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4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 42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与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在诊治中的特殊性。CT扫描能明确诊断大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MRI检查对容易误诊的等密度双侧硬膜下血肿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双侧粘孔引流是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文报告9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资料.结果 9例18个血肿,伴灰白质界面内移9例,侧脑室变窄9例,中线结构偏移4例.结论 CT平扫间接征象及增强检查为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罗家滨 《当代医学》2008,14(24):83-83
目的 本文报告9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资料.结果 9例18个血肿,伴灰白质界面内移9例,侧脑室变窄9例,中线结构偏移4例.结论 CT平扫间接征象及增强检查为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对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6例各期硬膜下血肿的螺旋CT表现。结果31例发生于单侧,25例发生于双侧,血肿呈新月形、双凸透镜形、线条状等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3d内)呈高密度,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d~3周内)呈混杂(低、等、高)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3周后)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检查各期硬膜下血肿均有明显的表现。螺旋CT对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林卓茂 《海南医学》2007,18(4):133-134
目的 报告56例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重点分析其CT平扫的征象,以提高CT检查对本病诊断水平(特别是CT平扫的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有完整资料的56例CT表现为等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CT检查资料.结果 共70个血肿(其中14例双侧发病),部位以额、颞、顶部为主,密度均为等密度,均有不同程度脑沟变浅、消失,脑回聚拢内移和灰白质界面内移;一侧侧脑室变形变窄22例,双侧侧脑室变形变窄4例,中线结构向健侧偏移10例.结论 CT检查是本病可靠的检查方法,平扫可诊断本病,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6.
王寅生 《当代医学》2011,17(1):65-66
目的探讨老年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对1999~2008年收治的13例老年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诊断、手术治疗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和/或MRI检查。所有患者皆行双侧钻孔引流术。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CT和MRI检查是老年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诊断手段,尤以MRI检查为最佳。手术治疗老年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苏义堂  郑世军 《中外医疗》2009,28(2):156-156
目的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方法对临床确诊病进行CT资料回顾分析。结果1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者,分布在额顶部者最多,有7个,额顶部者2个,额部顶部各1个,大多呈新月形,CT值约40HU。结论CT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方便、快捷、准确、是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可及时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 CT诊断。方法 :对 2 3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 CT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CT特征 :双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 ,双侧额颞顶脑沟消失 ,侧裂池变窄、内移 ,双侧侧脑室变窄 ,额角变小甚至消失 ,脑中线轻度偏移或居中 ,脑灰质与髓质界内移。一侧颞顶者 :除有以上特征外 ,还有脑中线移位 ,一侧侧脑室变窄或消失 ,对侧侧脑室轻度扩大。一侧枕顶者 :除有颞顶部表现外 ,还有侧脑室枕角变小甚至消失。结论 :头颅 CT对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 对临床确诊病例进行CT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1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者,分布在额顶部者最多,共有7个,其中,额顶部者2个,额颞部、颞部各一个,大多呈新月形,CT值约40HU.结论 CT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方便、快捷,准确、是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可及时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0.
