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恶变潜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直肠癌(eolorectal cancer,CRC)是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起源一般认为有两种:多数为腺瘤癌变,即所谓的“腺瘤-癌变”过程,少部分为原位癌“de—nove癌”即肿瘤不经腺瘤增生而直接发展为癌。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相似文献   

2.
 锯齿状腺瘤( serratedadenoma,SA ) 是1990 年新命名[1] 的一种独立的上皮性肿瘤。它不仅可发生癌变,且组织学发生、形态结构、分子遗传学改变等均与传统腺瘤不同。由于其兼具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 ) 的结构特点及腺瘤的细胞学特征,过去常误诊为增生性息肉或一般腺瘤;又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一直难被病理学家真正认识。本文结合文献资料作一综述,旨在加强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绝大多数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提高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对结直肠癌有着重要的预防价值。然而肠镜对结直肠腺瘤的总漏诊率达22%。随着近年来电子染色内镜的普及,主要包括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Olympus,NBI ),智能光学染色技术(I -scan,Pentax),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ujinon intelligent color enhancement,Fujinon,FICE)等,更多研究探讨了这些新技术对结直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本文就电子染色内镜在结直肠腺瘤检出率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为严重。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切除术后状态)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近几年来,大量研究认为胆囊疾病与CRC及结直肠腺瘤(CRA)有关,但也存在争议。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与结直肠肿瘤之间的关系可能与它们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例如肥胖、脂代谢异常、高龄等,有学者提出胆囊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胆汁酸代谢、微生物菌群改变及炎症反应等促进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胆囊疾病与CRA和CRC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可能存在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王伟强  鹿志军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1):1090-1094
  目的  比较不同地域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检出率及高危因素。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肠镜检查者中的研究对象为地域A组(n=2 182);选取解放军281医院接受肠镜检查中的研究对象为地域B组(n=1 866)。CRA高危因素包括:①大便潜血阳性;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病史;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④本人有癌症史;⑤有大便习惯的改变;⑥符合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任意2项者。符合上述任一一项者即为CRA高危人群。对比分析2组CRA及其高危人群检出率、各高危因素分布情况以及各高危因素下CRA的检出率。  结果  地域A组CRA检出率(15.6%)及高危人群检出率(25.8%)与地域B组(15.2%,25.4%)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高危因素分布由高到低均依次为高危因素⑤、⑥、①、③、②、④。2组相比,地域A组高危因素⑤所占比例(36.4%)显著高于地域B组(30.6%)(χ2=3.900,P=0.048)。地域A组高危因素⑤CRA检出率(57.6%)显著高于地域B组(44.1%)(χ2=6.131,P=0.013)。  结论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与解放军281医院2个不同地区CRA及其高危人群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各危险因素的分布不同,不同地域应根据危险因素的不同进行针对性CRA的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人体组成对结直肠腺瘤发病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检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人体组成,分析结直肠腺瘤的人体组成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1-2015-06 01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无症状行结肠镜筛查的患者292例,依据肠镜检查及息肉病理结果分为结直肠腺瘤组158例和正常对照组134例.记录吸烟、饮酒和药物服用史等,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臀围;应用BIA检测研究对象身体组成,比较结直肠腺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在人体组成的差别,分析人体组成对结直肠腺瘤发病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腺瘤组腰围平均为(83.3±10.4) cm,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9.2±14.1) cm,P=0.015.在人体组成上,结直肠腺瘤组体脂率平均为(28.3±6.97)%,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6.2±6.41)%,P=0.034.结直肠腺瘤组腰臀脂肪比平均为0.91±0.065,正常对照组平均为0.88±0.059,P=0.024.结直肠腺瘤组患者体脂率超标的比例为75.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9.7%,P=0.003.