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栓形成,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能够防止或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于2003~2004年2月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52)及对照组(n=41),两组均常规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连续3个月。评定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降低(χ2=10.650,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降脂,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患,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汀20mg每晚顿服治疗,疗程30d。观察和分析治疗前后患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平板运动试验变化,并与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仅行常规治疗患作对比。结果 阿托伐他汀在控制心绞痛有效率和缺血性ST-T改变的恢复率方面,均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也较常规治疗组显降低。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1例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和观察组每天分别加用2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记录每天心绞痛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于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缺血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LD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40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缓解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10mg/d)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12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脂、C反应蛋白能得到有效控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该药的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分析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商丘市交通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脂必妥片,观察组则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在再入院治疗、再发心绞痛、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病死率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丽红 《医学综述》2012,(20):3518-35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冀中能源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每晚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C变化以及治疗心绞痛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4%,治疗组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徐传山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0):151-151,2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和运动耐量的变化。方法观察组36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一次,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4周,观察血脂和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TC、TG、LDL—C血浆浓度明显降低,运动耐量较对照组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提高运动耐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万立  陶敏 《吉林医学》2010,(24):4027-402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均用药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d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B组较A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方法:60例UAP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胸彩色多普勒冠状血流显像技术检测CFR,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及CFR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用降纤酶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均明显降低(P〈0.01),CFR由治疗前1.92±0.41升至2.97±0.62(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降纤酶可以改善UAP患者的冠脉微循环,提高CFR。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方法:60例UAP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胸彩色多普勒冠状血流显像技术检测CFR,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及CFR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用降纤酶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均明显降低(P<0.01),CFR由治疗前1.92±0.41升至2.97±0.62(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降纤酶可以改善UAP患者的冠脉微循环,提高CFR。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5例)与常规对照组(35例)。采用超声多普勒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对两组分别进行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硝酸甘油的反应(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UAP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肠溶阿司匹林、依那普利、倍他乐克、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予阿托伐他汀片20mg口服,每晚1次,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5.0%。对照组40例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疗效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前心绞痛的发作频率达(16.3±1.2)次,周,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1±2.4)min,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降低为(3.4±0.5)次/周,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3.0±0.2)min。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以明显缩短发病时间及减少发作频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46-4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疗程4周。比较两组疗效及血脂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23±1.12)mmol/L、TG为(1.61±0.55)mmol/L、LDL-C为(2.79±0.41)mmol/L、HDL-C为(1.28±0.37)mmol/L,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进行观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每天3次,持续4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为(2.3±0.6)mg/L,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水平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2±0.97)mmol/L、TG为(1.58±0.49)mmol/L、LDL-C为(2.82±0.53)mmol/L、HDL-C为(1.53±0.53)mmol/L,对照组患者的TC为(4.89±1.28)mmol/L、TG为(1.66±0.42)mmol/L、LDL-C为(3.07±0.64)mmol/L、HDL-C为(1.31±0.42)mmol/L,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改善血脂各项指标,从而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短期内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影响。方法:选择68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口服。4周后比较两组同型半胱氨酸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每晚40mg阿托伐他汀能在4周内较明显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他汀类药物能在短期内降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 q12h皮下注射,连用7d,合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睡前服用,连用14d.观察心脏事件发生以及服药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无一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未发现严重出血现象及其它副作用,总有效率92.8%;对照组3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总有效率70.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可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复发性缺血事件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集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患者70例,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对照组患者70例,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66/7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71%(53/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过程中运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持续发作时间,降低发作次数,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