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的原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检测每天受检标本,收集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标本,再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测定HBsAg与HBsAb.结果 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48例,在3965例乙肝病毒阳性标本中占1.21%,而48例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标本中其肝功能异常 39例,异常率为81.3%.结论 出现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模式,可能与不同HBsAg亚型双重感染、S基因"a"决定簇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2.
杨娜  胡建文  王娉 《海南医学》2011,22(6):98-99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e抗原阴性,探讨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均为阳性的父亲能否引起乙肝病毒的父-婴垂直传播.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父亲及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结果 母亲乙肝标志物5项均阴性,父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中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的原因.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标本,收集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标本,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项目检测.结果 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标本有四种模式,HBV-DNA阳性率为74.4%,肝功能异常率为71.8%.结论 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原因较多,S基因突变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连市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大连地区儿童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分析其表达模式。方法:采用快速酶联固相免疫法一步法(ELISA)检测6534份血清标本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结果:共获得62份HBV感染标本,占全部标本的0.95%。HBV感染模式以HBsAg是否为阳性分为感染期和恢复期,共发现13种模式,感染期模式以5、8、9、10为主。抗HBs单项阳性标本占58.37%。结论:大连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表达模式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与乙肝疫苗接种、父母的感染以及母婴传播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与乙肝标志物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在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50例慢性乙肝患者(观察组)和同期150例体检的健康人群(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患者HBV DNA、乙肝标志物[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碱酯酶(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大三阳组HBV DNA阳性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eAg(+)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80.6%(58/72),HBeAg(-)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46.2%(3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AST、ALT水平随HBV DNA水平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V DNA水平升高,CHE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有助于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情况的评估,可部分反映患者肝功能情况,但不能反映患者肝损伤及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6.
银川某医院就诊人群血清乙肝病毒标志表达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银川地区人群乙肝病毒 (HBV)血清标志表达模式。方法 采用ELASI法对日常工作中的 394 1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为了表述方便 ,设定检测项目第 1- 5项的排列次序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sAb) ;(3)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 ;(4)乙肝病毒e抗体 (HBeAb) ;(5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HBcAb) ,并以出现阳性的序号为该模式代码。结果 共 17种模式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组有 8种模式 ,占 33.88%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sAb)阳性组有 6种模式 ,占 6 0 .5 3% ;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阳性组有 4种模式 ,占 14 .6 4 % ;乙肝病毒e抗体 (HBeAb)阳性组有 7种模式 ,占 19.92 %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HB cAb)阳性组有 10种模式 ,占 6 5 .4 8%。结论 该样本人群乙肝病毒血清标志表达模式为 17种。揭示了HBsAb、HBsAg和HBcAb组阳性占有较高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1562例六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和六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1 562例非肝炎病区及门诊患者和门诊健康体检者血清HBV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其抗体(HBsAb)、e抗原(HBeAg)及其抗体(HBeAb)、核心抗体IgG(HBcAb-IgG)和HBcAb-IgM六项HBV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 837例为全阴性,占总数53.6%;725例为HBVM六项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为阳性,总阳性率为46.4%;模式共有18种,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感染期模式组以"145"和"135"模式为主,恢复期模式组以"2"模式为主。结论: 虽然人们已重视对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但乙肝的总感染率仍较高;HBVM六项的血清模式较为复杂,了解这些模式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ELISA法对HBV检测的准确性,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西省长治医学院在校学生乙肝感染情况。方法:随机抽取长治医学院在校学生152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结果:五项指标全阴性者占总数的45.39%;单项HBsAg阳性者占1.32%;单项HBsAb阳性者占42.76%;HBsAb和HBeAb阳性者占43.42%;HBsAb和HBcAb阳性者占52.63%;HBsAb、HBeAb和HBcAb三者同时阳性者占53.29%。结论:从结果中可看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50%的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无抵抗力,说明在学生中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来东莞工作的外来工的乙肝感染状况,分析其乙型肝炎的表达模式,为乙肝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了到某院体检的962份外来工的血清,检测乙肝五项: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测的962人中,HBsAg阳性335人,阳性率34.82%。其中男性受检者527人,HBsAg阳性204人,阳性率38.71%;女性受检者435人,HBsAg阳性131人,阳性率30.11%。乙肝五项标志物全阴者217人,占总受检人数的22.56%。结论必须加强对来莞工作的外来工的乙肝监测,及时为乙肝五项全阴者注射乙肝疫苗,同时加强外来工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罗斌  李北林  滕元姬  黄玮 《右江医学》2009,37(5):562-563
