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在回顾《内经》、《难经》关于“气口独为五脏主”论述的基础上,指出:气口诊脉可测知全身气血盛衰、胃气的强弱、经脉的变动、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以及外邪入侵后,人体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变化。强调“气口诊脉”至今仍是中医诊脉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人以"胃气"为本,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胃气",究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黄帝内经》。《内经》很重视胃气,全文共出现23次,在五脏六腑之气中排第二。推究"胃气"的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脾胃功能在脉象的反映,胃中的水谷精微,胃主通降的生理特性,胃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同时对"胃气"文献进行归纳分析,阐述了"胃气"在生理、病理、治疗、预后、养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内经》脉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敏怡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31-33
通过瓣析《内经》脉的涵义,认为脉多与经脉有关,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内经》教学中理解某些内涵互有重叠的名词术语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发祥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4)
《内经》“脉”义探蕴周发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内经》,脉诊考证《内经》文简义博,同一字词在不同的经文里会有不同的含义,若理解不贴切,则影响对经文旨义认识的准确性,“脉”为《内经》中常见之字,综观其义,概约有五。1血脉它是人身五体(筋、... 相似文献
5.
王小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3)
<正> 胃气、脏气、脉气始见于《内经》,三者关系非常密切。甚或互称并提。然三者实为不同之概念,有必要讨论之。胃气,通常指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及由此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胃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新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5):31-33
探讨《伤寒论》中胃气的涵义,分析胃气和的生理状态、胃气不和的病理状态,并提出保护胃气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三部九候脉法和独脉法并详细分析二者的具体适用范围和联系;二是分析经典中脉诊医生的分类等级及详细列举上工、中工、下工三者从脉象中提取的信息维度;三是拓展脉诊研究,并且与现代微观脉诊结合,综合定位。[结果]梳理了经典中的脉诊思想;概述了脉诊水平的层次;拓展了脉诊的现代研究。[结论]在传统脉诊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别从躯体、心理、体质、个性及既往心理经历等多个维度分析患者,真正做到从“形”“神”层面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整体面貌,以期彰显脉诊在四诊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脉学爱好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内经》对脾脉的描述,艰涩难懂,古代注释也多不尽如人意。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平脾脉之"如鸡践地",乃指柔和舒缓之脉;病脾脉之"如鸡举足",则指洪脉;死脾脉之"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当指革脉,"如屋之漏"是指迟怠脉或结脉",如水之流"则指极快速脉。 相似文献
9.
《内经》对脾脉的描述,艰涩难懂,古代注释也多不尽如人意。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平脾脉之“如鸡践地”,乃指柔和舒缓之脉;病脾脉之“如鸡举足”,则指洪脉;死脾脉之“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当指革脉,“如屋之漏”是指迟怠脉或结脉,“如水之流”则指极快速脉。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167-169
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从《内经》经文出发,根据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定位、特殊脉象"平脉"与"躁脉"定义及与针刺"气至"关系等方面探讨其理论与应用,人迎寸口脉法可直接、准确地定位病变经脉,判定其阴阳盛衰并据此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饮食疗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中饮食疗法,如热饮疗法,冷饮疗法,食补疗法,食泻疗法,食忌疗法,饥饿疗法,醪酒疗法,药膳疗法进行分别论述,提示该疗法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内经》寒热治疗学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今后研究的启示。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从《内经》寒热理论的哲学基础、寒热致病的病因病机学说、寒热病证的临床特点、寒热病证的施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整理 ,并与后世医家的相关理论作比较研究。结果 《内经》寒热治疗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外感病的基础 ,后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并有所发展。结论 《内经》寒热治疗学理论构筑了中医学外感病的基本框架 ,今后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其实质和机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风的最早记载首推《内经》。中风部位在脑。中风症状,中经络者以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中脏腑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呕血,二便失禁为主症。中风病因病机为外风侵扰,饮食不节,情志失宜,心胃两虚,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成中风。中风预后,中经络者可以治疗;中脏腑能言语者可以治疗,不能言语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16.
《易传》与《内经》之"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27-28
《易传》与《内经》形成于同一历史时期而略早于《内经》,且两者皆与上古巫文化相关,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易传》与《内经》之“神”在用法及意义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皆有表示大自然运动变化复杂奥妙莫测之意,皆有表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之意。只是《内经》主要论述人的生命运动规律,所以在此二义的基础上在医学领域做了进一步推衍。 相似文献
17.
五精所并,是五脏之虚所造成,虚而郁,郁而并,证候由虚转实。脏实则其所主之志彰显,分别出现喜、悲、忧、畏、恐等情志改变。故此,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情志随五脏虚实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老年期痴呆是人类在衰老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性疾病,是一组大脑智能损害的慢性进展的衰退性疾病。老年期痴呆包括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内经》中无老年期痴呆病名,相关描述散见于"善忘""健忘""癫狂"等疾病中。现根据《内经》中相关条文论述,并结合历代中医文献以及现代研究,总结老年期痴呆病机有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五脏功能失衡。在老年期痴呆的临床治疗中,应该整体辨证,调整阴阳,气血,恢复五脏和调,才能收效。 相似文献
19.
论五行理论在《黄帝内经》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行理论是研究五行的概念内涵、特性、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及其相互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之间广泛联系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黄帝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运用了五行这一哲学概念及相关理论采阐述与人体生命相关事物或生命活动本身的奥秘、构建医学理论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全面地运用于说明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等医学问题,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