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鉴东  韩国新 《山东医药》2011,51(49):78-7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检测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不同水平血浆D-二聚体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随肝癌临床分期、Child-Pugh分级增加,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存在癌肿血管侵犯、腹水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结论临床分期、Child—Pugh分级、癌肿血管侵犯、腹水是导致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肝硬化及肝癌患者,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原装试剂进行D-二聚体的测定,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结果进行Child-Pugh分级,并根据肝癌的大小、分期、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及是否伴有腹水进行分组,分析D-二聚体与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C级的D-二聚体值分别为(2.218±0.54)μg/ml、(6.03±0.76)μg/ml、(10.536±0.664)μg/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肝癌的大小、分期、门静脉癌血栓有无及是否伴有腹水的D-二聚体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肝脏疾病越严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因而D-二聚体是反映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在介入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介入治疗,检测并比较其治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 74例肝动脉栓塞患者在介入治疗前、手术中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分别为(1.30±0.34)mg/L、(1.43±0.36)mg/L,而治疗后3个月复查均降为(0.63±0.17)mg/L,接近正常.结论 血浆D-二聚体含量既可随病情及手术中创伤加重而增高,也可随病人病情及肝功能的好转而降低,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含量,可判断病情的预后及发展方向,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3组,再根据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检测各组血浆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肝硬化A、B、C组的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肝硬化血栓组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5),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恶化,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sTM、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关系.方法 检测198例研究对象(新诊断的肝硬化组80例、肝硬化治疗后组68例,对照组50例)血液中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结果 与体检组和治疗后组比较,肝硬化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对照组与治疗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二聚体、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高于无腹水的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的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鄱阳湖区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西门子公司产的配套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作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 共调查964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异常率达51.98%,最高值为5 960 μg/L;单纯性晚血和非单纯性晚血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值分别为468.67±525.23和505.50±634.95,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吸虫病肝纤维程度呈弱正相关(r单纯=0.067,r非单纯=0.117,P<0.05);晚血患者的患病年数、腹水史和出血史影响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论 晚期血吸虫病可造成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单独作为判断晚血患者病情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腹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5例肝硬化患者,根据腹水的有无分为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值,同时比较腹水组腹水消退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值与腹水红细胞数的相关性。随访1年,并检测再发腹水者的血浆D-二聚体值。结果:腹水组患者D-二聚体值为(13.47±4.87)ug/ml,无腹水组为(4.81±1.01)u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腹水消退前后的D-二聚体值分剐为(13.47±4.87)ug/ml和(5.87±1.42)ug/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血浆D-二聚体值和腹水红细胞数有正相关性(R2=0.860,p=0.000)。腹水复发者血浆D-二聚体值为(20.16±2.10)ug/ml,高于未复发者的平均水平。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伴随有血浆D-二聚体值的升高,且腹水中红细胞计数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慢性血吸虫病(40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37例)、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38例)患者及健康人(47例)血浆,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ITM)检测D-二聚体含量。用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性别及血吸虫病病程、病型的相关性。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吸虫病病程呈正相关(r=0.567,P<0.05);晚血腹水型与晚血巨脾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线性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影响,病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001,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反映血吸虫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D-二聚体是纤溶过程中的一种降解产物,其异常反映了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在感染等非血栓性疾病中明显增高。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2例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A组)、64例肝硬化并单纯腹水患者(B组),以3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评分的关系。结果: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评分均相关(r=0.388,r=0.250;P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应作为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杨凌示范区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268例。根据术中有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分为栓塞组(48例)和无栓塞组(22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D-二聚体预测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效力。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有高血压病史例数、Hunt-Hess分级≥Ⅲ级例数、Fisher分级≥Ⅲ级例数、WFNS分级≥Ⅲ级例数、血红蛋白浓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脉瘤最大径、动脉瘤形态方面差异显著(均为P<0.05)。D-二聚体预测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最佳诊断界值为625.25 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血红蛋白<105.35 g/L、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D-二聚体≥625.25 g/L会增加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均为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的5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n=217)和升高组(n=283),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评价D-二聚体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VT的早期预警效能。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ALT、AST、TBil、Alb、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P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55、0.214、0.756,P值均<0.05)。