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CFD)方法对BCS患者的下腔静脉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探讨其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Ansys软件对布-加综合征患者的MR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构建下腔静脉个体化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精确仿真下腔静脉三维流体模型,在功能上该模型成功演示了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环境变化过程。病变区域上方有涡流产生;冠状面模拟显示狭窄处血流流速急升高;在狭窄端入口处至最狭窄处静压值逐渐下降,至狭窄处出口处最低;狭窄处的壁面切应力值达到最大。结论该特征性三维血流动力学模型能真实的进行体外模拟布-加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血流动力学参量分析结果符合临床实际,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下腔静脉血管形态病变与复杂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布-加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误治率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避免病人发生不可逆肝硬化的关键。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布-加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归根结底是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血管通畅度的诊断,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相结合可以准确显示血管改变以及肝实质病变,并能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对81例布-加氏综合征(BC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分型标准。经DSA、彩超、CT、经皮肝穿刺活检确诊的布-加氏综合征81例。BCS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腔静脉梗阻和门脉高压症状。胆囊壁增厚是其影像诊断的一个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4.
布-加综合征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的CT影像特征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经静脉造影证实布-加综合征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脏体积增大伴尾叶增大29例(85.2%),肝脏密度不均23例(67.6%),肝内侧支血管18例(52.9%),肝外侧支血管30例(88.2%),下腔静脉钙化7例(20.5%)。结论 CT在显示肝脏形态、下腔静脉钙化及肝外侧支循环等方面有优势,在诊断布-加综合征上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门腔静脉系统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0例临床疑诊的门腔静脉血管病变患者,先常规平扫后行门腔静脉系统3D CEMRA检查,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3D CEMRA清晰显示门脉高压所致门静脉、脾静脉增宽并侧支血管开放19例,门脉血栓5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形成9例,胰腺癌浸润门脉有2例,布-加综合征5例。结论3D CEMRA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能直观显示门腔静脉血管及其病理改变,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11月至2011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经DSA确诊的布-加综合征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MRI检查结果。结果:常规MR检查示14例肝脏体积增大、2例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12例伴有脾脏肿大;13例伴有腹水。3D-DCE-MRA检查示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血管腔内瓣膜10例、血管腔内血栓3例、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外压性狭窄3例.侧支循环形成14例.其中单纯发生于肝内4例、单纯肝外6例,两者兼有4例,侧支循环血管共33处。MR诊断与DSA确诊结果一致。结论:MRI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准确、全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上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成形术(percul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血管内支架治疗隔膜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 对隔膜型布-加综合征患者21例进行经上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21例均破膜、球囊扩张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21个....  相似文献   

8.
布-加氏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和(或)其邻近的下腔静脉发生阻塞而引起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以往布-加氏综合征主要依靠手术治疗,创伤大,再狭窄率高;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开展,采用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它以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血管内支架是用金属丝制成的管状结构,该金属内支架放置在血管闭塞或狭窄部位靠其膨胀力来维持血管的长期畅通.2004年至2006年我科收治此患者4例.  相似文献   

9.
李文贵 《吉林医学》2012,33(12):2624-262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8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使用多排螺旋CT机,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采用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内段血管的形态结构。全部患者均行HV造影证实,分析CT检查结果。结果:28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均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经过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可以完全显示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肝静脉、副肝静脉的狭窄、受压等征象。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多排螺旋CT显示HV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100%。结论:多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够完全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血管的形态结构,对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B—CS)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彩超和64排CT血管成像,将其分为3种类型(5个亚型)。治疗方法包括: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或加支架置入)术59例,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和血栓取出术21例,下腔静脉旁路术(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7例,下腔静脉-右心房架桥术18例),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36例,脾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20例,脾静脉-右心房架桥术6例,改良脾-肺固定术6例,联合手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肠-腔架桥术1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0/173),围术期病死率为2.31%。随访时间6个月~5年,122例总有效率为83.60%(102/122),术后1年和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7.76%(8/103)、12.5%(12/96)。结论布-加综合征治疗方法较多,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门静脉高压或下腔静脉高压的程度以及患者全身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类型的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B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并对介入治疗后血管通畅率等介入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经DSA证实的30例布-加氏综合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狭窄段肝静脉内径、狭窄远端肝静脉内径、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及狭窄段血流速度,记录超声测量参数及术后血管通畅情况。结果:30例患者,共43支狭窄血管,介入术后3个月临床治愈21例,好转7例,未愈2例,总体有效率达到93.3%。37支血管获得通畅,血管通畅率达8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不同类型的布-加氏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对于狭窄段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高场强磁共振诊断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的价值.方法 5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 RV)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评价下腔静脉阻塞端的性质.结果 5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中MRV显示下腔静脉完全阻塞37例,不完全阻塞14例;节段性阻塞14例,节段性狭窄3例;膜性阻塞23例,膜性带孔狭窄10例.DSA显示完全阻塞38例,不完全阻塞13例;节段性阻塞13例,节段性狭窄4例;膜性阻塞24例,膜性带孔狭窄9例.MRV正确显示其中不完全阻塞12例.以DSA为金标准,MRV诊断下腔静脉阻塞性质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92.3%、阳性预测值为97.4%、阴性预测值为92.3%.结论 MRV诊断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类型有重要价值,术前准确诊断阻塞段类型有助于指导介入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3.
