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郝怀清辨治慢性胃炎经验刘兴山刘琳娜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261041)关键词郝怀清/慢性胃炎/辨治经验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郝怀清主任医师临床近40载,学验俱丰,辨证精当,特别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每获良效。笔者有幸侍诊师侧,收益匪浅。今就...  相似文献   

2.
陈建斌 《江西中医药》2005,36(10):10-10
笔者曾长期侍诊已故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院李树康主任医师,先生学验俱丰,对内科疑难杂症治疗有较好疗效.现不揣浅陋,对先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症候:展僵与关节痛、关节及肌肉软组织肿胀、血沉增快等的不同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吴生元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著名中医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导师吴生元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病症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蒙医学称之为"协日乌素"性骨关节病,其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手足小关节最易受累。在临床治疗中,以调理气血,活血清浊,燥"协日乌素"为主治原则,  相似文献   

5.
吴生元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临床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具有复发性、难治性、致残性等特点,属于中医"痹证"、"历节"、"顽痹"、"尪痹"的范畴.导师吴生元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独道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随师学习2年,颇有收益,兹将其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作一浅介.  相似文献   

6.
赵健雄教授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有幸跟随兰州医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健雄教授学习,在赵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将类风湿性关节炎(RA)分为肾阴虚、风湿热入侵、痰淤内阻型;肾阳虚、风寒湿入侵、痰淤内阻型及肾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痰淤内阻型3型。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肾阴虚、风湿热入侵、痰淤内阻 肾阴虚,虚热内生,“从阳化热”,故风湿热易于入侵。肾阴虚,虚火内生,炼津为痰,灼血为淤,故痰淤内阻。临床表现为各关节灼热疼痛,得热则甚,局部皮色发红,晨僵,甚则关节肿大变形,活动不灵。治宜滋肾阴,祛风清热除湿,活血…  相似文献   

7.
张崇泉主任医师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资深专家,湖南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第四批全国中医药继承工作的名老中医专家。张老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在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方面经验独特,且临床效果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颇有收益,现将张老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I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侯勇谋 《中医研究》2006,19(3):50-5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以残废。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故木病又称为类风湿病。类风湿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与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病前常无明显诱因可查。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张仲景提出的”历节”之名,宋代严用和所称的“白虎历节”以及现代医家焦树德所倡“尪痹”之说,均强调了该病同一般痹证的区别。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是禀赋不足(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性别有关),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过劳、七情而致病。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高应兵  张智斌  刘怀  杨仓良 《新中医》2012,(12):181-18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病,病变主要累及双手指、腕、肘、膝、踝和趾关节,病情逐渐发展加重,可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中医学将其归为痹证、历节风等范畴。杨仓良老师为宁夏秦杨风湿病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宁夏第二批自治区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1年,建立了“毒邪致病论”、“七毒辨证法”和“攻毒疗法”为核心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1.
王振亮,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在诊疗过程中遵循中医审证求因、因机论治原则,灵活运用经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并从多年临床经验中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纳分为湿邪困表证、寒热错杂证、寒湿凝滞证、寒凝血瘀证、气血亏虚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六型,谨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科从2002年-2008年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53例。年龄13~72岁。治愈46例,好转34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达94.1%。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临床上,我以两方统治之,即急性发作期用一方,缓解期用一方,并根据辨证加减药味。急性发作期(风寒湿证)以祛风除湿行痹为法,自拟桂枝苍术乌头防己汤(简称为第一方):桂枝10克,苍术15克,防己15克,川乌6克,当归15克,蚕砂30克,海桐皮15克,川牛膝10克,炮甲珠10  相似文献   

14.
如何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7,48(6):567-568
答: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可侵犯多个关节,并以肿胀、疼痛、晨僵、关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顽痹”、“历节风”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外邪痹阻;或内生风寒湿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常见,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缠绵难愈。笔者临证体会其据病机变化,分缓急遣方用药才能不延误时机,获得较好疗效。 风寒湿痹多为痹证的缓型,风湿热痹则多属急型,两种病因同时侵袭,如外感风湿寒邪,寒湿或风寒即行得病并不少见,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之后,急型直入血脉,缓型入于经络。缓者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甚至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脉象沉涩。其风气胜为行痹,寒气胜为痛痹,湿气胜为着痹,此三者均为经络之病,由经气的强弱决定得病与不得病,经气胜者病轻或不得病,经气弱…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中“痹证”、“历节”、“痛风”等范围。其病因病机等,已见于一般医书中。今主要就本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些体会,不揣冒昧,介绍于同道,尚祈指正。类风湿性关节炎大致在临床上可分为:风湿毒热,阻痹关节;寒湿凝滞,血瘀络阻;寒热夹杂,湿痰瘀阻;肝肾不足,寒痰阻络四个证型。现仅以四个典型病例分述如下: 病例一张×男44岁初诊:1990年12月10日。主诉:发热三天,关节红肿胀痛。证候:缘由三年前发现手足小关节肿痛,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祖国医学之痹症范畴,其发病主要由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外袭所致。急性期宜治其标,慢性过程宜治其本。兹分型辨治如下。偏热型手足小关节红肿胀痛,局部有热感,关节活动受限,行动艰难,或伴有全身低热不适,烦渴汗出,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数。治宜清热解毒,祛瘀通络,少佐搜剔。处方:银花30克连翘15克生地15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秦艽15克丹皮10克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预后往往较差,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属世界性难治性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显示我国RA患病率约为0.32%~0.36%。目前RA的治疗手段有限、难度较大,西医处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足量用药、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因其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尤以四肢远端小关节病变为重,甚则关节僵硬畸形.功能障碍或丧失、骨及骨骼肌萎缩,故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如<素问·痹论>日:"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现林 《河南中医》2003,23(2):51-52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历代医家对此病论述颇多 ,分别称之为历节风、骨痹、痹等病名。其发病不外内、外二因 ,内因多责之于禀赋不足 ,或劳累过度 ,正气损伤 ;外因多由风、寒、湿、热等邪气外袭 ,搏于气血 ,闭阻经络 ,日久留注关节所致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我们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舌脉所见 ,将其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肝肾亏虚 4型进行辨证论治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1 湿热痹阻型症见四肢关节肿胀疼痛 ,肿痛处皮温较高 ,皮色发红 ,疼痛较剧 ,皮下多有风湿结节 ,或呈红斑。可伴有发热、口干、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