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A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家荣  俞同福  李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1928-192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头颈部血管病变血管成像的阳性病例。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16s~18s,在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MPR等。结果:34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一侧椎动脉狭窄3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畸形2例,海绵窦瘘1例,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5例。血管成像对于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T扫描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106例主动脉夹层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成像(SSD)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的夹层动脉瘤破口检出率为37.7%,MIP、...  相似文献   

3.
裴响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8):928-92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获得的数据进行MPR、MIP、SSD和VR。结果MPR对于显示夹层范围、血栓与血管腔的关系、内膜瓣破口有优势;MIP图像能较好地显示血管形态、走行和管壁钙化情况以及支架治疗后的情况;SSD可显示瘤体表面形态及其与分支血管的关系以及呈螺旋状剥离的内膜片;VR提供了血管较全面的三维空间关系,立体感强。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可以直观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特征性征象,综合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方法,能够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后处理容积重建(VR)对胸主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胸主动脉瘤患者43例,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收集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多层螺旋CT平扫及VR图像,比较两种检查对胸主动脉瘤的检出率,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经整理资料发现,CT平扫对胸主动脉瘤的检出率为79.06%(34/43),VR对胸主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43/43),CT平扫对胸主动脉瘤检出率明显低于V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P0.05);43例患者中,胸主动脉瘤在CT平扫中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囊状或梭性型膨出,主动脉局部增粗或形态异常,少数患者伴有胸膜腔积液,55.81%(24/43)患者血管边缘性呈现弧形钙化,位于升主动脉者瘤体均4厘米,平均直径(4.51±0.57)cm,位于降主动脉者瘤体平均直径(3.01±0.35)cm;CT增强后图像主要表现为瘤体轻-中度强化,局部突起部分亦可见造影剂填充;VR可以直观、立体的显示主动脉弓上的局部突起,瘤体与正常主动脉区分较为明显,在MIP、MPR图像的基础上清楚显示瘤体外观形态,清晰、准确显示血管走形、主动脉整体形态。结论螺旋CT后处理容积重建能直观、立体的显示胸主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形态,检出率高,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高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成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77例可疑冠心病及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评价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病变的检出率,总结影响成像的各种因素。结果: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各分支显示效果良好,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成像质量。结论: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病人的心理因素、基础心率及心率的波动、呼吸运动、扫描参数的设定及重建时相的正确选取、管壁严重钙化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髂动脉分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使得破口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18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动脉瘤10例;Ⅱ型夹层动脉瘤2例;Ⅲ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时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成像+窗口技术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术前进行全胃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分别运用标准窗及窄窗+调高窗位进行观察诊断、比较.结果:早期胃癌的特征性CT表现为胃壁局灶性增厚且明显增强或仅明显增强而无胃壁增厚.窄窗+调高窗位能明显显示阳性病灶的对比强化、形态特征,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T分期准确率.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成像+窗口技术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T分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初诊被误诊或漏诊,最后经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确诊。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成像(SSD)、曲面重建(CPR)。结果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破口部位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 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80例外伤骨折及可疑骨折患者行计算机X线成像(CR)及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多种图像后处理,观察不同重建方法 对骨折的显示效果. 结果 80例中总肋骨骨折数为376根,CR显示骨折327根,检出率87%.多层螺旋CT多种图像后处理中,表面遮盖法(SSD)发现骨折363根,检出率96.5%.容积再现法(VR)显示369根,检出率98.1%.曲面重建(CPR)和多平面重建(MPR)显示全部骨折376根,检出率100%.并将CR、SSD、VR、MPR、CPR进行配对做x2检验,显示SSD、VR、MPR、CPR准确率显著高于CR,SSD、VR与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SD与VR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多种重建方式对肋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各种重建方法 中以曲面重建(CPR)和多平面重建(MPR)对骨折显示最佳,将轴位与各种重建方法 相结合,可更准确发现骨折,是常规肋骨平片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黄慧玲  潘爱珍 《海南医学》2005,16(9):5-6,5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6例疑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将数据送工作站作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仿真内窥镜重建(VE)。结果 76例中正常者6例,单纯主动脉钙化3例,单纯主动脉附壁血栓8例,主动脉附壁血栓合并主动脉瘤25例,丰动脉央层16例,丰动脉术后15例,主动脉破裂渗漏3例。结论 1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刘诊断主动脉病变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可作为诊断主动脉病变的苗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层厚1.2mm×16,床速27.5mm/圈,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mm,重建间隔1.25mm。