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磊  王威  孙景武  万玉良 《临床荟萃》2009,24(9):823-82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1887年Willks和Moxon首次描述,1903年Willks及Bisa将其命名为UC,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组织国际组织委员会将其正式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UC。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  相似文献   

2.
贾哲  尹玲  鲁素彩 《新医学》2021,52(9):641-64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其特征是结直肠持续的黏膜炎症。内镜下黏膜愈合被认为是UC的主要治疗目标,然而黏膜愈合并不一定意味着组织学愈合。UC组织学缓解比内镜下缓解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因此需要一个经过验证且通用的组织学评分系统。Nancy指数是最新提出且已经过验证的组织学指数,由"溃疡、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3个组织学项目组成,定义了5个疾病活动等级"0~4级"。Nancy指数对UC患者的组织学活动性具有预后价值,有潜力成为临床实践和临床试验的通用组织学工具。该文旨在综述Nancy指数在评价UC黏膜愈合的价值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整段肠管均可受累。病情轻重不一,多成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目前认为UC由环境,遗传,免疫,感染和精神心理等肠道黏膜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诱发的炎症过程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钟英强  黄花荣  李楚强  苏红 《新医学》2007,38(4):220-222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36份活动期UC患者的结肠黏膜标本(结肠炎组)及30份体检者的结肠黏膜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SSTR的表达情况.结果:SSTR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结肠黏膜的上皮细胞、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小血管的内皮细胞的细胞质中.SSTR在UC结肠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P<0.05).中、重度UC患者结肠黏膜SSTR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轻度UC患者(均为P<0.05).便血明显(肉眼可见)的UC患者结肠黏膜SST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便血不明显(肉眼不可见,但潜血试验阳性)的UC患者(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结肠黏膜的SSTR的表达上调,其上调程度在病情较重或伴明显便血患者中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Smad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采集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接受诊治的85例UC患者病变最显著的肠黏膜组织为研究组,同时期单发息肉切除后行结肠镜复查正常的52例健康者正常肠黏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肠黏膜组织中LRG1、TGF-β和Smad2表达水平。分析UC患者黏膜组织中LRG1、TGF-β和Smad2表达与病情分期、内镜分级的关系。活动期不同病情程度黏膜组织中LRG1、TGF-β和Smad2表达水平。UC患者黏膜组织中TGF-β表达与LRG1、Smad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肠黏膜组织中LRG1、TGF-β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mad2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RG1、TGF-β主要在正常黏膜组织细胞质中表达,在UC黏膜组织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明显表达,Smad2主要在正常黏膜组织细胞质和细胞膜上表达,在UC黏膜组织细胞质中表达;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中LRG1、TGF-β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Smad2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缓解期患者(P0.05);肠黏膜中LRG1、TGF-β阳性表达率随UC患者内镜分级增高呈上升趋势(P0.05),Smad2阳性表达率随UC患者内镜分级增高呈下降趋势(P0.05);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LRG1、TGF-β阳性表达率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P0.05),Smad2阳性表达率随病情加重呈下降趋势(P0.05);UC患者肠黏膜组织中TGF-β表达与LRG1呈正相关关系(r=0.632,P=0.000),与Smad2呈负相关关系(r=-0.650,P=0.000)。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LRG1、TGF-β表达量显著增加,Smad2表达量显著降低,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能在UC发病及病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部分患者可发生肠病性关节炎、肝胆管疾病等肠外表现[1]。UC病变主要位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弥漫性分布,通常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病程迁延不愈,轻重不等,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近年来,UC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3]。但关于其病  相似文献   

7.
正溃疡性结肠炎(UC),又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和直肠的炎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方面因素相关[1]。UC病变主要侵袭结直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以溃疡和炎症为主要症状,多累及远端结肠和直肠,甚至整个结肠[2]。保留灌肠可利用肠黏膜对药物的直接吸收提高治疗效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少数可累及肌层[1]。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发热与肠外表现少见,以周期性发热和脾大为主要表现者更是少见报道。我院收治1例以发热、脾大为主要表现的UC,病初误诊为脾结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大肠(结肠与直肠)黏膜与黏膜下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该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并与结肠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UC作为一种内科疑难  相似文献   

10.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属炎症性肠病(IBD)范畴。病变一般侵犯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可累及回肠末端及全结肠,呈弥漫性、持续性分布[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UC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难治性疾患[2]。UC最大的特点是发作期与缓  相似文献   

