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至病所治疗对病人血清铁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至病所治疗对病人血清铁含量的影响150001哈尔滨市神经精神医院李农150036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万志杰姜凡150040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周立群循经感传现象是经络现象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是经络实质研究的重点之所在。而气至病所作为循经感传现象的特性,突...  相似文献   

2.
气穴浅识     
张士杰 《中国针灸》2003,23(8):459-460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通过四诊合参为所诊疾病选刺的气穴,其针下气至,对所治疾病即可奏效,如果说“气至病所”,此即气至病所。若能使气至有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就更佳。  相似文献   

3.
"气至病所"在癔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后医者应用一定的手法使针感循经传导至患处的现象,又称为“行气”。关于“气至病所”的记载,较早的见于《针灸四书》,明代《针灸大成》中也有“病有远道者,必先使其气直达病所”的描述,针灸临  相似文献   

4.
“气至病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至病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万志杰,姜明煤,尚艳杰黑龙汀省中医研究院(150036)主题词气至病所;免疫球蛋白类/针灵效应;补体成分3/针炙效应;人在以往的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研究中,我们应用电热提针作为刺激源,不仅对常见病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而且...  相似文献   

5.
“气至病所”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词。然而对其含义的理解则见仁见智,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则各有所悟。本文是笔者通过针灸临床实践,从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循经感传的路线、方向、针刺手法促使气至病所等方面,对“气至病所”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加以验证观察,并加以总结颇有所获,略陈梗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气至病所针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病例随机分成“气至病所”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气至病所组治愈率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气至病所”针法是一种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气至病所”是指针刺激发的经气到达病本所在之处发挥治疗作用。它是针刺疗法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临床中,“气至病所”主要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由于“显性气至病所”激发了大量经气到病所发挥治疗作用,所以疗效明显优于“隐性气至病所”。因此,采取积极措施,以激发“显性气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以“气不和则卧不安”为切入点,总结针刺治疗鼾症的临证思路。根据鼾症患者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病理特点,结合病因病机和病位,创新性提出“气不和则卧不安”观点,认为鼾症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气”。临证中可通过针刺直调病所之气、通调脏腑之气、调畅经络之气,使全身上下、内外气机调和,气行血畅,进而达到气和、鼾止、眠安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明辉  王风雷 《中医药学刊》2006,24(9):1620-1622
通过中医气哲理,气、精、神,《内经》的气名分析,气的运动形式,有关病证的论断,诊断气病的现代客观指标举隅,气病的治疗,气一人体生命观的特色(①一元多体与生命相参;②气化痰易,生命互动,有气则生,无气则死;③体用不二、气彰于物;④强调整体,生克制化)等项内容阐述了中医与西医对“气”本质认识的沟通与异同。  相似文献   

10.
百病生于气,久病入络,气病和络病理论揭示了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机制,“气络辨证”是中医慢性疾病分期诊疗的重要理论方法。糖尿病的发病和进展包括脾瘅期、消渴期、消渴络病期3个主要阶段,不同患病阶段气病类型各有不同,脾瘅期以气郁、气盛为主,消渴期以气耗为主,由于气耗络损,最终进展到消渴络病期。临床实践中以气络辨证指导的糖尿病分期治疗,始终把握“调气泄浊通络”基本治则,在消渴络病期还需结合微观辨证权衡使用“通荣并调”之法。基于气络辨证对糖尿病病机演变的认识,奠定了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早期逆转、进展期截断和变证预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糖尿病的分期治疗提供了新的病证结合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对《素问·痹论》关于营卫之气与痹病关系的论述中“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的解释,后世注家存在着诸多分歧,主要观点有二:其一认为,营卫之气均不会令人痹,“其气”乃统指营卫二气,“病”是指痹以外的病;其二认为,痹病与营气相关而与卫气无关,“其气”专指卫气言,“病”亦指痹以外的其他疾病。本文认为,营卫之气均与痹病相关,“其气”乃指营卫之气,“病”则包括痹病在内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肝为语”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其所论“五气所病”是:“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相似文献   

13.
旋复代赭汤治疗奔豚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复代赭汤治疗奔豚气病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30031)钱天雷关键词旋复代赭汤,奔豚气奔豚一名首见于《内经》,至汉代《金匮要略》把奔豚气病列专篇。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所载49个病证七未见奔豚气病列入,但笔者临诊30余年屡见不鲜,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4.
气的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古籍有关气的理论之论述,范围极为广泛。本讲只围绕气病的调治和用药规律谈谈气的理论在治疗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讲人体内的气,不包括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体发病的关系。人体内在的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使气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就会发生各种病变。气的有关理论,阐明了气病的发生发展并贯穿到气病调治、用药两个环节中去。因此,讲气病的调治和用药规律之前,探讨一下气病在治疗实践中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原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土家医认为人活的就是一口气,这口气就是生命之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失去了这口气生命就会终止。土家医将气的产生归属于上中下三元,但主要是上元。上元包括心、肺、脑,人体气血由此而生。上元统摄气血、神志,为三元之首;中元肚、肠、肝为气血不断地补充营养,使气得以旺盛。下元为腰子、精胖、尿胖、养儿肠等,为气血之根。气的作用主要是三元相互协调,融合贯通,以维持人体脏器、四肢、十窍、肌肉筋骨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人体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气的作用。1气病的病因病机气病主要是人体的三元之气、筋脉之气与天地之…  相似文献   

16.
《素问·宣明五气》所论“五气所病”阐明了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特点,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本文针对各家看法展开讨论与总结,并结合临床经验,旨在阐明“五气为病” 理论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刺临床强调得气与调气,《灵枢》中即有"气至""得气"等术语,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出现了"气至病所""靶向针灸"等各种说法。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关于针刺"气至"的文献,认为"气至"包含"得气"及"气调"两层含义,"得气"是针刺入腧穴后的经气感应,"气调"则是经过治疗后达到的目的和结果。而与"气至病所"相比,则"靶向针灸"在临床更实际,应用更广泛,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223例IgA肾病气阴两虚证患者证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试验数据的挖掘,探讨k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证候特点。方法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1)IgA肾病气阴两虚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腰膝酸痛、身倦乏力、咽干咽痛、手足心热、易感冒、畏寒、目干涩、头晕目眩、自汗、纳差、大便干结、盗汗。舌象以舌质红或偏红或边尖红最多,说明内热较多见;舌质淡红其次,说明气虚阴虚并重的患者亦不少见。(2)因子分析研究得出3个共因子,其中F1所包括的症状与气阴两虚偏阴虚证相似,病位偏于肝、脾、肾,且F1的特征根值最高,说明气阴两虚偏阴虚证的比率最大;F2所包括的症状与气阴两虚并重证相似,病位多在脾、肾;F3所包括的症状与气阴两虚偏气虚证相似,病位多在肺、脾。结论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证候特征以气阴两虚偏阴虚证和气阴两虚并重证常见。  相似文献   

19.
病气论     
章琪 《光明中医》2003,18(1):6-8
病气论论述了疾病产生的本质原因乃病气所致。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以药物之气祛除病气或培补正气 ,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杨兆钢教授运用芒针治疗多种疑难杂病有着独特疗效,其特点概括为“疏弹趋动,技巧术行”。本文主要从定向深透,气至病所;通经调气,深刺单穴;妙刺调神,重在手法;一针多透,穴少而精进行论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