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建立适合我国供血者全自动核酸检测的方法(国产),探讨在我国血液筛查中引进全自动核酸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查血液基础上,采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进行血样汇集(8人份),提取样本核酸,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PCR)在ABI 7300上进行扩增和检测,并用国际标准核酸质控品考评检出限量,对阳性供血者追踪检测。结果经考评及常规应用,该系统全自动汇集及全自动核酸提取、扩增、检测95%的检出限量,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 RNA分别为35.9IU/mL、147.7 IU/mL、66.1 IU/mL,95%可信区间分别为[21.9~124.8]、[93.3~386.4]和[38.8~235.3]。对60 112份样本共7 514汇集池进行检测分析,HBV DNA阳性12份,阳性比例为1:5 009,其中6份为抗HBc阳性;HCV RNA阳性1份,比例为1:60 112;未检出HIV-1 RNA阳性。对7例HBV DNA阳性者进行追踪,发现4例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结论我国产全自动血液核酸筛查系统可应用于血液HBV DNA、HCV RNA和HIVRNA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献血者血液进行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评估,为完善HBV血液筛查模式及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献血者血液常规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8×45 μL汇集,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混样核酸检测HBV DNA。对血液常规筛查和混样核酸检测合格的标本,进行随机乙型肝炎血清学5项标志物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获得的HBsAg阴性、混样HBV DNA阴性、抗HBc阳性的标本,进一步采用单份样本(720 μL)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并定量分析。结果混样标本共检测12 552份,检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2份,阳性率为0.02%。随机筛查混样核酸检测阴性标本614份,检出抗HBc阳性标本320份,对此320份标本进行单份核酸检测,检出阳性标本1份,阳性率为0.31%。结论HBsAg阴性、抗HBc阳性献血者血液存在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应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HBV DNA能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临床输血的全流程、全方位管理。方法:总结"军卫一号"工程配发血管理子系统使用经验,结合医院输血管理流程,在原系统数据库基础上,设计一套临床输血信息系统。结果:实现了血液从"血站到血管"管理的全程微机化操作,对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强化管理与服务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结论:该系统开创了新的临床输血管理局面,对其他医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自2000年颁布至今我国临床用血合理性现状及相关研究情况.方法 检索2000年至2010年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临床用血合理性评价的文章,对10年来我国用血合理性进行概括分析.结果 入选的35篇文献中,合理性评价主要从用血量、输血例次和病历数3个方面进行.总体来看,血小板合理用血率最高,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采用自体血回输与血库血输入对输卵管妊娠破裂手术的疗效及感染.方法 考察并对比输卵管妊娠破裂手术后,31例血库血输入和38例自体血回输的术后疗效和感染情况.结果 与血库血输入组比,自体血回输组输血前的C-反应蛋白(CPR)、中性粒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库血输入组输血前CPR为(2.64±1.08)mg/L,与输血后1h、术后1、2d的CPR(15.50±5.60)、(2.64±1.08)、(93.80±16.40)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体血回输组输血前的CPR为(3.00±1.05)mg/L,与输血后1h、术后1、2d的CPR(12.50±2.40)、(84.60±21.20)、(70.10±30.40)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库血输入组术后2d的CPR与术后1d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d自体血回输组的CPR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库血输组比,自体血回输组输血后1h、术后1d和2d的CPR较低;与输血前比,血库血输入组和自体血回输组输血后1h、术后1、2d的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1d比,自体血回输组术后2d的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与血库血输入组比,自体血回输组的输血后1h、术后1d和术后2d的中性粒细胞显著较低;与输血前比,血库血输入组和自体血回输组输血后1h、术后1d的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1d比,血库血输入组术后2d的血红蛋白有增高趋势;与术后1d比,血库血输入组术后2d的血红蛋白增高至输血前水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体血回输有利于患者恢复,降低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感染风险,自体血回输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体输血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纳入汕头市中心医院2019年6月—2020年4月心胸外科收治的行心脏瓣膜病置换术的患者6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对照组为常规输血,研究组使用自体输血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研究组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异体输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降低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临床输血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避免或者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些风险所应该采取的措施和策略,以及出现了输血风险应该采取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国部分输血和输血相关文献及珠海临床输血近10年的经验教训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珠海市经过10年的努力成分输血率由1997年的53.0%到2007年的99.8%以上,特别是落实两个<规范>后,临床用血更加合理,无偿献血率由1997年的68.0%上升到现在一直保持100.0%,由于血源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献血者经血传播疾病的检出率逐年降低;梅毒由1997年的1.25%下降到2007年的0.46%;乙肝由1997年的6.3%下降到2007年的2.0%.[结论]落实<临床输血规范>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认真贯彻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提高输血技术及血液质量的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防止医疗纠纷发生.方法:积极开展科学用血、合理用血及成分输血,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操作规程进行交叉配血和抗体筛选试验.