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人住我院心内科的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n-30例)及对照组(CO)组(n=10例),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血清OPG、hs—CRP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ACS组患者血清OPG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CO组,SA组血清OPG及hs—CRP水平高于CO组(P〈n01或P〈O.05)。血清OPG、hs—CRP含量均随冠脉病变数目的增加而增高,且血清OPG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OPG、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提示OPG系统可能通过干预血管炎症反应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0例治疗前的hs—CRP水平。对于血清中hs—CRP增高者,随机对其分成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血清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的血清hs—CRP增高(均〉3.0mg/L)的阳性率分别为75.6%和5.0%。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脉内不稳定病变与血清hs—CRP水平有一定相关,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病变的治疗,并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章祎  王湛  蔡梦娇 《广东医学》2016,(13):1989-199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CHD)、高血压疾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60例冠心病患者( CHD组)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其肘静脉血4 mL,静置离心后测量其Hcy和hs-CRP水平。结果 CHD组中的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的Hcy、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支病变组的hs-CR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组中的1级组、2级组、3级组和CHD组的Hcy、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高血压组中的2级组和3级组的Hcy、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和hs-CRP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及CHD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曾燕波  郑海斌 《浙江医学》2010,32(1):52-53,56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L-18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f冠心病组)及20例体检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血清中hs—CRP(以免疫荧光法测定)及IL-18(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的含量,并作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hs—CRP及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冠心病组中心肌梗死患者hs—CRP及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P〈O.01)。但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问hs—CRP及IL-18含量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患者hs—CRP与IL-18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02,P〈0.05),而对照组hs—CRP与IL-18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hs—CRP及IL-18在冠心病患者中呈现高表达,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hs—CRP及IL-18对于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8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选取12例已排除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血清测定hs—CRP、MMP-9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与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可能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董立 《中外医疗》2009,28(25):10-10
目的探讨hs—CRP和IL-18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冠心病病人测定其血清中hs—CRP和IL-18浓度,并与2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冠心病组hs—CRP和IL-18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病人血清hs—CRP与IL-18水平具有正相关性(r=0.285,P〈0.05)。结论hs-CRP和IL-18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沈明勇 《当代医学》2013,(30):65-65
目的探讨高敏G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关系,为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另随机选取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冠心病患者及健康者的h9-CB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与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hs—CRP可作为冠心病危险分级及不良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清hs-CRP、CTnI、TCH/HDL—C比值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探讨hs—CRP、CTnI、TCH/HDL—C联合检测在冠心病(CH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CHD患者122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0例,非趼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12例,卵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38例。以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CTnI,酶法测定血清TCH、IDL—C。比较三者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的关系。结果血清hs-CRP、CTnI、TCH/HDL—C水平与冠心病临床类型有关,冠状动脉病变越重,血清hs—CRP、CTnI、TCH/HDLC水平越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比较hs—CRP、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心脏终点事件分析中,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发生死亡和心脏事件的患者血清hsCRP、CTnI水平显著升高,与无事件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hs—CRP、CTnI、TCH/HDL—C与冠心病临床类型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有助于CHD危险程度的临床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3例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2,MMP-9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另选稳定型心绞痛组(sA)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作为对照。结果:ACS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高于SA组(P〈0.05)及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组患者血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MMP-2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AMI组患者血清hs—CRP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MMP-2,MMP-9在ACS中的高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其水平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联合检测血清MMP-2,MMP-9与hs—CRP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陈瑞锋 《中外医疗》2014,33(4):185-185,18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患者为A组,同期进行检查的70例健康人员作为B组,检测两组人员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冠心病疾病的发生与血管内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能够有效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并能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b—ox—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79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3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b—ox—LDL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Ab—ox—LDL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Ab—ox—LDL和hs—CRP在对照组无相关性(r=0.302,P〉0.05),在冠心病组呈高度正相关(r=0.706,P〈0.01);在冠心病组,Ab—ox—LDL与Gensini积分呈低度相关(r=0.36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呈正相关。