韩忠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3):733-734
目的认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能力。方法对14例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经CT检查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手术治疗、MRI检查和随访均得到证实。结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后,通过认真分析CT表现,结合窗口技术,能够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和临床(附3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任国 《海南医学》2006,17(12):76-77
目的 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老年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并结合文献作一总结.材料和方法共收集CT诊断为老年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共43例,选取其中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3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阅片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例共44个血肿,单侧发病32例,双侧发病6例.血肿呈新月形29例,梭形3例,"3"形6例.脑白质塌陷征和灰白质界面内移42个血肿,脑沟变浅或消失44个血肿,患侧脑室受压变形、向健侧移位27例,扣带回大脑镰下疝15例.31例手术治疗,7例保守治疗.结论 老年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呈慢性过程,隐匿性起病,易发生在额颞顶半球凸面.由于血肿呈等密度,平扫很难观察血肿全貌,而间接征象对本病的定性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脑白质塌陷征和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变浅或消失更具价值.临床治疗以手术钻孔冲洗引流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特点,提高CT对本病诊断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几年来确诊的31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的CT检查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血肿发生于单侧25例,双侧6例;病灶分布部位以额颞顶部为主,为25个,其次为额颞部5个,颞顶部3个,额顶部2个,额部i个,顶部1个。结论:CT扫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检出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特点。方法  2 6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首发症状 :慢性颅高压 19例 (73% ) ,局灶性症状 16例 (62 % ) ,精神症状 11例 (4 2 % )。首诊即行颅脑CT检查为 17例 (65 % ) ,首诊记录有头部外伤史 14例 (5 4% )。 2 6例术前均诊断正确 ,但首诊误诊 11例 ,其中 8例首诊未行颅脑CT检查 ,3例首诊虽行颅脑CT检查 ,但由于阅片水平限制导致误诊 ,2 6例中有 6例术前为了明确诊断还行颅脑MRI检查。治疗方法均采取双侧钻单孔引流术。结果  2 5例术后痊愈 ,1例因术中操作不当致术后复发。结论 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体检为诊断提供线索 ,颅脑CT检查是确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 ,必要时辅以颅脑MRI检查 ;提高阅片技巧也很重要。双侧钻单孔冲洗引流术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CT检查主要异常表现:(1)紧贴颅板处等密度弧形影。(2)灰白质界面内移。(3)脑室系统变形,中线结构移位。(4)增强扫描示血肿包膜强化,可勾画出血肿轮廓。结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其中25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情况。结果:CT检查法的误诊率为24.00%(6/24),显著高于MRI的0(P〈0.05);CT检查发现,中等密度、高密度、低密度及混合密度血肿患者例数分别为:6例、4例、6例与9例,其中共有5例等密度血肿患者CT增强显示不清;MRI检查15例患者均能正确诊断。结论:按照科学精准的CT与MRI检查步骤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检查,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两者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MRI的误诊率更低,对于中等密度血肿患者,宜采用MRI检查,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依据.方法:34例病人中,29例进行了平扫,5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34例共发现35个血肿,单侧血肿33个,双侧血肿1个,血肿多位于额顶部(17例),血肿形态多为弓背形、新月形28个(80%),血肿多为等密度19个(54.3%),34例有中线结构不同程度移位者27例(79.4%),病侧脑回向内移位,脑沟消失,灰白质界面向内移位,增强CT血肿边缘呈点、条状强化,显示血肿效果满意.结论: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要着重观察脑部结构、形态、位置变化,仔细观察血肿的密度,分辨血肿与脑实质的密度差别,如果平扫不能明确诊断,可作CT增强扫描,能较清楚地显示血肿内缘的轮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方法 分析1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并与临床结合。结果 血肿位于颅内板下呈新月形或过渡形与脑组织密度相近,灰白质界面内移及脑回聚拢内移15例,单侧血肿使患侧脑室不同程度受压,中线移位,4例双侧血肿使中线结构无改变,但2例脑室受压,对称性变小。增强扫描出现血肿内缘包膜呈点状或弧线强化。结论 CT较好显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直接或间接征象,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海锋  赵守清 《吉林医学》2012,33(19):4089-4090
目的:探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特点,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5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血肿均位于幕上,额颞顶部39例,额顶部11例,额部6例,所有病例可见侧脑室不同程度变窄、移位,灰白质交界线内移,2例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作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皮质血管内移及血管膜影。结论:CT扫描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位置、大小、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odense subdural hematomas,ISDH)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其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15例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栗15例首次CT检查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手术治疗、随访及MRI均证实。结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通过认真分析,结合窗口技术,能做出正确诊断。CT对ISDH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表现和特征.方法本组33例患者,26例行CT平扫,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CT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31例,漏诊2例,CT增强扫描对诊断有较大帮助.结论 CT对较小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即血肿最大厚度《0.5cm)易漏诊,尤其是双侧小血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