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骨转换平衡失调导致的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补充、替代和调节骨转换平衡等措施的药物干预是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重要途径。模型动物体内有效性评价是药物临床前药效研究的主要手段,其中模型和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等对评估待测药物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的全身性骨病。正常的骨代谢依赖于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调节的骨吸收作用平衡。当骨形成减低、骨吸收亢进时,骨代谢失衡引起骨量丢失。Wnt/β-catenin、RANKL/RANK/OPG等通路是参与骨代谢调节的重要通路,也是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作用靶点。目前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通过作用于这些通路的关键靶点,调节成骨细胞和/或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及其功能,发挥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其对骨密度、骨转换、骨组织微细结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机体代谢环境的影响等因素。本文旨在总结目前临床应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不同影响,以及对其他组织的作用,探讨各类抗骨质疏松新药的作用特点,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铁过载可导致骨质疏松,降低铁过载的药物有望用于防治伴有铁过载的骨质疏松症。目前临床使用的降低铁过载药物是各种铁鳌合剂,包括去铁胺、去铁酮和地拉罗司。本文总结这3种铁螯合剂临床使用特点,结合其对骨代谢影响实验研究结果,探讨铁鳌合剂作为抗骨质疏松用药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2013年6月21日,骨转换标志物临床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新墨西哥阿尔伯克基临床研究及骨质疏松中心的迈克尔·莱维茨基(Michael Lewiecki)教授与国内多位骨质疏松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对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1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现状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将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脊椎、髋部),给患者造成巨大危害。因此,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至少需1年以上的治疗才能降低骨折风险。而临床治疗中,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在帮助临床快速监测骨质疏  相似文献   

5.
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标准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的发展,选择和建立一个正确理想的骨质疏松实验动物模型是开展骨质疏松病因和药物研究的关键。能反映骨松病理特征的模型可为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帮助,而不恰当的模型导致错误的结论,最终因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将医学的发展引入歧途。FDA对骨质疏松动物试验的指南中推荐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品种,包括去势(OVX)大鼠及一种非啮齿类动物。小动物模型(啮齿类)用于筛选,大动物模型用于观察骨皮质转换,进一步证实筛选的结果。同时强调在选择动物模型时应注意合适的品系、年龄、试验设计和方法。还须注意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根据病机不同又可以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是雌激素缺乏,导致骨转换加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功能不全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OP早期无特异性症状,诊治率一般较低,病人常因“全身疼痛”甚至“骨质疏松性骨折”就诊时才得以初步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是POP最严重的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OP的防治工作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7.
参茸补血丸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以补肾养血为主的中药参茸补血丸防治骨质疏松的药效学基础,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4.5月龄,体重260~300g,采用手术去除双侧卵巢方法。建立骨质疏松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实验药物为参茸补血丸,对照药使用戊酸雌二醇(E2)、钙而奇D600,给药12W。测定骨密度、骨生物力学以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模型组下肢离体股骨、股骨头骨密度显著下降,股骨骨生物力学指标均显著下降,钙、镁代谢平衡异常。子宫指数显著下降,表明实验动物模型成立。与雌激素、钙而奇D作用相似,参茸补血丸具有明显增强股骨、股骨头骨密度,明显改善骨生物力学性能,明显降低抗酒钉酸酸性磷酸酶,明显增加骨钙含量;参茸补血丸+钙而奇D600实验组可明显增加骨钙素含量等防治作用。结论参茸补血丸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急剧攀升.有效防控骨质疏松症,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对于减轻疾病对国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和双重作用药物,上述药物长程序贯治疗能够持续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是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必然趋势,但基于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9.
