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VC)辅助微创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焦煤中央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严重PDR 9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行单纯23G PPV治疗, 观察组在23G PPV术前3 d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术后随访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视力、眼压、黄斑区中央区视网膜厚度(CMT)、N1波潜伏期波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胎盘生长因子(PIGF)水平, 并对手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例数、术中行电凝止血例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激光点数、硅油填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摘除晶状体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BVCA、CMT、N1波潜伏期波幅、VEGF以及PIGF等均较对照组更低(t=9.30、2.72、5.62、2.35、3.68, P<0.001、0.008、<0.001、0.021、<0.001), 两组术后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是最常见的眼内淋巴瘤, 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一种亚型, 临床表现类似葡萄膜炎, 是一种罕见的预后不良的眼内恶性肿瘤。细胞病理学检查是确诊PVRL的金标准, 此外针对肿瘤细胞的克隆性检测及细胞因子等辅助检查目前已得到应用, 近几年一些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和检测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应结合PVRL的临床表现、细胞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优化患者的诊断方案。本文就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腺瘤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3年1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且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手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RPE腺瘤15例(15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眼部超声影像图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检查的肿瘤内血流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 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45.7±10.2)岁, 范围25~58岁。出现最多的症状是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11例), 其他包括眼前黑影或遮挡感(3例)和无症状(1例);1例患者存在既往眼部外伤史, 其余患者均没有明确眼部外伤史。RPE腺瘤生长部位分散。超声检查示肿瘤最大基底径(8.07±2.75)mm, 高度(4.02±1.81)mm;形态多为陡峭隆起的圆顶形(6例), 边缘不光滑, 内部呈中或低回声, 其中2例肿瘤内部可见挖空征;无脉络膜凹陷;可继发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混浊;CDFI检查示肿瘤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论 RPE腺瘤的超声影像特征是多为陡峭隆起的圆顶形态、边缘不光滑、无脉络膜凹陷, 可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 41岁。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伴夜盲9年, 右眼加重2个月到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手动/10 cm, 左眼视力20/100。双眼视盘颜色淡, 动脉变细, 眼底可见斑片状大小不等的颗粒样色素病灶。眼底自身荧光检查, 双眼视网膜周边部散在弱自身荧光(图1A, 1B);眼电图检查, 右眼、左眼Arden比分别为1.1、1.0。视野检查, 双眼周边视野大片缺损。B型超声检查, 双眼玻璃体可见囊肿存在(图1C, 1D)。立体照相检查, 右眼玻璃体囊肿约0.5个视盘直径(DD)大小(891 μm×439 μm), 呈漂浮、半透明状、类球形;左眼玻璃体囊肿约1.5 DD大小(1 662 μm×994 μm), 呈漂浮、灰白色、类球形(图1E, 1F)。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OCT血管成像检查, 可见左眼黄斑囊样水肿, 玻璃体囊肿呈类圆形, 清晰显示出玻璃体囊肿内部反射与玻璃体后皮质和视网膜之间的关系(图1G~1I)。临床诊断:(1)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2)双眼玻璃体囊肿;(3)左眼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包括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内界膜, 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外基质, 它们之间形成类似基膜复合体的结构。儿童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与成人有显著不同, 主要表现在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异常紧密、基底部后缘紧邻锯齿缘、内界膜菲薄等。随着年龄增长, 玻璃体基底部向后移位, 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减弱, 视网膜内界膜增厚、弹性下降, 并出现玻璃体后脱离等改变。深刻认识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真正理解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肥厚型色素上皮病变、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局灶性脉络膜凹陷、视盘旁肥厚型脉络膜综合征及周边部渗出性出血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伴脉络膜厚度增加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异常, 但不同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各不相同。随着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对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认识仍将不断深入。本文对目前已知的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就病理生理学特点、多模式影像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所致玻璃体积血早期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PDR所致玻璃体积血73例(7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玻璃体积血时间分为三组:A组, 病程<1个月, 28眼;B组, 病程为1~3个月, 26眼;C组, 病程>3个月, 24眼。