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引起梅尼埃病发作的病因可能是多种多样(免疫的,代谢的,感染的,外伤的或对内耳的其他损害),但其病理改变是一样的,即在内淋巴囊、血管纹、螺旋器内以及内耳其他免疫应答靶器官内的免疫介导应答引起内淋巴积水。如果海尼埃病是由对内耳的免疫应答所引起,那么用消炎的皮质类固醇治疗梅尼埃病应该是有价值的。鉴于以前用链霉素通过圆窗灌注内耳治疗梅尼埃病及类固醇给药对梅尼埃病和自身免疫感音神经性聋治疗有价值,该作者用地塞米松经圆窗灌注内耳加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在2年内治疗13o例梅尼埃病患者,大多为I、I、皿期。梅尼埃病1…  相似文献   

2.
将药液直接传递至内耳的传递系统 ,称为微型纱条装置 ( Micro Wick TM)即用细小的纱条经鼓膜孔管( vent tube)插入圆窗凹 ,然后病员可在耳道内自行滴药 ,经纱条吸收传递至圆窗膜而到达内耳液。其优点 1医生直接治疗耳疾 ,不影响休息 ;2避免了药物的自身性副作用 ;3能有较高浓度的药液传递到位。适应症有药物不能控制的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及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现在已有三条途径可直接注射药液至内耳 ,即经鼓膜进入中耳 ( Youssef等 ,1998) ;经鼓膜造口术将明胶海绵置于圆窗凹 ( Silverstein,1997) ;经微导管插入圆窗凹 ( De Cicco等 ,199…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内耳迷路深埋于颞骨坚硬组织中、体积微小,结构精细,比邻复杂,使得发生于内耳听觉与平衡感受器的某些疾病(如突发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梅尼埃病等)的临床干预十分困难,效果也不甚满意。因此,如何对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一直是耳科学临床研究的热点。对内耳病治疗而言,传统全身给药模式(口服、静脉)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血-迷路屏障的存在使得药物很难在内耳达到治疗浓度,其次是全身副作用明显。圆窗膜(round window membrane,RWM)是位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耳自身免疫性病理因素在迟发性膜迷路积水(DE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6例(同侧性19例,对侧性7例)DEH患者行临床观察、听觉功能测试、免疫学试验;并施以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经迷路-耳蜗神经切断术及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再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特异性抗体阳性:同侧性4例,对侧性l例;对侧性l例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阳性;同侧性l例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ll例药物治疗可控制眩晕发作,8例经行前庭神经切断术后眩晕消失,1例行对侧原发性聋耳鼓室成形术后眩晕消失,4例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1例自然缓解,1例经药物、免疫治疗及内淋巴囊引流术后无效。结论:导致先期耳聋的常见病因有突发性聋、脑膜炎、麻疹、乳突手术等;DEH与原发性聋的间隔期为1~34年。DEH症状较典型梅尼埃病更难控制。内耳自身免疫性病理因素在本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最早由Schuknecht 1956年介绍的氨基糖苷类药物灌注中耳治疗梅尼埃病的方法已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已知药物进入内耳的主要途径是圆窗膜。灌注整  相似文献   

6.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已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突发性聋、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的治疗。在细胞水平GC与其受体结合,激活的受体转移至细胞核内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在靶器官发挥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表现为急性耳蜗性聋的一组原因不明的症状,一般在48h内达到耳聋最高峰。突聋发病原因不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内耳血流障碍、圆窗膜破裂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是以反复发作的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典型特征的突发性内耳疾病,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的病理基础。膜迷路积水考虑与耳蜗微循环障碍、内淋巴液生成及吸收平衡失调等有关。虽然目前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经鼓室局部给药,使药物通过圆窗膜选择性的通透作用进入内耳,优于口服或其他胃肠外给药的效果,用药量较少,能在内耳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可避免全身用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梅尼埃病(MD)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大约5%~10%药物治疗无效的致残性MD需施行手术治疗。内淋巴囊手术短期效果70%~80%,前庭神经切除术效果肯定,但有一定的难度和并发症,且可波及听力。氨基忒类抗生素(AmAn)选择性前庭迷路切除已成为治疗MD的重要方法之一。圆窗透明质酸一链霉素(HA-SM)迷路灌注术是利用HA易穿透国商膜,具有高粘性、渗透性和吸湿性的特点“‘,圆窗灌注后HA可促使SM进入内耳,选择性破坏大部分前庭感受器,减轻内淋巴积水,而耳蜗不受损或少受损害“’。术后易于代偿,优于人mAn直接迷…  相似文献   