结直肠腺瘤组腰臀脂肪比超标的比例为68.8%,正常对照组为56.7%,P=0.041.结论 结直肠腺瘤患者腰围增加,人体组成以体脂率和腰臀脂肪比升高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几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持着上升趋势,居高不下。而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其发病机制对于结直肠癌早期诊疗至关重要。结直肠腺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一般涉及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和信号通路。且钙剂与结直肠腺瘤的关联研究在近年来也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钙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和结直肠腺瘤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综述,为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腰围(WC)、腰臀比(WHR)与结直肠腺瘤、腺癌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结直肠腺瘤、腺癌的患者均查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对照为与病例相同医院的同期就诊,结肠镜结果正常健康人群。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0例,1∶1匹配。同时对腰围和臀围进行测量。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患者腰围、腰臀比与结直肠腺瘤、腺癌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进行估计。结果:腹型肥胖者(腰围>85 cm)与正常腰围者(腰围≤85 cm )相比,发生结直肠腺瘤、腺癌的 OR =0.98,95%CI:0.91~1.33;与正常体型者(腰臀比<0.9)相比较,向心性肥胖者(腰臀比≥0.9)与发生结直肠腺瘤、腺癌的危险性增加有关(OR =1.16,95%CI:1.02~1.87,P <0.05)。结论:向心性肥胖为结直肠腺瘤、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上绝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被诊断为腺癌,由腺瘤发展而来,其诊断主要依赖结肠镜,但因其存在侵入性、费用问题等局限性难以广泛开展。因此寻找识别腺瘤-癌序列演变危险程度的无创生物标志物,筛查无症状可疑患者,对结直肠癌预防具有重要价值。MiRNAs是具有高度保守序列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分子,由于其结构短,易于降解,在改善不同类型肿瘤的管理和早期检测方面显示出巨大前景[1],其中miR-21是潜在癌基因,与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广基锯齿状腺瘤(SSA)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Ki67、p53、癌胚抗原(CEA)、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角蛋白7(CK7)的免疫组化表达.方法 收集结直肠SSA11例,增生性息肉(HP)51例,混合性HP/SSA 1例,总结其隐窝结构、细胞特点以及与其他锯齿状病变的鉴别诊断要点.对SSA、混合性HP/SSA和HP进行Ki67、p53、CEA、CDX2、CK7的免疫组化染色,并以25例绒毛管状腺瘤(VTA)和管状腺瘤(TA)作为对照.结果 SSA的组织学特点主要为隐窝结构异常,锯齿状腺体扩张,基底部膨大,呈倒T或L型,并与黏膜肌相邻.隐窝中上部细胞可有一定非典型性,出现椭圆型核及核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53的阳性表达率在HP(11.8%)、SSA(20.0%)、VTA(41.2%)和TA(75.0%)中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96,P=0.000).CDX2和CK7在HP和SSA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0例SSA中,Ki67阳性指数为26%~50%者5例,阳性指数>50%者3例;阳性部位位于隐窝基底+侧面6例.Ki67在SSA中的表达与HP、VTA和T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阳性数量χ2=34.601,P=0.000;阳性部位χ2=63.077,P=0.000).结论 SSA的形态学主要表现为隐窝结构和细胞的变化,隐窝结构改变较细胞学改变更为重要;Ki67和p53在SSA中的表达特点有助于与其他锯齿状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是近年逐渐被认识的一种独特的大肠肿瘤,2000年WHO已正式将其作为单独的疾病类型列入结直肠肿瘤中。该肿瘤发病率较低,近年文献报道在0.6%~1.3%,其生物学特性与传统腺瘤不同,如等位基因18q失衡(allelic imbalance of 18q)很常见,而等位基因5q失衡及K-ras突变却很少见。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对降低结直肠腺瘤在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将104例符合入组标准、已经在内镜下行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切除的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每日口服100mg阿司匹林(共52例),对照组每日口服维生素C(共52例),两组均进行连续2年的药物治疗。首要研究终点为术后2年内结直肠腺瘤的复发率,次要研究目标为分析复发的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评估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7%(4/52) vs.23.1%(12/52),χ2=4.727,P=0.030]。多因素Logistic 模型分析显示不使用阿司匹林(95% CI:1.072~1.647,P=0.009)、吸烟(95% CI:1.242~1.618,P<0.001)以及高度不典型增生(95% CI:1.113~1.514,P=0.001)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高危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相似的不良反应(9.6% vs 11.5%,P=0.750)。两组患者在复发结直肠腺瘤的数目、大小和病理学指标方面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能够降低结直肠腺瘤2年复发率,并且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14.
