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50例体重7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2.
李静  王霞  董春晖 《山东医药》2006,46(33):80-80
肺动脉高压是影响室司隔照损手术预后和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加之婴幼儿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可能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2004年1月-2006年5月,我们对96例室司隔照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幼儿术后实施良好的呼吸道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6月~2000年2月,我院对16例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实施了带活瓣补片修补术,近期取得了满意效果。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右房/肺动脉切口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优越性及操作要点。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9年7月年合并PH的VSD患者154例,采用右心室切口行VSD修补术者42例作为对照组,经右心房或肺动脉切口行VSD修补术者112例作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术后病死率、低心排量综合征发生率、肺动脉危象发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合并PH病例经右房/肺动脉径路治疗可减少其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8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要点.方法 回顾总结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89例婴儿VSD并PH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本组患儿年龄42 d至12个月(平均7.2个月),体重3.1~9.7 kg(平均6.4 kg),其中轻度PH 28例、中度PH 42例、重度PH 19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1期矫治术.结果 全组围术期死亡1例,重要并发症6例.结论 对于反复肺炎、心衰伴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心肌保护及术后围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7.
高原地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1年 10月对 2 3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就其围术期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2 3例患者中 ,男性 8例 ,女性 15例 ,年龄 1 5~ 14岁 ,平均 9 7岁。藏族 9例 ,世居高原的汉族 14例。所有患者均经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 ,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 14例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6例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心功能Ⅰ~Ⅱ级 2 0例 ,Ⅲ级 3例。心胸比例 0 5 2~ 0 6 0。所有患者均合并程度不等的肺动脉高压 ,其中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  相似文献   

8.
1996年3月至2003年3月,我们共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PH)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18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经右胸外侧腋下小切口手术72例,胸部正中切口46例,合并心内其他畸形13例;不阻断心肌循环手术63例,阻断心肌循环手术55例;直接缝合44例,补片缝合74例。结果:手术治愈116例,1例残余分流,死亡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诊断不难,但应注意合并畸形的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但应视患者缺损大小、部位、分流情况及有无肺动脉高压而区别对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任曼曼 《山东医药》2005,45(29):F0004-F0004
1998年4月~2004年8月,我们对44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婴幼儿施行VSD修补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37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7例室间隔缺损(VSD)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37例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应用包括休息、吸氧、口服卡托普利及静滴前列腺素E1等在内的降肺动脉压综合治疗,治疗后若杂音增强,血氧饱和度(SaO2)升高,心脏彩超示左右向右分流增加,则进行手术治疗;若变化不明显,重复用药。全组病例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缺损。分别观察术前、后的SaO2,肺动脉压以及心功能,随访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死亡率。结果:术后2例死于低心排,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他病例恢复顺利。经随访1例患于术后8月死亡,其他患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血氧饱和度可作为判断是否手术的简单易行指标。  相似文献   

12.
报告5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5例均为RastelliA型,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根治手术,早期死亡1例.随访2月~4年,无晚期死亡,3例恢复良好,l例合并中~重度二尖瓣返流及中度肺动脉高压.作者主张尽早在婴儿期行根治术,术中精确修补室间隔缺损及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精确重建二尖瓣功能防止术后二尖瓣返流,加强术后肺动脉高压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外科手术治疗小婴儿期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0-2005年83例<6月龄VSD患儿,年龄12 d至6(4.3±1.2)个月,体重3~6.5(5.1±0.8)kg.膜周部VSD 74例,干下型VSD 8例,膜周部并肌部VSD1例.术前中、重度肺动脉高压69例(83.1%).所有患儿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4例,手术病死率为4.8%.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肺部感染和心律失常.结论 随着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和围术期监护处理措施的进步,在小婴儿期施行VSD的外科手术已成为安全的治疗方式.术后对肺高压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706例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1992年12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婴幼儿VSD706例,男417例,女289例,月龄0.067~36个月,平均(14.6±8.7)月。体重3~22.5kg,平均(10.8±8.3)kg,小于10kg者476例(67.4%)。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必要时应用深低温低流量及改良超滤技术。直视缝合436例,补片修补270例。干下型VSD应早期手术,防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术后应重视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监护与治疗,重视对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处理。结果术后30d内死亡18例(其中11例年龄小于6个月),死亡率2.55%,晚期死亡1例。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1.2%。结论婴幼儿VSD修补术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小于6个月龄以内的低体重婴儿手术适应症应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2例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资料。患者多伴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12±2kPa),PDA的体征及X线征象不明显,心脏B超及右心导管检查提示动脉导管也有一定困难,故术前VSD并PDA容易漏诊,PDA诊断率仅41.7%。1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一次矫正。游离动脉导管后结扎,或在中、深度低温下切开肺动脉直视闭合动脉导管。1例死于心内膜炎,11例痊愈。并对本病诊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 198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2月 7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 ,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适应症、围术期治疗。方法 :采取中低温体外循环常规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 5 4例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 16例 ;合并其它心内畸形 16例同期纠治。结果 :手术治愈 6 7例 ,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 3例 ,治愈率 95 7%。结论 :室间隔缺损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 ,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 ,加强围术期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使用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1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中,92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6例患儿,观察组患儿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较对照组患儿家属更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获得有效围手术期护理后,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患儿护理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还能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50例完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3孔”,在完全胸腔镜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5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在完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室间隔缺损的修复,手术时间3.0~5.8(3.5± 1.3)h,体外循环时间60~152(110±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5~98(55±1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0~6.5(3.0±1.6)h,监护室停留时间14~36(15.0±8.5)h,术后胸液引流量58~230(65± 19)ml,术后自行下床时间15~30(20.0±7.5)h,术后住院4~10(5.0± 1.5)d.术后1周和3个月复查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无传导阻滞出现;心脏彩超示室间隔未见残余分流,心功能正常;胸部X线片示右侧肺部、胸廓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报告我院1984年6月~1990年4月外科治疗的50例VSD合并PDA的临床经验,阐明此种合并畸形由于左向右分流量相对较大,易早期形成肺动脉高压(PH),给术前确诊造成一定困难;术中操作若不恰当,将会引起灌注肺和脑气栓等严重并发症;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了讨论,一期手术在技术上虽困难一些,但可使心血管分流一次性消除,减少了分期手术肺血管床的继续改变。所以,此种术式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20.
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8例,年龄2个月~38岁;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瓦氏窦破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等;直接分离结扎导管8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合并畸形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早期5例死亡,病死率1.9%,1例死于顽固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手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