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200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PTA)和内支架(stent)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8年中诊治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200例。介入治疗方法包括: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放置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副肝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支架放置术。结果介入治疗BCS的成功率为94.4%。术中死亡率0.5%。严重的并发症为误穿心包导致心包填塞和血管内支架脱入右心房。结论PTA和stent放置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以替代外科对BCS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方法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289例BCS患者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下腔静脉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术,经颈静脉或下腔静脉的肝静脉扩张和支架植处术,结果 按照下腔静脉造影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表现,在下腔静脉3种基本病变类型的基础上,依据肝静脉阻塞和回流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穿通术、PTA、内支架(stent)置入及溶栓术治疗节段性狭窄闭塞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24例,其中节段性狭窄14例,闭塞10例,大部分并有肝静脉不同程度阻塞,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例。应用Brockenbrough穿刺针行下腔静脉闭塞段穿通术,PTA和内支架置入;应用Rups-100开通阻塞的肝静脉。结果:24例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同时开通11支肝静脉,下腔静脉压力平均由术前的3.14kPa降至1.15kPa,肝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75kPa降至1.91kPa。平均随访13.5个月,2例发生轻度下腔静脉狭窄,但临床症状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在BCS介入治疗中,PTA应视为首选方法,但对治疗效果不好,尤其是节段性病变应置入内支架,对合并肝静脉阻塞和血栓的要做相应的介入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术后抗凝治疗是维持开通血管长期通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肝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肝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既是内外科临床治疗的“难治之症”,也是介入放射学领域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作者采用肝静脉开通术(PTA及EMS置入术等)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对10例肝静脉阻塞型BCS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作者认为:肝静脉开通术是治疗肝静脉口部狭窄或闭塞型BCS的较为合理而且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尽管它较下腔静脉开通术的难度和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引导经皮气囊导管成形术(PTA)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BCS患者9例。其中下腔静脉膜型闭塞5例,节段型闭塞2例和狭窄1例;右肝静脉闭塞1例。在CDU的引导和监视下,经右股静脉分别对上述患者静脉狭窄或闭塞段进行穿刺和气囊扩张,并根据静脉内径、血流方向及频谱形态决定扩张程度。结果CDU可清晰显示导管、导丝、穿刺针及气囊导管在血管中的位置,正确引导术者进行PTA治疗,技术成功率100%;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是判断PTA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结论CDU是一种引导PTA治疗BCS的安全、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合并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根据合并肝静脉阻塞Bukk-Chiari综合征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研究该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本组4例,临床主要症状为腹胀,肝肿大,胸腹壁静脉曲张,2例继发门脉高压。诊断经彩超、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确诊。应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R肝穿装置行肝静脉 开通术及PTA。结果:4例肝通术及PTA均获成功,3例为右肝静脉,1例为左肝静脉。肝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6  相似文献   

7.
肝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既是内外科临床治疗的“难治之症”,也是介入放射学领域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作者采用肝静脉开通术(PTA及EMS置入术等)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对10例肝静脉阻塞型BCS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作者认为:肝静脉开通术是治疗肝静脉口部狭窄或闭塞型BCS的较为合理而且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尽管它较下腔静脉开通术的难度和风险更大些,但临床效果显著持久,因而,应将其作为此类BCS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不适于此项治疗者,即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则可将TIPSS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合并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研究该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本组4例,临床主要症状为腹胀,肝肿大,胸腹壁静脉曲张,2例继发门脉高压。诊断经彩超、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确诊。应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Rups-100肝穿装置行肝静脉开通术及PTA。结果:4例肝静脉开通术及PTA均获成功,3例为右肝静脉,1例为左肝静脉。肝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67±0.40kPa降至术后的1.25±0.40kPa。术后随访20天~3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见术前症状复发。结论:对合并肝静脉阻塞的Budd-Chiari综合征进行介入治疗,重要的是开通阻塞的肝静脉,解除因肝静脉回流受阻所至的淤血性肝硬化门脉高压,临床效果好。对合并下腔静脉阻塞侧枝循环建立好的,下腔静脉可不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9.
PTA与EM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评价(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应用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EMS)置入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观察结果。32例中,膜性病变24例,节段性病变8例。其中,PTA组21例,术后除1例死于DIC外,其余20例已平均随访42.2个月(38~68个月),有10例(50%)发生再狭窄再闭塞。EMS组17例,已平均随访24.3个月(20~36个月),仅有2例(12%)出现下腔静脉再狭窄。但经再次PTA与EMS治疗后均得到良好再通。本组结果表明:PTA治疗BCS不仅近期疗效显著,而且可使半数左右的病人获得满意的长期开通效果。而对PTA效果不满意或再狭窄再闭塞者可采用EMS治疗。这样可明显提高BCS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外科治疗布加综合征 (B -CS)方法较多 ,如间接处理 ,转流、介入治疗和直视成形等。前者效果较差 ,后者要求设备及技术条件较高 ,尤其是直视成形 ,出血较多 ,危险性较大。我们于 1989年 5月~ 1998年 11月 ,采用经右房手指扩张疏通下腔静脉 (IVC)及肝静脉 (HV)治疗B -CS 10 2例 ,疗效良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 2例 ,男 70例 ,女 32例。年龄 17~ 5 3(平均31 6 )岁。病史 1~ 17a。临床表现主要为IVC高压和 /或门静脉高压征象 ,有上腹隐痛 6 0例 (5 8 82 % )肝脾肿大10 0例 (98 0 4% ) ,腹水 98例 (96 0 8%…  相似文献   

