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逐瘀通脉胶囊佐治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中的内皮素-1(ET-1)、血栓素B_2(TXB_2)、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 H型高血压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逐瘀通脉组,每组48例。逐瘀通脉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逐瘀通脉胶囊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1、TXB_2、vWF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血浆ET-1、TXB_2、vW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1、TXB_2、vWF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逐瘀通脉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能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factor,vWF)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H型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的状态。【方法】将70例H型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两组,中度升高组34例,男18例,女16例;轻度升高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再选取20例单纯高血压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8例,其中男9例,女11例作为正常对照。采取所有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ET-1、vWF分子标志物水平。【结果】(1)H型高血压组血浆ET-1、vWF水平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并高于正常组(P〈0.05);(2)同型半胱氨酸中度升高组血浆ET-1、vWF均高于轻度升高组(P〈0.05)。【结论】(1)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ET-1、vWF水平明显增高,表明存在血管内皮损伤;(2)H型高血压组随着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血浆ET-1、vWF水平增高,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管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房颤患者血浆vWF,TAT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患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7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血浆vWF,TAT浓度,并与25例窦性心律比较,结果:(1)房颤组血浆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房颤组血浆TA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房颤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并激活凝血系统,房颤患处于血栓前状态,检测房颤患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可成为评估房颤患栓塞危险性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血栓前状态(PTS)与中医证型血瘀,痰瘀互结关系。将100例高血压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患者按血瘀、痰证标准分组,以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选择检测PTS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系统AT-Ⅲ(AT-Ⅲ)、血浆蛋白C(P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等,并分析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PTS与血瘀,痰瘀证及血瘀积分关系。结果显示痰瘀组较血瘀组颈动脉IMT、TC、LDL-C、ApoB、GMP-140、vWF、PC、PT、TT均有明显增加或延长。说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PTS中医证型痰瘀互结证是血瘀证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6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均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患者,在基础降压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10mg和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用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监测全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更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有显著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2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病史、检查分为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组(61例)和单纯高血压组(62例),测定空腹血糖、尿酸、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组血尿酸、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加(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也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加重了高血压和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伤,促进了血栓的形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高血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潘耀新  蒙兰青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537-537,540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82例偏头痛患者和158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患者血浆D-D、vWF∶Ag、GMP-140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治疗偏头痛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可能会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8例)和单纯高血压组(34例),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HD11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作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IMT为(1.12&#177;0.33)mm,单纯高血压组颈动脉IMT为(0.96&#177;0.25)mm,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有助于提示冠心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高血压病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160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抗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血脂康,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口服。治疗前1d及治疗12周后进行血脂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比两组的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增生和内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12周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增高;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薄、管腔内径明显增大,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高血脂的高血压病患者,给予血脂康治疗,可明显降低血脂,有效防止或延缓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0.
梁晓 《广西医学》2013,(6):717-71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隐性心肌缺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组70例,单纯高血压组50例,健康对照组40例。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踏车运动试验判断有无心肌缺血,比较各组心肌缺血发生率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肌缺血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心肌缺血发生率为78.6%,单纯高血压组为42.0%,对照组为12.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伴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6±0.15)mm,单纯冠心病组为(0.71±0.12)mm,对照组为(0.66±0.15)mm,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可能与患者心肌缺血有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分析14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105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高血压各级患者颈动脉IMT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加,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结论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NF—a、IL-6与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1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166例、女52例,平均年龄(78.45±3.14)岁,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mickness,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用硬化斑块指数(plaqueindex,PI)进行分级,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中TNF-a、IL-6的浓度。结果随着高血压级别升高,IMT越厚,TNF-a、IL-6浓度越高,不同级别间IMT、TNF-a、IL-6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TNF-a、IL-6的含量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TNF-a、IL-6的含量明显高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内中膜正常患者(P〈0.05和P〈0.01);随着颈动脉PI级别增加,TNF-a、IL-6的浓度逐渐增高,颈动脉PI各级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TNF-a、IL-6参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降低TNF—a、IL-6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可能阻止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血栓前状态(PTS)的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调查24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体质类型,检查高血压PTS分子标志物,应用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高血压PTS的体质常见体质为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2)性别和年龄与高血压PTS的体质构成比无差异.3)高血压PTS主要的中医体质与PTS标志物有一定的相关性:虚质、气虚质、痰湿质体质与PTS分子标志物水平vWF、11-DH-TXB2、GMP-140、Fib之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与AT呈负相关;PTS标志物vWF、11-DH-TXB2、GMP-140、Fib水平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AT则相反.4)除湿热质外,体质组的PTS分子标准物水平要比正常组高.结论:高血压PTS主要的中医体质与PTS标志物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扫描,检测患者hs-CRP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s-CRP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硬化组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hs-CR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增加,hs-CRP浓度也逐渐上升。结论血清hs-CRP可间接反映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10例年龄在40~75岁的被观察者进行颅外段颈动脉检测,其中高血压组210例,健康对照组200例.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内中膜(IMT)较对照组颈动脉IMT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做为观察高血压患者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对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的肺癌患者90例(肺癌组),健康志愿者9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P-选择素和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采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全套指标,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rr)、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采用底物发光法。结果肺癌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Ⅲ、AFF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而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TA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胛及APTr均较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且Ⅳ期肺癌患者的AT-Ⅲ活性也较Ⅲ期及I+Ⅱ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且AT—Ⅲ、vWF、D-二聚体、FIB、TAT、P-选择素以及APTT是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标志物,其中以vWF、TAT、P-选择素以及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nCPAP治疗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ET-1、TM、vWF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前后的血浆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M、vWF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并经nCPAP持续治疗1周,检测治疗前后三者的血浆水平。结果30例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其血浆ET-1、TM及vWF水平治疗1周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ET-1、TM及vWF水平治疗后下降,提示内皮功能损伤参与了OSAHS合并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导致OSAHS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孙金凤 《中原医刊》2011,(22):105-10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查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40例无高血脂、高血糖的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并记录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斑块有无及性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IMT增厚、各型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降糖药物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及内皮功能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62例经彩超诊断为颈动脉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格列汀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西格列汀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对照组维持常规降糖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内皮素-1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丙二醛、SOD、内皮素-1含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西格列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丙二醛、内皮素-1明显降低,SOD 明显升高(P 均<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丙二醛、SOD 及内皮素-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西格列汀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和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0.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