所有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前3~7 d行玻璃内抗VEGF药物注射, 术后随访12个月, 观察手术耗时及术后视力。结果 A组手术耗时(46.00±8.09)min, B组耗时(62.20±7.91)min, C组耗时(87.78±9.84)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027, P<0.001)。术后3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F=10.183, P<0.001)。A组与B、C两组之间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B组与C组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 PDR所致玻璃体积血早期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FEVR患者42例84只眼以及家系中一级亲属68名纳入研究。患者来自42个无血缘关系家庭。患者中, 男性31例, 女性11例;首诊年龄(16.6±33.7)个月。外院转诊21例, 均为眼底筛查发现病变;首诊本院21例。早产儿、足月儿分别为4、38例。有FEVR阳性家族史2例。均为FEVR分期1~5期。年龄<5岁者, 全身麻醉后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5岁者, 行常规FFA检查。来自28个家系的一级亲属68名均行常规眼底检查及FFA检查。行基因检测26个家系, 其中先证者26例, 一级亲属57名。对已知参与FEVR的基因共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Wnt受体卷曲蛋白4(FZD4)、Norrie病(NDP)、四旋蛋白12(TSPAN12)、连环蛋白β1(CTNNB1)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FEVR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结果 42...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55岁。因糖尿病行常规眼底筛查, 就诊于山西省运城同德医院眼科。眼部检查:左眼视力为1.0, 前节未见异常;采用裂隙灯检查法行前置镜检查, 玻璃体腔内下方可见1个圆球形游离透明囊样肿物(精粹图片1中A)。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玻璃体腔内下方可见1个直径约为6个视盘直径的圆形游离透明囊样肿物, 囊壁光滑, 囊腔中可见散在黄色点状沉着物及色素沉着;囊样肿物随眼球转动在玻璃体中飘动, 眼球转动停止时回到原位(精粹图片1中B)。B超检查:在玻璃体腔内下方可见1个圆形囊样游离强回声。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玻璃体腔内下方可见向上弧形条带状高反射信号(囊样肿物前壁)。临床诊断:左眼玻璃体囊样肿物。  相似文献   

10.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眼外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等的并发症, 也是造成RRD复位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异常增生、迁移和上皮间充质化在PVR相关的视网膜前增生膜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雷帕霉素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特异性抑制剂, 选择性地结合细胞蛋白FKBP-12, 和FKBP-雷帕霉素相关蛋白(FRAP)的FKBP12-雷帕霉素结构域(FRB)直接结合变构从而抑制mTOR活性。雷帕霉素具有多种衍生物和类似物, 通过对mTOR信号转导途径的抑制发挥抑制细胞增生和调节细胞周期等作用, 在PVR中对RPE细胞异常增生、迁移和上皮间充质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PVR中胶质细胞的修复、炎症细胞的抑制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近年来, 雷帕霉素在多种眼病中的临床试验不断开展, 对其在眼部给药方式的探索和用药安全性方面的证据逐渐全面。本文就雷帕霉素对PVR中RPE细胞及其他细胞的保护作用、用药安全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高度近视(HM)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光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显示了HM患眼的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VRIA), 其中较为常见的表现类型主要是玻璃体后脱离和血管旁异常。在HM患眼中, 玻璃体后脱离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且发生年龄相对更早。血管旁异常主要包括血管旁微皱褶、血管旁囊肿、血管旁板层裂孔和血管旁视网膜劈裂, 前两者为早期病变, 后两者为晚期病变。VRIA与HM眼底并发症密切相关, 如近视性黄斑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VRIA可能发展为近视性黄斑视网膜劈裂, 进而形成全层黄斑裂孔, 甚至导致视网膜脱离。因此, HM患眼VRIA的检查和判断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临床眼底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经玻璃体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睫状体平坦部行23G/25G+玻璃体切除术的PDR 171例(171只眼)。其中男性78例, 女性93例;年龄(56.04±11.13)岁。对比分析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术后随访3~4个月。结果 171只眼中, 发生脉络膜脱离者11只眼(6.43%), 发生时间为手术后1 d。发生与未发生脉络膜脱离者两组手术过程中巩膜伤口缝合与否(χ2=4.21,P=0.040)、手术后1 d眼压(t=7.05, P<0.001)和不同填充物所占比例(χ2=5.16,P=0.0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41, P=0.524)、年龄(t=1.59, P=0.113)、糖尿病病程(t=1.16, P=0.248)、血清白蛋白ALB(t=1.598, P=0.110)、糖化血红蛋白HbA1c(t=1.12, P=0.263)、PDR分期(χ2=0.49,P=0.114)、术前眼压(t=0.92, P=0.358)、晶状体状态(χ2=0.03, P=0.873)、术前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周边渗出性出血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EHCR)的临床特点及多模态影像学特征, 及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12例(12只眼)PEHCR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及眼底照相、眼部B超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等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术式、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等。结果 12例患者中, 男性7例, 女性5例;年龄(58.0±8.8)岁;均为单眼发病, 累及右眼6例, 左眼6例。所有患者均以玻璃体积血就诊, 其中9例伴眼内占位性病变。B超测量合并眼内占位病变患者眼内肿物的最大基底直径为(8.3±1.6)mm, 隆起高度为(3.5±1.2)mm;A超显示为中高回波或中低回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未见特征性表现, 主要为遮蔽荧光。