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丁滢  刘春梅 《现代医学》2013,(6):420-423
目的:通过对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法观察和比较,为重型肝炎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方法:将64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血浆置换(PE)组32例,成分血浆滤过透析(FPDF)组3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FPDF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E组(P<0.05);FPDF组尿素氮和肌酐的清除率高于PE组(P<0.05),两组其他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DF可作为重型肝炎病人进行人工肝治疗时最佳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肝肾功能,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用SPSS软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发病基础、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因素对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结果治愈好转67例,有效率61.47%;PE的次数以3次为宜,随着次数增加,疗效无明显提高;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早期、中期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者有效率只有41.38%,低于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重肝者(P<0.05);治疗前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活力(CHE)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的程度与PE的疗效有关(P<0.05)。结论PE为重型肝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大大提高了疗效,但应把握治疗时机和治疗次数,及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3.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唐修学  李敬权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1642-1643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不同病情患者临床疗效。方法:观察86例不同病情患者(下称手术组)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后72h G lasgow昏迷评分变化及并发症、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并与传统内科治疗组(下称内科组)对比。结果:治疗后在中型及重型患者手术组G lasgow评分高于内科组(P<0.01);中型患者手术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内科组(P<0.01);重型患者手术组的病死率低于内科组(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内科组(P<0.01);中、重型患者,手术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内科组,而极重型患者高于内科组(P<0.01);在极重型患者,两组病死率及G lasgow昏迷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中、重型患者临床疗效好,对极重型疗效差,应选用其他术式及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茵陈方加减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复方茵陈方加减汤口服,疗程8周,24周时随访。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和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50.0%,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4周随访时,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前者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在改善肝功能指标及中医证候、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上,治疗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前后自身对比,治疗组3项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仅丙氨酸转氨酶(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茵陈方加减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重型肝炎50例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常规给予护肝药物、对症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E疗法。结果治疗组的生存率为72.00%(18/25),与对照组(40.00%)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PE治疗重型肝炎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是否优于中低温治疗和未使用低温治疗。方法对14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浅低温治疗组50例),对照组Ⅰ(中低温治疗组49例),对照组Ⅱ(未使用低温治疗组49例)。将三组病人的疗效、并发症总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良好率(56%)明显高于对照组Ⅱ(26.53%),P<0.01,稍高于对照组Ⅰ(46.94%),P>0.05;对照组Ⅰ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Ⅱ(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50%)比对照组Ⅰ(85.71%)明显减少(P<0.01),略低于对照组Ⅱ(63.27%),但P>0.05。结论浅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从脾论治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中药治疗组以茵陈蒿汤和茵陈五苓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退黄时间、肝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两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87.5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脾论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周恩如  涂晓燕  游山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1920-1922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A)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时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A的观察和护理。方法:选择重型肝炎90例,治疗组46例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照组44例不用人工肝治疗。结果:治疗组生存率(67.39%)与对照组生存率(47.73%)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药物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和做好观察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时机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科经过血浆置换(PE)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83例设为治疗组,比较其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未经过血浆装置换(PE)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时期的有效率、总有效率和近期存活率.结果 治疗组每次治疗后症状、精神、食欲、体力均有改善,血清ALT、AST、TBil、BDil、PT、PTA均明显好转,外周血细胞和血清电解质无显著变化;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分别为87.10%、69.70%,总有效率63.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85%、38.71%和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4周)存活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08%和42.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肝脏替代疗法,PE治疗能使慢性重症肝炎相应生化指标好转,对早、中期疗效较好.是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设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情差异无显著性(P值>0.05),两组均按重型肝炎常规检查和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PE治疗。结果:治疗组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治愈率为66.7%(4/6),78.6%(11/14),41.7%(5/12),对照组为16.7%(1/6),18.2%(2/11),15.4%(2/1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0.01)。结论:PE为重型肝炎提供了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肺栓塞进行临床分析,评价肺栓塞的诊断程序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3月入院并确诊的37例栓塞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7例肺栓塞患者中,首次误诊率为64.86%,D-二聚体大于500mg/l者占94.59%,超声心动呈典型改变占86.48%,血气分析异常者占91.89%,增强螺旋CT和肺动脉造影敏感性为97.29%和100%。接受溶栓治疗的18例中无死亡,接受抗凝治疗19例中死亡1例。结论:肺栓塞的发病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肺栓塞的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需结合辅助检查进行诊断。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肺栓塞的误诊率高,提高诊断意识和诊断水平是临床医生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肺栓塞进行临床分析,评价肺栓塞的诊断程序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3年1月~2007年3月入院并确诊的37例栓塞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7例肺栓塞患者中,首次误诊率为64.86%,D-二聚体大于500 mg,L者占94.59%,超声心动图呈典型改变者占86.48%,血气分析异常者占91.89%,增强螺旋CT和肺动脉造影敏感性为97.29%和100%.接受溶栓治疗的18例患者中无死亡,接受抗凝治疗19例患者中死亡1例.