唐慧  郭强  朱军  张超  李丽  严新民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10):1197-1200
0引言细胞周期紊乱是肿瘤最主要的发生机制[1].叉头框M1 (Forkhead box M1,FOXMl)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的细微变化都能导致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因此其表达水平的精确调控对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2].正常情况下,FOXM1在所有的增殖细胞中均有表达,而在终末期细胞中不表达,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3]且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异常高表达见于肝内胆管细胞癌[4]、胰腺癌[5]、乳腺癌[6]、非小细胞肺癌[7]和基底细胞癌[8].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我院近5年来手术治疗的18例直肠腺瘤。经肛门手术8例;经腹直肠部分切除术8例;对2例位于肛缘上7cm的经肛门手术后复发性腺瘤分别采用经直肠前和经直肠后入路的局部切除术。全组随访16例,平均2.3(1—4年)年无复发。强调了纤维结肠镜活检及全面了解结肠情况的重要性。认为应严格把握经肛门手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密切相关,其发病率随着肥胖和MS发病率的增加而增加,被认为是MS的肝脏表现。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NAFLD与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其中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等因素有关。本文就NAFLD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及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陈坤,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人口与健康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师协会社区医师分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技部、卫生部以及重大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各级各类荣誉奖励数十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主编专著教材8部,参编教材著作10余部;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70篇。  相似文献   

18.
潘辉  黄颖烽 《中国肿瘤》2018,27(8):578-583
摘 要:在我国,结直肠癌是第3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于癌症死因的第5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上升。筛查可以发现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通过早期手术切除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筛查的依从性较低。本文就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晓光  王贵齐 《中国肿瘤》2005,14(12):802-805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存无症状人群中开展结直肠癌的筛查能够发现早期结直肠癌和一些癌前病变,积极治疗和干预后能够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直肠癌常用的筛查手段包括大便潜血试验、乙状结肠镜检查、全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检查等.最近又出现了仿真结肠镜和粪便DNA检测等新的筛查方法,该文对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和生促红素人肝细胞蛋白(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ma cell line B2,EphB2)在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8年5月10例正常结直肠肠黏膜、21例增生性息肉、22例锯齿状腺瘤、55例腺瘤性息肉(18例管状腺瘤、16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1例绒毛状腺瘤)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和EphB2蛋白的表达量,同时观察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增生性息肉中BRAF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腺瘤性息肉的阳性细胞多表达位于隐窝上部区域,而锯齿状腺瘤阳性细胞多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BRAF蛋白表达量相近[(0.129±0.030)vs(0.130±0.026),P>0.05],但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29±0.030)vs(0.102±0.014),P<0.01];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之间BRAF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9±0.030)vs(0.116±0.019),(0.119±0.037),(0.122±0.008),P>0.05]。增生性息肉中EphB2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细胞膜上,腺瘤性息肉EphB2蛋白阳性细胞位于隐窝上部,而锯齿状腺瘤EphB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EphB2蛋白表达量相近[(0.138±0.024)vs(0.139±0.025),P>0.05],而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38±0.024)vs(0.169±0.018),P<0.01];锯齿状腺瘤与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间EphB2蛋白表达量无区别[(0.138±0.024)vs(0.143±0.027),(0.139±0.028),(0.133±0.021),P>0.05]。结论:BRAF和EphB2蛋白在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中隐窝部分区域表达,而在锯齿状腺瘤中隐窝全层表达,提示锯齿状腺瘤是一类独立的不同于腺瘤性息肉的结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