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38眼病理性近视中黄斑视网膜劈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病理性近视中黄斑劈裂的发生情况及其特征。方法 对2002年6月~2003年12月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为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眼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包括最佳校正视力、超声波了解后巩膜葡萄肿和眼轴。结果 OCT确诊有36名病理性近视患者的38眼中存在黄斑部的视网膜劈裂.所有眼都完成了进一步的检查。38眼都视力低下,超声波检查都发现了后巩膜葡萄肿,平均屈光度数-10.5D,平均眼轴为29.6mm。OCT中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和范围差异较大,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外层劈裂和内层劈裂;外层劈裂较常见。内层劈裂通常与外层劈裂相伴,同时常位于黄斑的周边区域;两种形式的劈裂可分别也可共同存在;劈裂常伴有局限性的视网膜脱离和其他黄斑病变。结论 黄斑劈裂在临床病理性近视眼中并不罕见,且常与其他黄斑病变相伴,OCT在其诊断和观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42例78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黄斑劈裂组和非黄斑劈裂组的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比较。观察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OCT扫描发现黄斑劈裂17例25眼(32.1%),其中黄斑劈裂合并黄斑前膜2眼,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有视物变形、暗影、视力下降等症状26例51眼高度近视发现黄斑劈裂14例22眼,无症状16例27眼发现黄斑劈裂3例3眼。年龄、视力、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对黄斑劈裂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多发生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层劈裂多见,均累及2~4个象限不等。外层劈裂15眼,混合性劈裂10眼。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中、外层劈裂及内、中、外层劈裂可共存于同一患眼。近视屈光度对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随访12~20个月,出现黄斑前膜2例2眼,2眼有玻璃体牵拉的黄斑劈裂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黄斑裂孔1眼。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定期OCT检查有助于黄斑劈裂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能明确黄斑劈裂发生的层次和清晰显示黄斑劈裂的形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伴视网膜劈裂眼(RS)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征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研究2009年9月~2010年4月华西医院病理性近视276眼(163例)的眼底改变,分析伴有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53眼(42例)的玻璃体视网膜OCT图像特征.结果 OCT显示49眼(92.45%)有不完全脱离的玻璃体牵引视网膜体征,其中21眼(39.62%)后极部的视网膜有牵引性皱褶,11眼(20.75%)有视网膜黄斑局灶样弥漫性增厚,8眼(15.09%)有视网膜内界膜局团状增殖样改变,7眼(13.20%)呈玻璃体条索状强反光带牵引视网膜,2眼(3.77%)有牵引性黄斑中心凹假孔.病理性近视的高度近视患眼多引发内层视网膜劈裂,而超高度近视患眼常伴发视网膜外层劈裂或混合劈裂,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伴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眼普遍存在玻璃体牵引视网膜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所致视网膜内层劈裂是病理性近视的早期病理退变,可通过OCT检查及时发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研究,今后进行医源性干预高度近视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进行随访检查的高度近视眼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行OCT检查,其中,高度近视继发的中心凹视网膜劈裂患者25例50眼为劈裂组,高度近视眼无并发症患者15例30眼为无劈裂组,进行A超测眼轴、B超检查观察是否有后巩膜葡萄肿、眼底检查和OCT检查对测量中心凹处视网膜劈裂进行最大距离的测量。结果无劈裂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小于劈裂组患者,而发生红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少于劈裂组,无劈裂组为56.67%,劈裂组的发生率为80.0%。结论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患者的眼轴长度和劈裂距离具有相关性,另外后巩膜葡萄肿可能会对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对比敏感度曲线(CSF)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R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9年11月~2010年3月华西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112例(195眼)进行OCT检查,并对明确诊断的黄斑劈裂24例(36眼)进行CSF检查,分析其OCT及对比敏感度值(CS)的图像特征.结果 所有病例皆发现巩膜后葡萄肿及玻璃体不全脱离牵引征.黄斑外层劈裂集中在黄斑中心凹及巩膜后葡萄膜肿附近(Ⅰ类),内层劈裂多位于黄斑旁中心凹区域(Ⅱ类),混合型劈裂病变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两层劈裂(Ⅲ类).各类黄斑劈裂在不同环境模式下的对比敏感度曲线有差异,在暗环境、有眩光的CS值均低于亮环境及无眩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OCT可及时准确反映近视黄斑劈裂的病理进展,对比敏感度曲线能早期反映黄斑劈裂近视眼的视功能改变.临床两者结合对评估近视黄斑劈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11例22眼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眼底彩色照相、OCT 检查,出现并发症者给予对症治疗,随诊2~7年。结果22眼均发生黄斑中心凹劈裂,8眼合并周边视网膜劈裂,6眼发生视网膜劈裂内层裂孔,2眼合并视网膜脱离,1眼合并玻璃体出血。结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主要病变是黄斑中心凹劈裂,病情相对稳定,亦可出现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对症处理可降低视力损害,OCT有利于观察视网膜劈裂,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4—6月152例(201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分别进行海德堡频域OCT检查、眼科B超检查及眼底彩色照相,对三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眼科B超阳性病例12眼(6%),包括视网膜脱离1例、后巩膜葡萄肿6例、玻璃体后脱离4例、玻璃体积血1例;眼底彩照56眼(27.8%)获取有价值图像,阳性病例21眼(10.4%),包括高度近视眼底9例、黄斑裂孔1例、老年黄斑变性5例、视网膜脱离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例;OCT获取有价值图像176眼(87%),阳性病例41眼(占20%),包括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脱离1例、老年黄斑变性15例、轻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改变8例、黄斑水肿11例、黄斑前膜3例、黄斑萎缩性改变2例。三种检查结果采用配对Х^2检验,P〈0.01。结论频域OCT对白内障术前眼底疾病的检出率高于眼底照相及眼科B超,尤其是对于中重度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8.