结论 肺栓塞的发病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肺栓塞的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需结合辅助检查进行诊断.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肺栓塞的误诊率高,提高诊断意识和诊断水平是临床医生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例肝衰竭患者经单纯血浆置换术(plasma exchange,PE)治疗后临床转归,评价PE术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PE组30例患者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PE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比较PE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的疗效、最终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等,并观察PE术的不良反应。结果 PE组30例患者治疗2周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TBIL、ALT、AST、INR下降(P<0.05),PTA升高(P<0.05),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PE组治愈好转率(24/30)80%,对照组为(15/3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平均住院日34.0 d,对照组44.8 d,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3.89%,且程度较轻。结论单纯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良好,是抢救肝衰竭患者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脐血输注 (UCBT)合并血浆置换 (PE)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方法 :将 117例慢性重肝病人分为 4组 ,分别应用成人鲜血或冰冻新鲜血浆 (对照组 ) ,UCBT ,PE和UCBT +PE治疗 ,观察病人治疗前后部分肝功能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各治疗组病人降低血胆红素、升高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活性T淋巴细胞、CD4细胞、白细胞介素 2及膜白细胞介素 2受体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 ,其中UCBT +PE组的效果又优于其它各组。结论 :UCBT合并PE治疗能提高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模式和传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模式人工肝治疗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对此类血小板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15例DPMAS模式人工肝患者, 纳入DPMAS组, 另选择同期、年龄匹配(±5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PE的患者15例纳入PE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黄疸、少尿、水肿等)是否改善, 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结果: DPMAS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6.67%, 高于PE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90 d内转归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DPMAS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 且显著低于治疗后PE组(P < 0.05)。治疗后PE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得到明显改善(P < 0.05), 但DPMAS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平均约(8.2±3.1) 支, 住院期间输注血小板(1.5±0.3) IU, DMPAS组患者输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后血小板明显上升。结论: 与PE模式相比, DPMAS人工肝模式可降低患者血小板水平,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刺激患者血小板再生, 提高血小板水平, 从而降低因血小板低下而发生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肝炎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疗法对重症肝炎预后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尿素氮(BUN)、电解质(K 、Na 、Cl-)等影响。方法PE组在综合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PE疗法。常规消毒后行股静脉穿刺置管,留置双腔导管固定,建立血液通路。PE每次交换同型血浆2500~3000ml。每例治疗1~4(2.6±1.4)次。结果PE组82例,存活57例,存活率69.51%;对照组82例,存活33例,存活率40.24%;PE组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E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SB)、血氨(NH3)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ALB)、PT、PTA明显上升(P<0.01)。PE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5、30d比较,SB、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下降,ALB、PTA明显上升(P<0.01)。而血清电解质(K 、Na 、Cl-)、BUN等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E疗法可提高重症肝炎患者的存活率,降低SB,提高ALB及PTA,从而为重肝患者肝细胞再生和肝移植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PA)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时机、可行性。方法将8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并及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对照组只给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TBil、EhT、PTA、NH,改善明显(P〈0.01),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联合治疗组较单用血浆置换疗效好,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 21例患者,中位年龄38岁,"五联征"在入院就诊的突出临床表现中分别为13,12,16,1和7例次,结合实验室检查其发生率分别为100%、100%、95%、67%和67%,其中95%患者出现"三联征",57%出现"五联征"。16例患者给予血浆置换(PE)或新鲜冰冻血浆输注(PI)治疗,PE组8例均治愈,PI组4例治愈、2例复发、2例病情恶化昏迷死亡,两组治愈率分别为1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TTP患者以"三联征"为突出临床表现,PE疗效显著优于PI,神志清醒程度降低患者应尽早PE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技术对8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共计173次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清电解质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52例患者比较肝炎不同时期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ALT、AST、γ-GT、AKP、TBIL、DBIL、TBA等肝功能指标以及PT、INR、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8.54%,总有效率51.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31.82%和32.69%(P均〈0.05)。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尤其对早、中期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 (PAP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PE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至分娩后1 d接受临床观察,评估患者妊娠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将发生妊娠不良事件的患者纳入妊娠结局不良组,未发生妊娠不良事件患者纳入妊娠结局良好组。于入院次日,收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8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血清PAPP-A、VEGF水平;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入院次日清晨,收集患者24 h尿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24 h尿蛋白水平。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分娩方式、入院时孕周、分娩时孕周、孕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E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APP-A、VEGF水平对PE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预测效能,以曲线下面积(AUC)表示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18例PE患者中,86例(72.88%)患者妊娠结局良好(妊娠结局良好组);32例(27.12%)患者发生妊娠不良事件(妊娠结局不良组),其中孕妇不良事件22例,胎儿不良事件10例。2组患者的年龄、孕前BMI、分娩方式、分娩时孕周、孕次、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结局不良组患者全血Hb、PLT及血清PAPP-A、VEFG水平显著低于妊娠结局良好组,24 h尿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妊娠结局良好组(P<0.05);2组患者的全血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APP-A、VEGF与PE患者妊娠结局不良有关(P<0.05),全血Hb、PLT、24 h尿蛋白与PE患者妊娠结局无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APP-A、VEGF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截断值分别为 2 718.780 mU·L-1、29.495 ng·L-1;血清PAPP-A联合VEGF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敏感度显著高于PAPP-A单独检测(P<0.05);血清PAPP-A与VEGF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APP-A、VEGF、PAPP-A联合VEGF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AUC、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APP-A、VEGF水平与PE患者妊娠结局不良有关,血清PAPP-A、VEGF水平可作为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