甲状旁腺素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应用低剂量、间歇性甲状旁腺素干预多种属的骨质疏松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观察到甲状旁腺素有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和骨强度,降低椎体和椎体外骨折发生危险性的作用,且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并可以和多种骨吸收抑制剂联合应用,表明甲状旁腺素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药物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长期骨转换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是导致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理基础。抗骨吸收治疗的目的是降低骨转换,增加骨密度,修复骨组织显微结构病变,提高骨强度,减少骨折发生率。目前治疗女性骨质疏松比较常用的抗骨吸收药物有雌激素及其替代物、降钙素和双膦酸盐类药物。虽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时,上述药物均显示出较确切疗效,但有关上述药物的临床直接对照研究报道仍较少。我们旨在探讨不同药物对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短期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甲状旁腺素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应用低剂量、间歇性甲状旁腺素干预多种属的骨质疏松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观察到甲状旁腺素有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和骨强度,降低椎体和椎体外骨折发生危险性的作用,且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并可以和多种骨吸收抑制剂联合应用,表明甲状旁腺素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表现为骨痛、多发性骨质和骨密度降低等,易发生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妇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以氟及氟加钙饲喂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观察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学变化,为氟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实验数据。1材料与方法1.1模型制备和分组采用去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选择雌性SD大鼠,3月龄,体重200~250 g,共  相似文献   

13.
骨组织的代谢平衡由成骨细胞(OB)和破骨细胞(OC)的骨形成和骨吸收过程相互偶联维持,以骨吸收占优势的偶联失衡持续进展将导致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改变,使骨密度下降、脆性骨折风险增大,表现为骨质疏松症。RNA干扰技术(RNAi)是一种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传染病、肿瘤等疾病治疗和研究。近年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有许多新的发现,本文梳理相关文献,介绍RNAi应用于骨质疏松治疗的切入靶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旨在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补肝肾、填精髓的中药骨灵丸进行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制作原发性OP大鼠模型,并观测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以观察骨灵丸疗效并探讨其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大鼠去势后出现高转换型OP,而骨灵丸能够有效对抗去势大鼠出现的骨丢失,维护鼠骨强度、弹性,保持骨生物力学性能,可使过高的破骨细胞(OC)活性降低,使骨吸收、骨形成二者之间偶联趋于平衡,从而有效地维持了鼠骨密度。研究结果显示骨灵丸是一个有前途的防治OP新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与骨髓基质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研究发现各种原因(增龄、去卵巢等)造成的骨质疏松都存在骨量减少和骨髓脂肪增加的现象。在骨质疏松患者中不仅存在骨祖细胞减少,骨髓基质细胞(MSCs)本身的成骨能力也降低。MSCs具有干细胞特性,其细胞分化方向改变,致成骨细胞生成减少,脂肪细胞生成增多可能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其为阐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和研制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其最严重的危害在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骨折与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改变有关.对骨微结构、微损伤的基础研究有助于揭示骨折机制,而临床运用影像学手段可检测骨结构变化,结合有限元分析可预测骨折危险性.独立于骨结构的代谢途径标志物及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对骨折的早期防治也起了积极作用,关注已骨折患者的生命质量可降低再骨折风险.这些研究方法将为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分析、药效检测等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与骨髓基质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研究发现各种原因(增龄、去卵巢等)造成的骨质疏松都存在骨量减少和骨髓脂肪增加的现象。在骨质疏松患者中不仅存在骨祖细胞减少,骨髓基质细胞(MSCs)本身的成骨能力也降低。MSCs具有干细胞特特性,其细胞分化方向改变,致成骨细胞生成减少,脂肪细胞生成增多可能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其为阐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和研制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局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强度降低为表现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风险性显著增加。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受到该种疾病的折磨。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无声无息的疾病,往往不被重视和治疗,直到其引起骨折。该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仍有赖于系统用药以阻止骨密度和骨量的进一步丢失。骨质疏松症的局部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其通过在易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的细胞因子或生物材料,达到提高局部骨质疏松骨的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质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9.
骨转换生化指标能反映骨细胞或骨基质的代谢。新近的研究结果显示 ,这些指标在用于评估危险人群未来骨量丢失或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 ,判断其骨折发生的可能性 ,以及用来监测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抗凝药物的长期应用已被发现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均是临床抗凝治疗的常用药物。大量临床研究报道了抗凝药物所致骨量减少,严重时可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这些药物可通过不同的药理机制干扰骨转换,使骨丢失大于新骨形成。其中,新型口服抗凝药、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癸钠对骨转换影响较小,显示了更好的安全性。本文主要讨论临床常见抗凝制剂致骨质疏松风险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