报道2例黄斑裂孔(M H)伴近视性黄斑劈裂(M F)病例。干预性病例报道。2例女性患者主诉视物变形,术前OCT显示M H和M F。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及气体顶压治疗。术前O CT检查和术中显微镜观察显示在后极部视网膜有部分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粘连在M F边缘。术后2例患者的M F消失,而M H仍开放。尽管不能排除切向力在M H形成中的作用,但是在M F眼中M H形成的机制可能是由于部分玻璃体后脱离造成的异常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粘连,并引起前后方向的牵拉所致。近视性黄斑劈裂眼的玻璃体后脱离和黄斑裂孔形成@Matsumura N. @Ikuno Y.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的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年龄、眼轴、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特点。根据扫描图像对该类疾病分型、分期,探讨不同类型黄斑病变手术预后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高度近视患者49例(49眼)经眼科常规眼底检查、B超及OCT检查确诊的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分析其OCT扫描图像特点以及年龄、眼轴、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指标特点。49例中40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随访术后1月视力情况,分析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预后情况,探讨手术时机。结果: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OCT扫描图像均存在玻璃体后界膜对视网膜的牵引,同时根据视网膜的图像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黄斑劈裂、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随年龄增加,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呈逐渐加重趋势。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最佳矫正视力等临床特点不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时机最好选择在视力下降但尚未形成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前,不同类型术后预后不同。结论:根据OCT检查图像特征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分类、分型有重要作用;OCT检查对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治疗方式选择、治疗时机选择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玻璃体后皮质在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2009年1月至4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手术的16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眼纳入本回顾性研究。所有患眼术前均接受了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以发现玻璃体后脱离和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的状况;玻璃体手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进行玻璃体后皮质染色,以确认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和玻璃体后脱离的状况。综合各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检眼镜和超声检查之后,确定16例患眼术前玻璃体后脱离的状况分为:3眼(18.75%)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8眼(50%)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5眼(31.25%)无玻璃体后脱离。OCT检查发现有10/16(62.5%)眼不存在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而且在裂孔边缘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包括4眼的前后方向玻璃体牵引,6眼的切线方向牵引。TA辅助的玻璃体手术中证实16眼均不存在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其中有6/16(37.5%)眼最终诊断为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5/16(31.25%)眼诊断为玻璃体劈裂。综合比较后发现66.7%的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患眼在OCT检查中发现存在前后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80%的玻璃体劈裂患眼在OCT检查中发现存在切线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符合率方面,超声检查为68.7%(P=0.02),OCT为62.5%(P<0.01)。结论 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或玻璃体劈裂引起的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可能会导致黄斑区前后方向或者切线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进而影响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的形成和视网膜脱离的发展。术前综合超声和OCT等检查,加上术中TA辅助玻璃体后皮质染色,对于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的关系、综合评价玻璃体后皮质的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对15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轻度硬化2只眼,眼压升高1只眼,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双眼复视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详细检查眼底、正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经A/B超、验光检查诊断为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及高度近视的974例患者,分别采用间接检眼镜、眼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及全视网膜镜(125°或165°)行眼底检查,对比各种方法对早期视网膜裂孔的检出率及不同检查方法对于早期检出视网膜裂孔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 974例(1 008眼)玻璃体混浊或PVD患者视网膜裂孔检出眼分别为:眼B超160眼、OCT42眼、间接检眼镜71眼、全视网膜镜65眼,检出率分别为15.9%、4.2%、7.0%及6.4%。