结论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不仅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且可以评价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二者在冠状动脉硬化进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将69名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纽、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3组,另选取2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纽,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OX—LDL及血清hs—CRP。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OX—LDL及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P〈0.01);血浆OX—LDL和血清hs—CRP在对照组无相关性(r=0.084,P〉0.05),在冠心病组呈高度正相关(r=0.801.P〈0、01);在冠心病组,血浆ox—LDL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r=-0.05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OX—LDL及血清hs—CRP水平与ACS呈正相关。结论血浆OX—LDL及血清hs—CRP水平不仅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且在评估ACS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b—ox—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将105名患者分为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b—ox—LDL和hs—CRP浓度。结果 冠心病各组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Ab—ox—LDL和hs—CRP在对照组呈低度正相关,在冠心病组呈高度正相关;在冠心病组,Ab—ox—LDL与Gensini积分呈低度相关。结论 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评价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二者在冠状动脉硬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组,100例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9例,并选取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 Hcy、hs-CRP 水平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清 Hcy、hs-CRP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 组与 UAP 组的血清 Hcy、hs-CRP 水平明显低于 AMI 组,SAP 组血清 Hcy、hs-CRP 水平检测明显低于 UAP 组,且 SAP 组与 UAP 组患者的血清 Hcy、hs-CRP 水平呈正相关,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 Hcy、hs-CRP 水平检测对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的预测与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肌钙蛋白I(cTnI)、脑钠尿肽(BNP)及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5例及45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1)AMI组与UAP组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AMI组高于UAP组,SAP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S组hs—CRP和cTnI的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3)经过6个月的随访,发现有18例患者发生MACE,MACE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与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放免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97例(CHD组)和CAG结果正常者40例(对照组)的血清CRP和血浆ET-1水平,并分析hs—CRP与ET-1间的关系。结果CHD组的血清hs—CRP及ET-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14.212,7.474)。血清hs—CRP和血浆ET-1水平在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依次增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CHD患者的血清hs—CRP与血浆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γ=0.718,P〈0.01)。结论炎症与内皮功能紊乱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共同促进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我们将心血管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对比,进一步实验证明hs—CRP的临床表达特性。方法研究组1:疑似心血管病变者共68例,均进行冠脉造影术以确诊;研究组2:同一时期入院并被确诊为心肌梗死患者共21例;对照组:经体检确认为健康者共70例。对三组人员均抽取静脉血液,并分析血清hs—CRP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健康人员中,18~29岁与30~39岁两个年龄段的血清hs—CRP浓度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具有显著差异(P〉O.05),而从30岁往上的三组年龄段健康人比较,其血清hs—CRP浓度显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健康者、冠脉造影阴性患者、阳性患者和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呈现明显的逐级递增。结论血清hs—CRP对于心血管病变的评价具有较显著的效果,对于健康人的心血管病隐患以及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可能性具有预测和及时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hs-CR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protein ,hs CR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稳定情况的相关性 ,探讨hs CRP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 5 7例患者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SAP) 2 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31例 ,对冠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定量评定冠脉血管病变狭窄严重程度 ,以冠脉造影正常者 (19例 )为对照组 ,分析血清hs 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稳定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冠脉病变支数与血清hs CRP水平均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379,P =0 .0 1;r =0 .2 94 ,P <0 .0 5 )。冠心病临床分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hs CRP水平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多支病变与单支病变及对照组血清hs CRP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清hs 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支数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有助于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书建  徐君华 《右江医学》2004,32(5):408-409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 (hs 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 84例患者 ,按疾病类型分组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组 3 2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40例 ,急性心肌梗死组 12例 ,正常对照组 5 0例。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hs CRP浓度。结果 hs CRP水平在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稳定性心绞痛组hs 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hs CRP水平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 (P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s CRP水平升高 ,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 ;冠心病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有关 ;hs CRP水平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 BNP )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3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5例),稳定型心绞痛(40例)3组;根据冠状造影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组(58例),双支组(49例)与多支组(25例),同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6例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之间的血浆BNP及hs-CRP水平变化。结果:AMI组患者BNP 与hs-CRP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UAP及SAP组( P<0.05);UAP组患者BNP与hs-CRP水平较SAP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升高( P<0.05);SAP组患者与对照组BNP 与hs-CRP 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支组、双支组与多支组患者制剂BNP 水平及hs-CRP 水平差异显著( P<0.05)。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积分与血浆BNP(r=0.543,P=0.004)及hs-CPR均呈正相关(r=0.358,P=0.003)。结论:血浆BNP与hs-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差异显著,其浓度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均能独立作为预测斑块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的重要标记物,两者联合检测对于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