11.
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Budd-Chiari氏综合征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山耘,李选,谢敬霞Budd-chiari氏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阻塞所致的一组临床征候群。常见的病因主要为肿瘤侵犯肝静脉及肝静脉内血栓形成。先天性下腔静脉隔膜亦可引起Budd-Ch...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肝穿刺肝静脉(PTHV)造影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对53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检查,并与下腔静脉造影及B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结果:依据造影可分为以下类型,1.主肝静脉出口部阻塞,下腔静脉通畅19例。2.主肝静脉扩张而开放,下腔静脉膜性阻塞22例。3.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均闭塞12例。结论:作者认为与下腔静脉造影和B超检查相比,PTHV对肝静脉及侧枝循环的显示有显著的优越性,对BCS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钻挤法静脉开通术治疗完全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钻挤法静脉开通术治疗完全阻塞布-加氏综合征(BC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21例完全阻塞型BCS患者,静脉阻塞段行钻挤法开通术,导管插入梗阻盲端的顶部,配合导丝探寻闭塞段潜在的腔隙;再旋转推进导丝,顺着薄弱处使其通过闭塞段。后续球囊扩张(PTA)或内支架(EMS)置入术。结果 肝静脉阻塞者4例,下腔静脉阻塞者11例,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阻塞者6例。膜性阻塞者19例,节段性阻塞者8例  相似文献   

14.
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象诊断与介入治疗:附16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168例经B超检出,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Budd-Chiari综合征,其中65例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PTA或血管内支架置入。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表现。B超声象、下腔静脉或静脉造影、CT和其它X线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68便中,下腔静脉隔膜型76例(45.2%),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65例(38.7%),肝静脉开口闭塞10例(6.1%),下腔静脉+肝静脉闭塞17例(10%)  相似文献   

15.
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udd-Chiarj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于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的门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文献报道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占该病总数的5.0%~32.5%[1-2].由于各肝静脉之间广泛存在潜在的侧支循环,在肝静脉阻塞或狭窄后,肝内血管的解剖变得更为复杂,是BCS介入治疗中的难题之一.本文综述肝静脉型BCS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PTHV)在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HVBCS)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C地10例HVBCS实施2PTHV,并采用经皮肝静脉-颈静脉轨迹或Rups-100肝穿装置行肝静脉开通术(PTA和EMS置入),结果:10例HVBCS患者皆行PTHV,B超导向4例,X线监视6例。介入开通成功9例,失败1例,其中轨迹法开通肝静脉3例,Rups-100装置开  相似文献   

17.
肝静脉阻塞之下腔静脉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静脉阻塞之下腔静脉造影征象及临床意义。方法:23例肝静脉阻塞患者,采用股静脉穿刺插管行下腔静脉造影,分析肝静脉开口征象并指导临床治疗(PTA和EMS)。结果:23例患者中,杯口征10例,指压迹征3例,盲袋征4例,未显示6例。采用腔静脉途径开通肝静脉14例。结论:识别阻塞肝静脉造影征象是介入治疗的关键。杯口征和指压迹征皆易开通,盲袋征和未显示者开通则较难  相似文献   

18.
下腔静脉阻塞类型和病程对PTA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腔静脉阻塞类型和病程对PTA 治疗的影响目的 评价单纯PTA 对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长期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1993~1997 年间,16 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患者实施下腔静脉血管成形术。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调查,常规临床体验,超声及下腔静脉造影,造影结果按Sugiura 法分类。术后随访分为A 组( 症状复发组) 和B组(症状未复发组) 。结果 16 例患者中,A 组7 例,B 组9 例,术前平均病程分别为(7 .71 ±3.04) 年(4 ~12 年) 和(2.33 ±1 .5) 年(1 ~5 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脾大,双下肢及胸腹壁静脉曲张。下腔静脉造影Surgiura 分类:A组:Ⅰa、Ⅰb 、Ⅲ型各1 例,Ⅱ型4 例( 肝静脉开放2 例,闭塞5 例)。B组:Ⅰa、Ⅲ型各3 例,Ⅰb 型2 例,未能归类1 例(肝静脉开放6 例,闭塞3 例) 。16 例PTA 均获成功,除1 例术后发生右髂股静脉血形成并发轻度的肺栓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A 组症状复发平均时间(22 .57 ±12 .85)个月。B组无症状复发平均时间(41.55 ±6.2)1 个月。结论:PTA 对病程短,至少有1支肝静脉开放的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有较好的长期  相似文献   

19.
顺行经皮经肝静脉破膜、扩张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附三例报告)张小明汪秀杰汪忠镐余军王仕华张逢吉卞策Budd-Chiari综合征是因肝上段下腔静脉阻塞、狭窄或肝静脉的阻塞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或可伴有下腔静脉的高压。单纯肝静脉出口隔...  相似文献   

20.
BuddChiari综合征是以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综合征,我国以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型较多[1],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有取代外科分流术的趋势。介入手段:1.腔静脉成形术(PTA);2.内支架置入术。一、手术方法平卧,局麻下经颈内静脉穿刺,送入5F的猪尾导管置下腔静脉近心残端内作为标记。经股静脉穿刺送导管至下腔静脉远心残端,使用RuPS100逐渐向下腔静脉近心端推进,穿刺破膜到达右心房后经导管送导丝至上腔静脉形成导丝轨,下腔静脉再通后沿导丝交换入球囊导管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