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 术中显示眼内占位病变为出血、渗出性肿物。2例患者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 3例患者术中行眼内容物填充术(1例气体填充、2例硅油填充), 3例患者术后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与环境光污染现象的日趋严重, 视网膜光辐照引起的损伤及其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致病作用逐渐被关注。光-视网膜组织反应类型以光热反应及光化学反应为主, 其中可见光产生的光化学反应与视网膜疾病关系密切。光辐照参数包括光辐照波长、辐照能量及辐照时间等, 不同参数下光辐照对视网膜细胞的作用还可能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较多视网膜光辐照细胞实验模型建立以研究光辐照, 尤其是蓝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感受器细胞及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光辐照会导致视网膜各细胞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及线粒体损伤激活自噬调控细胞凋亡。炎性小体激活及外泌体也参与调控光辐照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也有研究探讨不同波长光源对细胞的潜在治疗作用。本文从光-视网膜组织反应类型、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光辐照参数, 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辐照模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光辐照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光辐照模型等方面就视网膜光辐照的实验模型, 探讨不同模型间细胞及光辐照参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动物研究结果显示, 对比度和离焦等视觉信号可能同时影响眼部屈光发展, 因此这些视觉信号的整合可反映整体屈光发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从长波和中波视锥细胞感光色素视蛋白突变与家族性高度近视眼的关联, 适度户外照明水平下形觉剥夺导致的轴性远视变化, 到基于减少视网膜对比度信号设计的眼镜片的有效性, 以及目前所有基于光学离焦信号的治疗方法, 均与视网膜对比度信号改变相关。本文汇总最新研究进展, 讨论通过调整视网膜对比度信号对近视进行光学干预的可能机制、方法和效果, 提出轻度减少视网膜对比度信号可减缓儿童近视发展的理论依据, 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细胞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与PVR形成密切相关。HGF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作用于RPE和神经胶质细胞,导致RPE活化和胶质细胞迁移;通过活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促使神经胶质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DGF-AA通过与含有口亚基PDGFR作用促进PVR形成,但表达PDGFβ受体的细胞不能诱导PVR发生。肌样成纤维细胞聚集是PVR中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因素,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依赖于TGF-β2RⅡ及TGF-β1在增生膜中的表达。IL-6是PVR形成的危险因素,是视网膜脱离术后PVR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TNF-α可与RPE表面TNF受体作用并通过MAPK通路诱导RPE细胞高表达α1与α5型整合素,进而促进RPE在PDGF介导下的细胞转移。MCP-1可能在PVR早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由多类细胞组成, 每类细胞都有着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即使是同类细胞, 也会因遗传异质性导致细胞功能出现差异。以往传统的研究手段无法分辨这些差异, 有些细胞由于缺乏特异性分子标记或数量稀缺也难以定义, 阻碍了人们对这些细胞的认识及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获得单个细胞转录组表达谱、识别细胞间异质性、鉴别细胞亚类及稀有细胞群, 揭示每个细胞的转录组表达谱特征和功能差异, 剖析细胞的起源、功能及变异特征。可获得与疾病相关的特征性细胞亚类及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 加深我们对疾病起因、发展的理解, 也为临床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玻璃体积血(VH)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再积血(PV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5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首次行PPV治疗的RVO继发VH患者195例19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102例102只眼, 女性93例93只眼;年龄(62.93±9.78)岁。根据PPV后是否发生PVH, 将患者分为PVH组、无PVH组, 分别为17(8.72%, 17/195)、178(91.28%, 178/195)例。PVH发生时间为PPV后(140.33±130.85)d。所有患眼均由同一名医生行23G或25G PPV, 手术中根据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 选择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以及手术完毕是否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或曲安奈德治疗。手术后随访时间(9.45±6.68)个月。分析影响PVH发生的基线、眼部、手术因素。基线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等;眼部因素包括RVO类型、晶状体状态、VH病程、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等;手术因素包括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是否剥除内界膜、玻璃体腔填充物...  相似文献   

19.
羟氯喹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但长期服用羟氯喹会导致严重的视网膜病变, 其致病机理复杂, 临床表现多样, 主要表现为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 以及不可逆的视力丧失。若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出现病变之前识别出损伤, 则可保留患者中心视力, 因此, 早期发现对于减缓疾病进展和减少视力损失尤为重要。目前, 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治疗指南的发布为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熟练掌握羟氯喹治疗最新指南能更好指导临床医生做好疾病的筛查和管理, 向患者建议风险、安全剂量和适当的筛查程序, 加强对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预防, 将有助于挽救更多患者的视力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