分析确诊为先天性聋儿童的临床特点.结果 2005年上海市活产新生儿数123 901,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人数121 400,初筛率 97.98%(121 400/123 901);初筛未通过14 478例,阳性率 11.93%(14 478/121 400),应复筛人数14 478例,实际复筛10 140例,复筛率约70.04%(10 140/14 478),复筛未通过1 089例,复筛阳性率10.74 %(1 089/10 140),转诊人数1 077,占全部听力筛查儿的0.89%(1 077/121 400),确诊听力障碍人数358例,筛查假阳性率为0.59%,平均诊断年龄2.1月.其中暴露危险因素者为102名,男女比例200:158,城市和郊县分布比111:247,单耳聋为172人,双耳聋为186人,轻度聋221人,中度以上聋儿为137人.上海市2005年所有新生儿中先天性聋的发病率约为2.95‰(358/121 400).中度以上聋儿随访127人,接受干预91人,干预率71.6%.结论 2005年上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达到或者接近推荐筛查标准,危险因素的暴露和遗传学因素在先天性聋的发生中占重要地位,筛查中应加强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为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分析2016年度湖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数据报表,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质控指标进行分析:初筛率、初筛通过率、复筛率、复筛通过率、转诊率、接诊率、干预率及发病率。结果2016年度湖南省新生儿活产数为795399例,新生儿听力初筛率为99.02%,初筛未通过率为10.15%,复筛率85.90%。转诊率2.51%,接诊率为64.70%,双侧先天性聋的发病率为2.35‰,听力障碍总干预人数984例,占双侧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的81.67%。结论湖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初筛率、初筛通过率、复筛率及转诊率均到达指南要求,而接诊率及干预率相对不足,需加强筛查机构与检测治疗机构之间的衔接,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对部分区域进行质量控制督导。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听损失发病率高(3%~6%),具有可治性和康复性,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从而达到“聋而不哑”的目的。2003年9月始,我院被定为山东省烟台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开展系统的听力筛查工作,至2006年12月,共有243例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在我院进行ABR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从《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2000年蓝皮书 :早期听力检查和干预原则及指南》和《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2007年蓝皮书 :早期听力检查和干预原则及指南》发布以来 ,全球新生儿听力筛查取得可喜成果 ,部分国家的筛查率已经达到97% ;在我国 ,部分城市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率也达到98% ,其覆盖率2015年较2005年增长了30% .积极推广婴幼儿听力筛查和干预的显著成效 ,使得听力障碍造成的教育和社会损失成本大幅下降 ,卫生经济学测算结果显示 ,和没有筛查相比下降了36%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GJB2基因p.V37I(c.109G>A)位点突变儿童的临床听力学特点,探讨p.V37I杂合突变的临床意义,为遗传咨询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至2018年,于我院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确诊为c.235delC/p.V37I、c.299delAT/p.V37I及c.176del16/p.V37I复合杂合突变的儿童41人。所有儿童均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耳聋基因芯片筛查和GJB2基因全编码区检测;同时接受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和小儿行为测听等听力学检测。结果 41例中,男26例、女15例,平均首诊年龄:5.3±4.0个月。常见基因型为c.235delC/p.V37I复合杂合突变,共25例(61.0%)。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13例(31.7%),未通过28例(68.3%)。4例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确诊为轻度听力损失,7例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确诊为听力正常。听力诊断正常16例(39.0%),听力损失25例(61.0%),其中,轻度14例(56.0%,14/25)、中度11例(44.0%,11/25)。c.235delC/p.V37I突变儿童,52.0%出现听力损失(13/25),以轻度为主。c.299delAT/p.V37I突变儿童,77.3%(10/13)出现听力损失,以中度为主。结论本组GJB2基因p.V37I杂合突变儿童,基因型以c.235delC/p.V37I为主,约39.0%(16/41)表现为听力正常,61.0%(25/41)出现轻-中度听力损失。4例儿童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出现听力损失,提示GJB2基因p.V37I突变与迟发性听力损失相关。基因型为c.299delAT/p.V37I的儿童出现听力损失可能性较大,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辽宁建平县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辽宁建平县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方法 采用TEOAE对2007年~2009年建平县所有医疗保健机构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末通过者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转上级医院确诊.结果 2007、2008、2009年建平县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为45.46%(2 039/4 485)、75.29%(3 604/4 787)、94.59%(5035/5 323),三年共初筛10 678例,通过10 061例(94.22%),未通过617例,复筛561例(90.92%),复筛通过527例(93.94%),未通过34例,26例接受诊断性评估,最终确诊5例(0.47%.)听力损失.结论 建平县新生儿听力筛查率逐年上升,听力损失检出率低于国内其他地区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518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探讨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出生的518例新生儿行听力筛查的同时,取足跟末梢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对所有血样的线粒体12S rRNA、SLC26A4、GJB2、GJB3四个常见耳聋基因的20个突变热点进行检测,分析其结果.结果 518例新生儿中15例(2.90%,15/518)听力初筛未通过,复筛未通过9例(1.74%,9/518),这9例新生儿在3月龄时进行了听力学诊断,最终确诊5例(0.96%,5/518)先天性听力损失;518例中19例(3.67%,19/518)存在耳聋基因突变,其中,2例为线粒体12S rRNA c.1555A>G突变,10例为GJB2基因突变,6例为SCL26A4基因突变,1例为GJB3基因突变;518例中,听力筛查与基因筛查均通过496例,均未通过6例,听力筛查通过但基因筛查未通过13例,听力筛查未通过但基因筛查通过3例.结论 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部分听力筛查不能发现的耳聋高危新生儿,弥补单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