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38眼病理性近视中黄斑视网膜劈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病理性近视中黄斑劈裂的发生情况及其特征。方法 对2002年6月~2003年12月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为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眼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包括最佳校正视力、超声波了解后巩膜葡萄肿和眼轴。结果 OCT确诊有36名病理性近视患者的38眼中存在黄斑部的视网膜劈裂.所有眼都完成了进一步的检查。38眼都视力低下,超声波检查都发现了后巩膜葡萄肿,平均屈光度数-10.5D,平均眼轴为29.6mm。OCT中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和范围差异较大,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外层劈裂和内层劈裂;外层劈裂较常见。内层劈裂通常与外层劈裂相伴,同时常位于黄斑的周边区域;两种形式的劈裂可分别也可共同存在;劈裂常伴有局限性的视网膜脱离和其他黄斑病变。结论 黄斑劈裂在临床病理性近视眼中并不罕见,且常与其他黄斑病变相伴,OCT在其诊断和观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伴视网膜劈裂眼(RS)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征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研究2009年9月~2010年4月华西医院病理性近视276眼(163例)的眼底改变,分析伴有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53眼(42例)的玻璃体视网膜OCT图像特征.结果 OCT显示49眼(92.45%)有不完全脱离的玻璃体牵引视网膜体征,其中21眼(39.62%)后极部的视网膜有牵引性皱褶,11眼(20.75%)有视网膜黄斑局灶样弥漫性增厚,8眼(15.09%)有视网膜内界膜局团状增殖样改变,7眼(13.20%)呈玻璃体条索状强反光带牵引视网膜,2眼(3.77%)有牵引性黄斑中心凹假孔.病理性近视的高度近视患眼多引发内层视网膜劈裂,而超高度近视患眼常伴发视网膜外层劈裂或混合劈裂,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伴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眼普遍存在玻璃体牵引视网膜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所致视网膜内层劈裂是病理性近视的早期病理退变,可通过OCT检查及时发现.  相似文献   