10.
鼓室局部给药后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鼓室局部给药已经成为治疗多种内耳疾病的新方法之一,该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药物与圆窗膜接触后,可不经过血-迷路屏障,直接经圆窗膜渗透进入内耳,并获得较全身用药更高的内耳药物浓度和持续时间[1~5],且可直接作用于患耳,避免全身用药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离体圆窗膜对地塞米松不同制剂的通透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制备离体圆窗膜试验模型,分析海藻酸钠(alginate sodium,ALG)、羧甲基甲壳胺(carboxymethyled chitosan,CHI)2种缓释剂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透膜释放的效力。方法 模拟中耳及外淋巴腔环境,设计圆窗膜离体试验模型;制备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甲壳胺的地塞米松磷酸钠组。利用圆窗膜离体试验模型,于9h内的不同时间点采样,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浓度,计算地塞米松对圆窗膜的累积通透量并进行方程模拟。结果 对照组在给药后3h内迅速通透圆窗膜,3h后接近平衡;25g/L海藻酸钠分别与4g/L或6g/L羧甲基甲壳胺的配方缓释作用最强(P〈0.01);单独应用25g/L海藻酸钠的缓释作用次之;单独应用4g/L羧甲基甲壳胺仅具有微小促渗作用。结论 离体圆窗膜通透模型允许地塞米松分子自由通透;添加合适剂量的缓释材料——海藻酸钠与羧甲基甲壳胺的地塞米松磷酸钠制剂具有明显缓释作用,有可能成为未来用于内耳局部给药缓释材料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2.
外淋巴疾是中耳和外淋巴间隙之间的一种非正常交通。应用高效液体色谱法可检测外淋巴疾发生后内耳液体的生化改变及实验性外淋巴疾时外淋巴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将35只豚鼠麻醉后做为外淋巴疾的模型,左耳刺破圆窗膜,右耳做为对照。刺破圆窗膜后立即从鼓阶抽2微升液体做为测定游离氨基酸(FAA)的标本,并在圆窗膜破裂后2周及4周再次抽液并观察圆窗膜裂口情况。2周组有17只动物,4周组有18只动物,用1、2、4和skHZ的短纯音诱发复合动作电位(CAP)在外淋巴疾形成之前从左耳圆窗电极测定,外淋巴疾形成后从双耳圆窗电极测定。结果发现外…  相似文献   

13.
激素作为突发性聋、梅尼埃病、自身免疫性耳聋等听觉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目前认为,激素是治疗突聋等听力损失疾病最主要的药物。激素对内耳的作用机制、功效作用虽有多年的研究,但临床上的系统认识尚缺乏。本文重点介绍了激素的基本知识、治疗听力损失的机制、临床应用研究状况及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4.
该为献综述,参考献共57篇,全身使用类固醇药物广泛应用于卤咽喉科,从药作用上分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炎证反应和对损伤的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在类固醇制剂选择、用药方法、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列举出类因醇治疗8种卤咽喉科疾病--鼻窦鼻病、Bell麻痹、突发性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呼吸道粘膜水肿、扁桃体切除术、腐蚀性异物食管烧伤和细菌怀脑膜炎。  相似文献   