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闭塞或狭窄并弥漫性肝静脉闭塞引起的重症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式。方法:对38例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采用脾切除,脾静脉-颈内静脉胸骨后转流术进行治疗。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病死率2.6%。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经药物治愈;余37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对35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效果优者23例(65.7%),患者临床无症状,腹水,胸腹壁曲张静脉及下肢肿胀消失,肝右肋下不能触及;良好者10例(28.5%),胸胸壁曲张静脉基本消失,肝脏缩小;2例效果不佳(5.7%)。结论: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布-加综合征(BCS)患者下腔静脉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浓度,探讨BCS隔膜组织形成的机制。方法选取74例下腔静脉隔膜阻塞型(MOVC)BCS患者作为实验组,74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介入治疗造影前抽取2组患者的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GF—β1、bFGF的浓度。结果实验组TGF—β1浓度为(7.3±3.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5.8±3.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bFGF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S下腔静脉隔膜形成与血管损伤后细胞增殖、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MRI和超声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MRI和超声在Budd Chiari综合征 (BCS)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1例BCS的术前超声、MRI和血管造影结果 ,以血管造影结果为标准 ,比较MRI和超声显示下腔静脉 ,肝静脉 ,副肝静脉 ,肝内、肝外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术前超声对血管内膜性病变的确定优于MR(P <0 0 5 ) ;对伴副肝静脉形成肝静脉型正确分型强度相对数分别为 17 65 %和 61 5 4% ,两者有差异 ;超声对肝内侧支血管的显示优于MR(P <0 0 1) ;MR对肝外侧支血管的显示优于超声 (P <0 0 1)。结论 超声是BCS诊断的首选方法 ,而MR与超声在BCS的分型诊断上有很大的互补性。BCS的分型诊断应先行超声检查 ,再结合MRI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6.
腔静脉-腔静脉转流术治疗Ⅲa型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Ⅲa型布-加综合征新的手术方式。方法:1994年5月-2001年1月采用腔静脉-腔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46例Ⅲa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4.3%。39例患者术后随访6-72个月,随访率84.8%。效果优者33例(84.6%);良好者4例(10.3%);2例效果欠佳(5.1%)。结论;本术式与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术相比具有人工血管短,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并可避免心包炎的发生,是治疗Ⅲa型布-加综合征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58例BCS患者进行CTV检查,对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侧支血管进行重建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CTV检查,被明确诊断为BCS。其中下腔静脉隔膜型19例,短段病变型15例,长段病变型8例,肝静脉型9例,合并血栓形成的7例。所有患者均见到侧支血管不同程度的代偿扩张,肝脏硬化及脾脏肿大等表现。结论 CTV技术的应用对于BCS的诊疗具有图像清晰、直观、全面,能够显示病变血管部位、性质及长度的优点,还能观察侧支血管扩张及肝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下腔静脉隔膜切除术治疗隔膜型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下腔静脉膜性梗阻的219例患者施行隔膜切除术,切开下腔静脉,以球囊阻断病变远心端下腔静脉及肝静脉血流,直视下切除下腔静脉隔膜,取出繁衍血栓,解除下腔静脉阻塞,术后辅以抗凝祛聚治疗。结果:213例患者取得了明显的近期疗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率97.5%,死亡6例,病死率2.5%。随访6个月至9a,临床症状复发20例,复发率9.1%。结论:直视下下腔静脉隔膜切除术是治疗是腔静脉隔膜型布-加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静脉内支撑治疗布-加(Budd-Chiari)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①下腔静脉完全梗阻者,根据阻塞长度置入可扩张性内支撑架;②门静脉高压者,在下腔静脉球囊扩张的同时行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后再置入内支撑架;③肝静脉狭窄或闭塞者,扩张肝静脉远端后再植入内支撑架。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操作成功。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下腔静脉压差和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随访8例下腔静脉内支撑和肝内门体分流道通畅良好。结论:静脉内支撑治疗布-加综合征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李倩 《中外医疗》2013,(28):23-24
目的通过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观察,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B-CS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确诊为B-CS的患者进行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此22名患者进行术后再次行超声检查。结果 B-CS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的典型特征是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肝静脉狭窄及闭塞;肝内交通支形成。治疗后其以上表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B-CS提供了有效手段,且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