3.
李泽斌  陈子林 《医学综述》2012,18(10):1575-1577
黄斑病变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但由于其伴随的广泛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使临床观察较为困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获得清晰的活体视网膜黄斑部横切面解剖结构的伪彩色图像,并可准确观察视网膜黄斑部结构改变。OCT的应用使临床对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观察变得更加可能,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现对OCT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42-843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进行诊断及分析。方法:对20例26支眼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患者进行OCT检查,观察黄斑裂孔的形态学特征和类型。结果:26例病理性近视眼患者的眼底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脉络膜萎缩的豹纹状眼底,其中14只眼为黄斑全层裂孔(53.8%),6只眼为板层孔(23%),4只眼为黄斑囊样变性(15.3%)。2只眼发生了视网膜脱离(7.6%)。结论:OCT可以作为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并对其选择治疗手段,从而影响病情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态学改变的特征。方法:对67例(90眼)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必要时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常见表现有表现8种类型:(1)漆裂纹性黄斑病变:12例18眼,占20%;(2)黄斑前膜性黄斑病变:6例9眼,占10%;(3)Fuchs斑性黄斑病变:5例8眼,占8.9%;(4)黄斑出血性黄斑病变:22例28眼,占31.1%;(5)黄斑萎缩性黄斑病变:9例14眼,占15.6%;(6)黄斑劈裂性黄斑病变:6例6眼,占6.7%;(7)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4例4眼,占4.4%;(8)视网膜脱离性黄斑病变:3例3眼,占2.7%。结论: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形态;FFA能更准确地确定病变的性质,推测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网膜劈裂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后的影响。方法:将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45例(48只眼)分为两组:一组伴视网膜劈裂20例(23只眼),另一组不伴视网膜劈裂25例(25只眼)。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比较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裂孔封闭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裂孔封闭率视网膜劈裂组40%,无视网膜劈裂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两种不同类型手术后视力和裂孔封闭率有明显的差异。术前OCT检查可预测手术后效果,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42例78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黄斑劈裂组和非黄斑劈裂组的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比较。观察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OCT扫描发现黄斑劈裂17例25眼(32.1%),其中黄斑劈裂合并黄斑前膜2眼,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有视物变形、暗影、视力下降等症状26例51眼高度近视发现黄斑劈裂14例22眼,无症状16例27眼发现黄斑劈裂3例3眼。年龄、视力、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对黄斑劈裂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多发生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层劈裂多见,均累及2~4个象限不等。外层劈裂15眼,混合性劈裂10眼。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中、外层劈裂及内、中、外层劈裂可共存于同一患眼。近视屈光度对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随访12~20个月,出现黄斑前膜2例2眼,2眼有玻璃体牵拉的黄斑劈裂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黄斑裂孔1眼。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定期OCT检查有助于黄斑劈裂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能明确黄斑劈裂发生的层次和清晰显示黄斑劈裂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对比敏感度曲线(CSF)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R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9年11月~2010年3月华西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112例(195眼)进行OCT检查,并对明确诊断的黄斑劈裂24例(36眼)进行CSF检查,分析其OCT及对比敏感度值(CS)的图像特征.结果 所有病例皆发现巩膜后葡萄肿及玻璃体不全脱离牵引征.黄斑外层劈裂集中在黄斑中心凹及巩膜后葡萄膜肿附近(Ⅰ类),内层劈裂多位于黄斑旁中心凹区域(Ⅱ类),混合型劈裂病变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两层劈裂(Ⅲ类).各类黄斑劈裂在不同环境模式下的对比敏感度曲线有差异,在暗环境、有眩光的CS值均低于亮环境及无眩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OCT可及时准确反映近视黄斑劈裂的病理进展,对比敏感度曲线能早期反映黄斑劈裂近视眼的视功能改变.临床两者结合对评估近视黄斑劈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视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Zeiss-Hump hrey OCT3仪,检测2007年11月-2008年7月在本科住院的168例视网膜疾病患者。结果:168例患者中25例黄斑裂洞;1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8例黄斑变性;10例中心性视网膜炎;25例眼外伤;4例视网膜血管病(2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分支静脉阻塞);10例视网膜脱离;15例高度近视,在OCT的检测结果中都有相应的形态改变。结论:OCT在眼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对其发病机制的分析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视网膜劈裂症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特点、遗传特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但临床上却很难依靠这些特征来明确区别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劈裂症.  相似文献   

11.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理性近视早期即可出现眼底病变且进行性加重,可导致视功能明显受损,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文章对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危害、自然转归、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对照组黄斑区厚度(144.5±15.3)μm,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区厚度(143.9±16.8)μm,术后1周厚度(156.8±35.6)μm,术后1个月厚度(150.5±34.1)μm,超声高能量组术后1周厚度(171.6±31.5)μm,术后1个月厚度(169.8±30.5)μm,低能量组术后1周厚度(155.5±19.2)μm,术后1个月厚度(153.6±18.8)μm。13只眼出现房水中度闪光,术前厚度(142.8±10.5)μm,术后1周(196.4±35.7)μm。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导致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及黄斑水肿;术中高超声能量可明显影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预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Fundus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high myopia (HM) may mask those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This study aim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NFL thickness changes in...  相似文献   

14.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病理性近视患者常见的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引起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该文主要对病理性近视的流行病学、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其抗VEGF药物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病理性近视患者常见的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引起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该文主要对病理性近视的流行病学、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其抗VEGF药物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OCT检查指标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107例(121眼)IME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CT图像对黄斑前膜进行分类,测量黄斑中央中心凹厚度(CFT)、体积(V)、平均厚度(AT)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FT).分析OCT各项指标和临床检查结果与患者LogMAR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IME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薄厚不一的、与视网膜呈紧密粘连或分离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有程度不同的中心凹水肿增厚.121眼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为0.67(0 ~2),CFT为(481.34±68.13) μm (206~572μm),FT为(311.57±124.76) μm(134~ 639 μm).C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r =0.761,P<0.05),而V、AT、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合并视网膜水肿、板层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劈裂及感光细胞内外节损伤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均无相关性.结论 OCT诊断IMEM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并可直观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IMEM引起的黄斑区水肿增厚与视力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