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药物流行病学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使用药物流行病学的方法,可以评价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寻找诱发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本文对国内外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旨在提高药物流行病学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地位,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药物流行病学是临床药理学与流行病学两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延伸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医学研究领域,是运用流行病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人群中药物利用及作用规律的药学分支学科。药物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系统综述评价和横断面研究等。其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入的使用空间。  相似文献   

3.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警戒的理解和认识,并从本质属性、监测的对象范围、监测方法,监测目的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定义及范畴,厘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方法回顾"监测"的语源学,以及作为术语在疾病监测或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定义和范畴;回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实践,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对其的影响;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警戒"与"药物流行病学"的概念框架。结果"监测"的目标是有危害可能的趋向。"持续"、"系统"、"收集"、"分析"、"解释"、"传播"是术语"监测"的基本元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从药物获批上市即开始,收集的数据不仅涉及药物的性质,还涉及药品标准、药品生产、药品储存和药品使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论建议定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为:一项以药品不良反应为目标的公共卫生项目,由一整套持续、系统性地收集、归整、分析和阐释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方面的数据(包括相关的志愿报告、电子医疗记录和实验室记录等)并及时向所有应该知道的人(监管部门、医务人员或/和公众)反馈的过程组成。目的是认识药品安全问题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鉴别、评价、认识和交流药品非预期的有害作用,进一步认识药品的获益-风险的属性,防范或使药品的有害作用最小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及时发现药品在临床使用中发现的不良反应,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以加强药品的管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本文简介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美国、日本、英国以及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勇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19-121
结合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阐述了药品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表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贯穿于药品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为加强中国药品风险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方发达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世纪60年代“反应停事件”发生后,西方各发达国家纷纷着手在本国进行针对药品安全性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建设。1968年,WHO应成员国要求,开始推行“国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作计划”,最终于瑞典乌普萨拉镇成立了监测中心,即著名的UMC中心。至21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体系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8.
浅谈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自愿报告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优势,调动涉药单位采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积极性,提高上市药品安全性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对我国ADR监测自愿报告系统优势、历史演进和取得成效分析。结果: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价,并重点对完善该系统提出建议。结论:自愿报告系统是当前我国ADR监测工作病例报告数据采集的主要方式,并应在现实应用中,针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官方发布信息,分析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探索未来重点监测药品类型。方法:对2001年11月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7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进行整理,提取涉及的药品名称、分类、发布次数、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以及引发原因,利用Excel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8年6月16日,官方共发布的7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共涵盖13大类102种药品,其中化学药品76种,占74.51%;中药及中成药26种,占25.49%。二次通报的药品有15种,其中2/3为抗感染药物。所有通报的ADR/ADE累及器官中,皮肤相关的最多,生殖系统和营养代谢相关的最少。结论: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通报信息已经成为我国药物警戒的重要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仍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正式发布,预示着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入一稳定发展时期。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作为常规手段保障了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基本药物制度也促进了药品不良监测工作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关系的探讨,强调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药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不断给人类造成灾难和困扰。ADR的发生,对于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来说,其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各国约有10%-20%的住院患者发生ADR,其中约5%的患者因严重的ADR而死亡。  相似文献   

12.
施敬云 《海峡药学》2007,19(1):90-92
本文对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作了一些基本的阐述,分析影响药物安全性的因素,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应重点加强的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樟卫  胡晋红 《中国药事》2005,19(7):435-439
计算机可应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信息管理、预防性监测和临床筛查,也可应用于药物不良事件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具有计算机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PDCA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建立一个可控的管理系统,以确保其全面的工作质量.方法:应用经典的戴明环(PDCA)管理方法,使ADR监测工作程序化.结果:通过PDCA循环制定ADR监测标准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考核其工作绩效,从而使其得到临床初步认可.结论:PDCA管理可用于提高ADR监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浅谈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建平  周张东 《安徽医药》2006,10(11):894-895
有资料表明[1],全世界约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所导致的.住院病人中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为10%~20%;约有0.3%~5%的住院病人因ADR入院,因ADR死亡者占死亡病人的0.24%~2.9%.在我国每年约有5000万住院病人,其中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其中50万人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约有19.2万,比传染病致死的人数高出数倍.  相似文献   

16.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每年死亡病例中约有5%系药物不良反应所致.据测算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每年死亡人数约达20万左右.现将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内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依法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 ,标志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纳入监测管理范围 ,有利于提高药品生产质量 ,遏制不合理用药 ,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从以下 3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1 强化监测意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药品管理法》赋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的法定任务之一。必须利用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 ,深入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性质、任务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药品监管进入矛盾凸显期,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体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及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兰明 《中国药业》2002,11(3):41-43
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基本方法,包括自愿报告系统、法定报告制度、集中监测报告、处方事件监测、记录链接研究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近10年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领域的学术研究,为研究如何完善我国ADR监测体系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与分析归纳法,总结国外在ADR监测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结果与结论:国际ADR监测领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ADR信息的有限性、药物警戒信息处理中尚存在哪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药物警戒面临的来自公众的挑战、不同ADR监测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以及ADR监管完善策略等方面的探讨,我国学者可在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