结果:自开展以来,输血科为临床提供各种成分血液,未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We report a transfusion-transmitted hepatitis A virus infection in a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 in France, detected shortly after a transfusion of pathogen-reduced pooled platelets. This cas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efficacy of donor screening methods. Additional safety measures, such as routine donation screen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我国民族地区输血事业转型时期的难点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促进我国输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 690名献血员血清学检测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合格献血员其它常见病原体的感染状况;为提高血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HAV-IgM、抗-HBc、HBeAg和抗-HBe;用EIA法检测抗-EBV IgA、抗-HCMV,用间接血凝法检测弓形虫。结果:第一阶段研究中,HAV、HBeAg、抗-HBe、抗-HBc、HCMV、EBV,弓形虫7项中至少有一项阳性为30.7%,第二阶段HBeAg、抗-HBe、抗-HBc、HCMV、EBV5项中至少有1项阳性为43.2%。表明献血员血液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HAV、HBV、HCMV、EBV、弓形虫的感染。结论:对于献血员除要检测常规项目外,有必要检测HBeAg、抗-HBc、抗-HCMV、抗-EBV和弓形虫抗体等血清学指标,特别是对输给孕妇、免疫功能低下、婴幼儿、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患的血液,以减少输血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可以使得血袋辫升温的保温套,使血液输注前的温度得以提高,以保证输血安全。方法设计可闭合的长圆柱体升温套,帆辫置入后流经该套的低温血得以升温,采用基于高性能的温度传感器控制温度,采用电子加热线路加热。结果经反复研讨该血袋辫加热保温套安全可靠,达到设计的要求。结论陔保温套呵以方便的用于血液输沣前的升温。  相似文献   

13.
张印则 《医疗保健器具》2010,17(11):129-131
目的澄清临床输血实践中的错误观念与做法,明确科学合理用血的内涵。方法分析《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部分规定与临床输血实践的偏差,探讨正确的输血原则。结果《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在输血实践中对其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结论科学合理输血应从患者实际出发,制定个性化输血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原有的血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输血业务管理信息子系统,以实现血库到临床的业务集成管理。该平台,实现了输血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从而提高了科学用血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二级医院输血科安全输血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具有较高风险。文章对当前二级医院输血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适合二级医院输血科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单采血小板三种血液成分输血治疗的17 834人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12 279例患者行常规输血,5 555例患者行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比常规输血与输少白细胞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输血患者相比,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输血中运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充分合理运用血液,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在临床输血中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7.
2001~2003年济南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济南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经血液途径传播梅毒。[方法]用ELISA法对2001~2003年济南市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3年合计检测160863名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457人,阳性率2.8‰,2002年阳性率明显高于200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2,P<0.01)。不同性别间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P>0.05),各年龄组间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3,P<0.01),不同职业间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6,P<0.01)。[结论]济南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学生和军人梅毒抗体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5404例有输全血,血浆史的病人及无输全血,血浆史的病人进行HC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无输血史4090例,检出阳性74人,占1.8%。有输血史的1314例,检出阳性119人,占9.05%。有输血史为无输血史阳性率的5.03倍,因此我们认为HCV的感染与输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益阳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三元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205-1206
目的了解益阳市不同无偿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为血站选择低危无偿献血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2月益阳市59447名无偿献血者,运用TP-ELISA法检测所有标本,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益阳市近4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阳性率为0.61%(364/59447),且各年份间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女性别梅毒阳性率(0.64%、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P〉0.05)。初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78%、多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5,P〈0.01)。不同年龄组人群梅毒阳性率(0.26%、1.16%)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80,P〈0.01)。不同职业人群梅毒阳性率(0.08%、1.16%)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60,P〈0.01)。不同文化程度献血人群梅毒阳性率(0.75%、0.33%)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9,P〈0.01)。结论多次献血者、低年龄段、学生和大专及以上人群为低危人群,血站在选择无偿献血志愿者时,应考虑把重点放在这些人群上。同时应提高梅毒抗体检测水平,从而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临床用血资料统计分析,了解临床输血现状,以便提高临床成分输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法]对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2009年临床用血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05年以前我院临床成分输血率和红细胞制品使用率均在70%以下,2005年后全血的使用逐年减少,成分输血率和红细胞制品逐年升高,均在97%以上。血小板的使用率在2003年以前处于较高水平,2004年后有所下降,而且维持在4.3%~5.0%之间;2006年后冷沉淀和冰冻血浆的使用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是提高成分输血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