共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PVT,PVT阳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PVT阴性患者[1.96(0.82~4.91)mg/L vs 0.61(0.19~1.54)mg/L,Z=-6.02,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诊断界值为0.76 mg/L,ROC曲线下面积和95%可信区间为0.758(0.719~0.796)。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指标。对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需警惕PVT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老年常见肺部疾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310例住院治疗的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肺栓塞及原发肺癌患者及转移性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性.结果 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肺栓塞及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肺栓塞、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肺栓塞、原发性肺癌及转移性肺癌均可引起凝血机制的异常,导致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在急性肺栓塞中最为明显.但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不是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特异性指标,也不是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其临床价值在于阴性排除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68例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12~24 h肌钙蛋白Ⅰ(cTnI)是否≥1.0 ng/ml而分为肌钙蛋白阳性组及肌钙蛋白阴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肌钙蛋白阳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术后即刻及术后12~24 h均高于术前(P<0.05),在各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肌钙蛋白阴性组(P<0.05).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及术后即刻血浆D-二聚体含量、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是术后cTnI升高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术后cTnI升高的最佳界值为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0.345 mg/L.结论: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是术后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0.345 mg/L者应视为术后cTnI升高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146例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合并基础疾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治疗方式、AFP水平及有无肝炎病毒感染史、肝外转移患者1、2、5年累积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元逐步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肿瘤直径、治疗方式、AFP水平和肝外转移情况的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介入治疗(RR=1.41,95%CI:1.01~1.97)和保守治疗(RR=3.32,95%CI:1.92~5.76)(均相较于手术治疗),以及伴肝外转移(RR=1.93,95%CI:1.08~3.45)为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肝外转移、非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不同Child-Pugh分级中D-二聚体及总胆汁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肝癌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组,分析各组之间D-二聚体及总胆汁酸的变化。结果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A、B、C三组呈逐渐上升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汁酸在A、B、C三组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A组及C组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总胆汁酸可反映早期肝功能损害情况,但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其数值反而下降,不能反应后期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110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晚期肺癌组,选取同期11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比较晚期肺癌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有无转移与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关系,比较血浆D-二聚体阳性及阴性患者化疗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晚期肺癌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ⅢB期患者(P0.0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期肺癌转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P0.01);血浆D-二聚体表达阳性的患者的中位PFS明显短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晚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分期、转移与否密切相关,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的患者PFS更短,故可作为晚期肺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覃浩强  杨仕良  谢俏  谢朝欢 《内科》2014,(3):255-25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行头颅GE-MRA检查的120例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狭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脑血管狭窄组)60例(又分轻、中、重度狭窄)及对照组(脑血管正常组)60例,对两组患者行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并比较分析血浆hs-CRP、D-二聚体、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史等因素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度脑血管患者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hs-CRP水平与脑血管狭窄密切相关。结论吸烟,高血压,hs-CRP升高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与脑血管狭窄高度相关。应及时干预危险因素,避免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肺癌的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肺癌的分期、体力状况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按分期、有无胸水及远处转移、卡氏及ECOG评分、死亡与否对肺癌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水平在以上不同分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FIB水平在死亡组、存活组及不同卡氏及ECOG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而在其他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均与预后相关。D-二聚体是比FIB更敏感的反映肺癌高凝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肝素的干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接受RFCA治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31例,根据手术不同路径分为经右心导管组16例,经左心导管组15例。经左心导管组术中经血管鞘注射肝素钠50 U/kg,经右心导管组未注射肝素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0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了解手术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肝素的干预作用。结果:①RFCA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②经左心导管组术中虽应用了肝素钠,但其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仍会升高。③经右心导管组手术也会引起血浆D-二聚体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经左心导管组手术术中应用肝素钠者无显著差异。④血浆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与放电时间、累计放电能量、消融温度及手术时间无相关性。结论:①RFCA术可引起机体呈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凝状态改变,有血栓形成风险。②肝素钠还不足以对RFCA术所致的血凝状态改变产生保护作用。③经右心导管行RFCA的患者也应考虑给予适当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活化药物,以减少RFCA术后潜在的血栓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