统计学分析显示间接检眼镜与全视网膜镜早期视网膜裂的检出率大致相同(P>0.05);检测灵敏度,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01)和OCT(P<0.001),眼B超高于OCT(P<0.001)。特异度OCT高于眼B超(P<0.001)和间接检眼镜(P>0.05),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5)。结论 在检出视网膜裂孔方面,间接检眼镜具有最高的灵敏度,OCT具有最高的特异度;眼B超的误诊率最高,特异性较低。全视网膜镜(或间接检眼镜)是早期查找视网膜裂孔的有力工具,应得到广大医生的重视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complications of congenital retinoschisis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vitreoretinal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se complications.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s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10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retinoschisis(10 eyes) complicated with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n=5),vitreous hemorrhage(n=2) and macula-involving schisis(n=1).All the patients suffered foveal and peripheral schisis.They were treated with scleral buckling(n=1) or vitrectomy(n=9).After the surgical treatment,the retina was reattached in patients with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the refractive media became transparent in those with vitreous hemorrhage;the visual acuity in 80% of patients was improved;no remarkable progression of schisis was found;no severe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It was concluded that vitreoretinal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congenital retinoschisis is safe and effective,and helps improve and maintain the visu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15.
王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4,(2):13-13,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近视、弱视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栎安 《医学综述》2013,19(18):3363-336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活体生物组织切面显微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非接触性、无损害性、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除被广泛应用于黄斑部裂孔、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黄斑水肿、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缺损及眼前后节的检查外,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OCT应用于正常视网膜、近视及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测量.检测结果证明,正常视网膜的视盘越大,神经纤维厚度越大;不同性别、眼别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应的RNFL的OCT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高度近视眼黄斑RNFL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高度近视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和RNFL轻度变薄与负压吸引时间的长短有关.不同类型的弱视,视网膜的厚度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割术在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40例(45眼)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或黄斑裂孔且不伴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包括黄斑劈裂组患者22例(24眼),黄斑裂孔组患者18例(21眼)。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测定并观察患者的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GR)情况。结果 黄斑劈裂组视力进步率、黄斑完全愈合率显著高于黄斑裂孔组,且视力减退率、未改善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P1振幅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P<0.05);黄斑劈裂组P1潜伏期逐渐下降,且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黄斑裂孔组虽有所下降,但各时期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段,在裂孔形成前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视眼眼底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并依近视程度分为三组,即Ⅰ组:近视屈光度〈-3.00DS;Ⅱ组:近视屈光度-3.00DS~-6.00DS:Ⅲ组:近视屈光度〉-6.00DS。用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6.56±5.70)DS,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百分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百分率:Ⅰ组为17.42%;Ⅱ组为33.54%;Ⅲ组为49.04%。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百分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不同屈光度组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且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对称性,这些特征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