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至足趾,增强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8~42s,静脉期为120~150s。图像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33例下肢血管在VR及MIP成像中,正常7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胫后动静脉瘘伴多发静脉瘤1例,多发性动脉瘤例,外伤后下肢腘动脉离断1例,胫后动脉痉挛1例,下肢动脉闭塞血管再植后血栓形成1例,滑膜肉瘤术后伴股深静脉瘤栓1例,腘动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左胫前动脉脉管炎例,右股骨下段软组织内血管瘤1例(供血动脉来源于股外侧动脉),股动脉穿刺后股动脉前侧血肿机化形成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可筛选和发现病变,并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可作为临床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A)血管成像最佳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患者行薄层增强容积扫描,应用曲面重建(CPR)技术和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后处理.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DSA证实.结果: CPR可清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全程.可显示真假腔与腔内开口,并正确分型;VR可显示瘤体的大小轮廓,显示血管主干及内膜走行.结论:CPR和VR技术对胸、腹主动脉的结构及病变显示清晰,对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怀疑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 T血管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容积重组(VR),多排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重建与分析血管图像,辅助诊断是否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 本组20例均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图像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以及真腔、假腔、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等,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得到真实直观的显示.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5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成像分辨率高、诊断检出率高,通过结合三维后处理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以及破裂口的所在位置,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螺旋扫描与轴层扫描方法在腰椎间盘病变中的应用比较.方法 126例临床上有腰腿痛症状的患者行腰椎间盘螺旋CT扫描和轴层扫描,然后对螺旋扫描的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出来的图像与椎间盘轴层扫描的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图像的质量.结果 MSCT螺旋扫描后重建的轴位图像与直接轴层扫描的图像相比无明显差别,完全符合诊断质量,并可以发现一些轴层扫描的遗漏病灶.结论 利用MSCT的螺旋扫描方法及后重建技术,不仅能对椎间盘病变进行诊断,而且还能发现常规轴层椎间盘扫描所遗漏的椎体疾病,提高腰椎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应用技术及其价值.方法 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采用智能CTA扫描程序.探测主动脉层面造影剂浓度触发启动扫描.将数据导入CTA软件包进行MPK、MIP、CPR及VR血管成像重建.结果 主动脉CTA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主动脉瘤4例.双下腔静脉并盆腔动静脉瘘1例.主动脉血栓与钙化斑块6例.一侧椎动脉狭小/狭窄8例.椎动脉变异3例.脑血管畸形1例.脑血管变异2例.正常主动脉、椎动脉及脑血管属支11例.结论 16层螺旋CT的亚mm层厚,0.42秒/圈的速度、覆盖范围大的扫描.加上软件包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在血管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所获得的血管图像有替代有创性DSA的趋势.将成为血管性疾病中一种无创而且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肺部螺旋扫描结合一次屏气技术,扫描时间较常规CT大为缩短。回顾性重建可随时改变成像层厚。螺旋扫描消除了呼吸运动、心脏搏动对图像所造成的影响,它增加了对肺结节性病灶的检出率,可良好地显示气管、段支气管。造影剂用量较常规CT减少50%左右。对肺血管病变的诊断有乐观的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CT扫描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6例以突发性胸痛为主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成像(SSD)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原始横轴位图像的夹层动脉瘤破口检出率为37.7%,MIP、CPR、MPR、VR、SSD的夹层破口检出率分别为0.0%、46.2%、69.8%、65.1%、39.6%。最终97例能明确显示夹层破口,夹层破口的检出率为91.5%,9例因破口直径太小、升主动脉根部伪影或假腔完全血栓化等原因而显示欠佳。MPR、CPR、VR对夹层破口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SSD与MIP(P<0.01)。MPR、VR对Ⅰ型、Ⅱ型的检出准确率相对较优,而CPR、MPR对Ⅲ型的检出准确率也呈现出相对更佳的综合特点。结论 CT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对优势,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各有优缺点,其中MPR操作简单、对夹层破口的显示能力强及准确分型,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PAVM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增强后分两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7-9s和21-23s。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血管重建,重建方法包括MPR、VR、MIP。结果全部病例均清楚的显示了瘤体形态、大小、走向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能够对肺动静脉畸形做出明确诊断。结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管成为PAVMs的基本构筑。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是诊断PAVMs理想和无创伤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对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股动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薄层VR重组,使得破口以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26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其中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20例(Ⅲa型7例,Ⅲb型1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结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并对DSA支架植入术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主动脉夹层病例的CT横轴位及后处理图像表现,后处理技术包括MPR、MIP、CPR、VR、CTVE等。结果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上,以轴位增强图像最重要,是所有后处理的基础图像,显示的图像信息最可靠,MPR、MIP、VR、CTVE为主要后处理成像方法 ,在原始轴位增强图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重建方法可以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类型、病变范围、真假腔、破口、内膜片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较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