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0~2002年,我们对16例患者实施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我国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长期静脉输液的老年病人和经常反复输液的中老年病人人数不断攀升,传统的向心方向即顺向静脉穿刺法已不能满足临床上静脉输液的需求,应运而生的逆向静脉穿刺法不仅取得成功,并且在临床上得以广泛运用。我科开展逆向静脉穿刺法已有6年多时间,其优缺点总结如下。1优点1.1穿刺范围广。逆向静脉穿刺多选择在手背远心端下1/2或1/3顺向静脉穿刺点下方的血管处,体形较瘦病人的胸或腹部血管及头皮血管也可以进行逆向穿刺。也就是顺向静脉穿刺不易进行穿刺操作,不易固定的细小…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静脉穿刺与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与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不同特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将228例病人按穿刺部位分为A组(锁骨下静脉穿刺110例)和B组(股静脉穿刺118例),观察不同组间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采取的预防措施.结果两组间穿刺成功率接近,A组成功107例,B组成功112例,股静脉穿刺组并发症略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损伤小且病人耐受性强.结论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均可用于危重病人的救治.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常用的给药方法,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途径之一。临床常用的输液部位依次为: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和中心静脉(经外周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为使静脉输液更安全、有效,使治疗及抢救药物稳、准、快、好的输注到患者体内,为病人选择最佳输液部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例1 患者男性,36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半年,加重10d”入院。入院时体检: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反流征(+)。两肺呼吸音粗,两侧中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相似文献   

6.
7.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经常遇到老年患者由于长期患病 ,反复多次住院 ,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老年病人血管弹性差 ,皮下脂肪少 ,血管脆性及通透性都增加 ,穿刺难度大。多次的静脉治疗 ,导致血管闭塞 ,加上病人活动多 ,易造成穿刺部位肿胀 ,每天需重复穿刺多次 ,病人痛苦 ,易产生不满情绪 ,并且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本人从 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对 6 5例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病人进行了股静脉置管术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选择 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住院患者 6 5例 ,男 4 3例 ,女 12例 ,年…  相似文献   

8.
危重心肾综合征( SCRS)患者均呈现重度心力衰竭和肾衰竭,临床上常出现少尿、无尿、高度浮肿、端坐呼吸、心律失常或电解质紊乱,常规的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物往往难以奏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危重心肾综合征临床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1],我们对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 CVVHDF)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27例SCRS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病人取去枕平卧位,穿刺点为锁骨中点下缘下方1cm处,方向指向胸锁乳突头肌与锁骨形成的夹角平分线上,穿刺针刺入约3~4cm后回抽见血,导入导丝、最后导入导管。结果共行60例次,57例次成功,3例次失败,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易于掌握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下肢静脉造影对老年人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造影对老年人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老年人下肢静脉疾病的特点。方法对36例疑有下肢静脉疾病、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常规或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根据造影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6例老年病例共55侧肢体下肢静脉造影均获成功,其中54侧为阳性。根据X线表现分类:静脉阻塞性病变30侧(54.5%),静脉逆流性病变23侧(41.8%),静脉瘤样病变1侧(1.8%)。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形成后再通为主要表现。结论下肢静脉造影对老年人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及分类具有重要价值。本组病例中老年人下肢静脉疾病以下肢静脉阻塞性疾病居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治疗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的疗效。方法:32例HR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采用CVVH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接收一般内科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肾功能、电解质、平均动脉压的改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生存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V-VH是治疗肝硬化并发HR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临床上广泛用于需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营养(PN)、使用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家庭病床、早产儿、中心静脉压测量等患者。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性血管瘤是一组组织学上完全由静脉组成的血管畸形。临床上较少发现,但在尸检中却较常见;通常无症状,有症状者以癫痫、头痛为主;常位于额叶和小脑;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典型表现为静脉期“水母头”征;治疗以保守为主。本文综述了该病的历史、病因、病理、流行病学、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又具有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短期静脉营养方法。方法将120例需要静脉营养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留置针四肢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病例留管时间,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管时间≥4天的病例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营养液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管时间≤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具有保留时间长,渗漏、静脉炎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短期静脉营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11例股浅静脉闭塞症患者利用自体大隐静脉作大隐静脉—胴静脉转流术并建立临时性动静脉瘘,术后辅以抗凝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结扎临时性动静脉瘘。随访10例,随访时间11—67个月,6例转流静脉通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率60%;4例闭塞,但未出现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提示原位大隐静脉—胭静脉转流术术后大隐静脉通畅率不高,但结合暂时性动静脉瘘手术,仍不失为治疗股浅静脉闭塞症的有效手术。  相似文献   

16.
张红云  崔荣昌 《山东医药》2006,46(36):78-78
2003年5月~2005年5月,我们成功对38例患者进行了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观察仪在儿科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医院儿科收治的84例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患儿应用静脉观察仪辅助穿刺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方法穿刺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穿刺输液治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每次治疗静脉穿刺成功需要的时间、穿刺次数分别为(102.1±97.4)s和(1.1±0.2)次;对照组患儿分别为(307.3±114.2)s和(2.3±0.6)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患儿家长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脉观察仪辅助进行静脉穿刺,无创、操作简单,可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有效减轻患儿痛苦,减轻护士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疾病、创伤或手术等可引起进食不足,从而影响到患者的营养状况。营养不良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影响患者的康复。多腔式中心静脉导管乃因患者需要同时做多个静脉注射区域而设计的。它适应连续或间歇性的输液或给药,可同时给予不可混合的药物、全静脉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观察肺移植围手术期体外膜肺氧合(ECMO)动脉-静脉与静脉-静脉转流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21例肺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CMO转流方式不同分为动脉-静脉转流147例(VA组)、静脉-静脉转流74例(VV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肺动脉压、心功能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立即撤除ECMO比例、ECMO转流时间以及肺部感染、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GD)、肾功能不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二次开胸止血等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VA组术前平均肺动脉压显著高于VV组(P<0.05)。两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VA组术后立即撤除ECMO比例显著高于VV组,ECMO转流时间显著低于VV组(P均<0.05)。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二次开胸止血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VA组术后PGD、肾功能不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例均显著低于VV组(P均<0.05)...  相似文献   

20.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价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治疗效果,2年来对14例ARF患者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10例(71.4%)患者恢复正常肾功能,4例死亡.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没有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CVVH是治疗重症ARF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