15.
鼓室给药是一种常见的耳科局部给药方式,指通过将药物递送入中耳,经圆窗膜或卵圆窗扩散分布到内耳从而达到治疗或诊断效果。近年来,鼓室给药技术在耳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分泌性中耳炎和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疾病的诊治。目前,国内外对鼓室给药的操作规范、适应证,尤其是给药时机及治疗方案尚未有统一标准。为了促进鼓室给药技术规范化,我们特组织了国内在鼓室给药领域经验丰富,有卓越建树中青年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鼓室给药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从鼓室给药操作规范出发,系统总结了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庆大霉素鼓室给药、鼓室内注射造影剂膜迷路MRI成像及其他药物鼓室给药四个方面,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鼓室给药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鼓室局部给药治疗内耳疾病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956年,Schuknecht[1]第一次描述鼓室灌注链霉素治疗梅尼埃病,他通过放置在鼓环上的塑料管将链霉素导入中耳,经圆窗膜渗透进入内耳,使眩晕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同时也导致了显著的听力下降。上世纪70年代后期,Lange[2]和Beck等[3]选用庆大霉素,进行鼓室局部灌注,控制梅尼埃病的眩晕症状,同时听力得到了较好的保护。90年代起,经鼓室灌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和突发性聋逐渐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并收到较好的疗效。本文从GC的作用机制,经鼓室给药后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鼓室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方法和策略,结合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耳蜗循环障碍与梅尼埃病和突发性耳聋等各种内耳疾患的发生有关。对这些内耳疾患,通常采用改善耳蜗血流(C。BF)药物进行治疗。为观察不同剂量的盐酸匕7xy予)(Biphemelan)、麦角澳烟脂、吐嘴胺对C。BF、脑血流(CBF)、血压(BP)、标准耳蜗血流量(用药前CoBF与BP均值,nCoBF)及其无呼吸负荷的影11@,取体重200~58Og正常土拨鼠例只,分5组实验。于腹腔麻醉下,行气管切开,插入气管套管,连接人工呼吸器。注射肌松弛剂后,手术暴露耳蜗、颅骨额叶,固定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探针;另外右颈总动脉插入导管,连接血压测定仪器。…  相似文献   

18.
近来耳科学的文献中,渗透泵已被应用来研究某些内耳药物的药理学效能,但多数是通过形态学或耳蜗功能来研究。本文是通过单侧迷路切除后观察动物的行为学来研究渗透泵的作用。该作者将16只白豚鼠分为三组:在戊巴比妥麻醉下作耳后切口,在手术显微镜下打开耳泡观察圆窗,其中4只切除镫骨,然后用手术钻和抽吸法切除迷路(手术组);有6只(硫酸链霉素组),用穿孔钻临近圆窗钻一小孔,用导管连接渗透泵,该泵充以30%硫酸链霉素(SM)生理盐水(0.3g/ml),插入这个小孔后用纤维蛋白胶封闭之;另 6只(对照组)与硫酸链霉…  相似文献   

19.
内耳病变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继发于几种内耳疾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病情况,进一步了解BPPV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53例前庭神经炎、90例突发性聋(包括伴眩晕的突发性聋)、381例梅尼埃病BPPV等的发病情况,并与同期183例原发性BPPV比较。结果4种内耳疾病后可以出现BPPV,分别是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和Bell麻痹。前庭神经炎后出现BPPV为9.4%(5/53);突发性聋后出现BPPV为38.9%(35/90);梅尼埃病后出现BPPV为0.3%(1/381);1例Bell麻痹后出现BPPV。其中外半规管BPPV5例;后半规管37例,其中1例后半规管BPPV在复位过程中出现同侧前半规管BPPV。管结石症39例,外半规管嵴顶结石症3例。内耳病变后出现BPPV在发病后半年内出现者占75.0%(27/36)。继发性BPPV的手法复位效果与原发性BPPV相似,大多都可1、2次就诊后治愈。结论内耳病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和梅尼埃病后可以出现BPPV。这种类型的BPPV主要表现为后半规管管结石,偶见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原发性BPPV与内耳病变后出现的BPPV手法复位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20.
圆窗的血流     
根据Axelsson的研究,鼓阶的回流静脉于耳蜗基底转末端注入圆窗静脉,圆窗膜的血供也为圆窗静脉的分支所引流(1968)。内耳除圆窗膜外都为骨质所包裹,也就是只有通过圆窗膜才能在不必去除耳蜗骨质的条件下观察内耳的血流情况。这就存在着通过对圆窗血流的观察而可以为临床提供有关内耳血流情况的可能性。作者们以18只豚鼠进行此项研究。动物用氨脲腹膜腔内注射麻醉。外侧进路切开右侧耳泡,去除鼓膜。圆窗以超高压水银灯的适当滤光束照明,使用显微镜进行圆窗血流的观察,并以每秒12~30张的速度拍摄其动态照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