11.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在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可累及远段结肠,并可逆行朝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UC以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为临床特征,镜下表现为肠黏膜充血、肿胀、糜烂、渗血等瘀血征象,肠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常见大量血栓形成[1]。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我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中Fascin蛋白表达量,分析其表达量与UC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免疫紊乱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间应城市人民医院确诊的UC患者82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UC组24例,中度UC组37例,重度UC组21例;取同期在本院进行结肠镜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结肠黏膜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量,以及不同程度UC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氧化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UC患者肠黏膜中Fascin蛋白表达量与炎症介质、氧化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UC患者结肠病灶黏膜中Fascin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随UC病情加重,病灶黏膜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量增加(P 0. 05)。随UC病情加重,病灶黏膜组织中炎症介质IL-1β、IL-6、IL-17、CRP的含量增加;氧化应激指标SOD的含量下降,MDA的含量增加;免疫球蛋白Ig A、Ig M的含量下降(P 0. 05)。相关性分析发现,UC患者结肠病灶黏膜中Fascin蛋白表达量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相关(P 0. 05)。结论 UC患者结肠病灶黏膜中Fascin蛋白表达量异常增高,具体表达量与机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体液免疫紊乱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时期选择素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择2007年7—12月UC患者,采用组织匀浆及ELISA检测结肠黏膜不同时期内选择素的表达。结果①共29例资料完整患者进入资料统计整理;②活动期UC患者病变黏膜及正常黏膜P选择素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35.2,P〈0.01);E选择素在UC患者正常及病变黏膜同样高表达,但两种选择素异常表达在病变黏膜及正常黏膜中无统计学差异(t=1.46和1.32,P〉0.10;③UC缓解期内P、E选择素高表达与uc复发频次关系密切(X^2=4.201和5.040,P〈0.05)。结论选择素P、E可能是uc发病重要炎性介质,在UC发病中可能无决定性作用。但选择素高表达可能与UC复发频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溃疡性结肠炎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2例UC黏膜标本取自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病理组织学对炎症进行分级,Ⅲ、Ⅳ级20例,Ⅰ、Ⅱ级12例;对照组为15名健康成人。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对照组和UC组肠黏膜MCP-1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CP-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肠黏膜MCP-1 mRNA和其蛋白过度表达,MCP-1 mRNA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1)。MCP-1蛋白表达位于UC肠黏膜固有层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病理分级Ⅲ、Ⅳ级肠黏膜MCP-1蛋白表达较病理分级Ⅰ、Ⅱ级组明显增加(t=7.31,P<0.01)。结论UC黏膜组织中MCP-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病情轻重和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黏膜和黏膜下层浸润为主,特发于大肠的非特异性肠病,至今病因不明,尚缺乏较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针对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艾迪莎)治疗UC前后患者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及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UC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系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大肠黏膜炎症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并可伴有肠道外病变,以关节损害和皮肤病变最为常见。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十分不清楚,目前普遍认可免疫系统异常是UC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此外,UC的发生还与遗传因素、微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肠澼、便血"等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黏膜和黏膜下层浸润为主,特发于大肠的非特异性肠病,至今病因不明,尚缺乏较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针对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艾迪莎)治疗UC前后患者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及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UC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及组织学分级的影响。方法应用美沙拉嗪1g,每日3次,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8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学分级的变化。结果8周后,轻度UC治疗前后黏膜固有层血管炎分别为50.0%和18.8%(P〈0.01)。中度UC治疗前后黏膜固有层血管炎分别为69.6%和23.9%(P〈0.01)。治疗前血管壁坏死轻度UC1例,中度UC2例;血栓形成中度UC3例;8周末均未发现血管壁坏死和血栓形成。轻度UC腺体异常治疗前后分别为37.5%和14.6%(P〈0.05);中度UC腺体异常分别为43.5%和39.1%(P〉0.05)。轻度UC治疗前后嗜酸粒细胞浸润分别为95.8%和37.5%(P〈0.01);中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100.0%和32.6%(P〈0.01)。隐窝脓肿轻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20.8%和4.2%(P〈0.05);中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47.8%和10.9%(P〈0.01)。黏膜组织学分级轻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2.16±0.95)分和(0.88±0.52)分(P〈0.01);中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2.86±0.83)分和(1.06±0.67)分(P〈0.01)。结论美沙拉嗪能明显改善轻中度UC炎症黏膜的小血管病变与隐窝脓肿,减少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促进炎症黏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诊治溃疡性结肠炎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英强  许哲 《新医学》2006,37(2):76-78,134
1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与克罗恩病总称为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和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段结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可有肠外表现和全身症状[1].UC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患病率为(40~100)/10万,在国内,由于缺乏流行病学研究,以往认为本病少见,但近10年来患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炎症状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国内发病率亦呈增加趋势.UC特征为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层,偶尔累及黏膜下层的反复发作的炎症.CD则可累及从口至肛周的整个消化道,并呈透壁性的炎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