目的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前S1抗原(Pre-S1Ag)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326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Pre-S1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的血清标志物。结果326例患者中存在两种模式,模式1:HBsAb(-)HBeAb(+)HBcAb(+)245例,模式2:HBsAb(-)HBeAb(-)HBcAb(+)81例,两种模式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46.1%(113/245)、34.6%(28/81),经检验,χ2=2.8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e-S1Ag能敏感的反映其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在基层医院缺乏HBVDNA检测条件,增加Pre-S1Ag检测是乙肝标志物的有益补充,对乙肝的诊断、监测疗效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与HBV-M及HBV-DNA前C/C区变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春梅  王万相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0):1629-163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HBVM)与HBVDNA及HBVDNA前C/C区变异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对35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的HBVM和HBVDNA及HBVDNA前C区1896/1814位变异检测结果进行比较;HBVM用ELISA定性分析法检测;HBVDNA用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前C/C区用基因芯片显色法检测。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HBVDNA检出率分别为81.8%、62.4%、44.7%,三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BsAg与HBeAg均阳性组HBVDNA检出率显著高于HBsAg与抗HBe均阳性组(P<0.01);HBsAg与抗HBe均阳性组的变异率高达50.7%,显著高于HBsAg与HBeAg均阳性组(P<0.01)。结论:HBVDNA是评价HBV活动最理想的标志;HBVDNA前C/C区变异在我国乙型肝炎患者中普遍存在,对抗HBe阳性患者的临床意义更大;抗HBe的出现不能作为HBV复制停止的指标;HBVDNA量的变化可作为临床评价病毒复制和抗病毒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郭辉  闵娟  叶健忠 《华中医学杂志》2007,31(3):207-208,F000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FQ-PCR) 检测血清样本中HBV 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A组(HBsAg和HBeAg阳性)、B组(大三阳)、C组(HBsAg 、HBcAb阳性)和D组(小三阳)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6.7%、87.6%、52.2%和38.2%,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中阳性样本的HBV DNA量显著高于其它组别(P<0.05); 315份HBV DNA阳性标本全部携带有HBsAg;HBsAg( )HBeAg( )和HBsAg( )HBeAg(-)中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9.1%和44.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sAg是HBV感染灵敏的血清标志物;FQ-PCR定量检测HBV DNA作为血清学方法的补充对乙肝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ELISA法对40例重型乙肝病人血清HBsAg/IgM复合物进行了检测,阳性23例,正常对照全为阴性。HBsAg/IgM复合物持续阴性或短暂阳性后转阴者24例(死亡、恶化和无变化12例,好转和临床治愈12例);持续阳性16例(恶化2例,死亡14例),两组转归比较P<0.01,HBsAg/IgM复合物的检测似乎有助于对重型乙肝的病因学诊断和预后判断。HBsAg/IgM复合物与HBeAg、pHSA-Re及HBV-DNA均有较密切关系,提示此复合物可能与完整HBV颗粒在血清中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张清  资捷  刘萍  马健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5):540-541,58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诊断条件。方法收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80例孕妇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带血进行乙肝标志物和乙肝病毒DNA(HBV-DNA)含量检测,6月龄随访检测其中44例大三阳孕妇新生儿外周血乙肝标志物和HBV-DNA含量。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80例孕妇新生儿脐血HBsAg、HBeAg、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50%(14/80)、25.00%(20/80)、15.00%(12/80)。44例大三阳孕妇新生儿出生脐血HBsAg、HBeAg、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82%(14/44)、45.45%(20/44)、27.27%(12/44),6月龄外周血为9.09%(4/44)、4.5%(2/44)、6.81%(3/44)。12例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均由大三阳且HBV-DNA载量105copies/mL孕妇所分娩。结论宫内感染率统计应以孕妇传染性的大小分层统计研究,应有统一检测时间及宫内感染的判断指标。新生儿出生脐血HBsAg和(或)HBV-DNA阳性作为宫内感染筛查指标,持续至6月龄HBsAg和(或)HBV-DNA乃阳性可作为宫内感染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模式与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及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上乙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参考依据。方法:对1210例临床采集的血清标本同时检测其乙肝标志物、HBV-LP以及HBV-DNA载量。结果:I(大三阳)模式组,即HBsAg、HBeAg、HBcAb阳性的患者,HBV-LP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各个血清模式组(P<0.05);同时I(大三阳)模式组HBV-DNA阳性率也高于其余各个血清模式组(P<0.05)。I(大三阳)组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II(小三阳)组(P<0.05);II(小三阳)模式组与III(HBsAg、HBcAb阳性)模式组相比,HBV-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感染模式中,血清HBV-LP与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LP能较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水平,是监测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疾病进展与疗效的较好指标;HBV血清标志物、HBV-LP和HBV-DNA载量三者联合检测有利于全面监测乙肝病情和提高乙肝疗效。  相似文献   

16.
于莉  龚见习  陈新文 《西部医学》2010,22(3):540-541
目的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常规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抗原。结果分析常规的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发现,表面抗原阳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的检出率较高。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作为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的一项理想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原因。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每天受检标本,收集HBsAg、HBsAb同时阳性检测结果,测定其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i)等肝功能项目。结果 HBsAb阳性主要出现在慢性乙肝患者及慢性乙肝携带者,“大三阳”与“小三阳”中出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HBsAg、HBsAb同时阳性的模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HBsAg亚型双重感染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HBcAb在HBV感染个体中的出现和持续状态已被清楚地证明,并把它视为HBV感染的一个血清学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探讨它在临床学和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本文研究了159例正常人的HBcAb。经两年的追踪观察,发现HBcAb检出率高于乙型肝炎的其它血清学指标,并发现HBcAb滴度与HBsAg滴度间存在着正相关,同时有按滴度变动的依存关系,即呈对数曲线形式(R~2=0.96033)。此结果为今后检测HBcAb与HBsAg指标的数量分析提出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及其他血清病毒标志物(HBsAb、HBcAb、HBeAg、HBeAb)不同阳性结果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1056例HBsAg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情况的不同分为A、B、C、D共4组。计算各组ALT>40 U/L的例数及其百分率。结果:ALT异常增高的例数及其百分率分别为A组174例(76.7%),B组105例(55.3%),C组22例(21.4%),D组123例(23.2%),A、B组分别与C、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同时检测抗HBc-IgM及各项血清学病毒标志物对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PHCC高发地区江苏省海门市建立了90236例的前瞻性研究队列。其中HBsAg(+)14338例,HBsAg(-)75898例,对每一研究对象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外周静脉血10ml,检测HBsAg及其它相关研究指标,每年随访1次队列成员的生命状况至2003年终止。比较两组人群PHCC死亡密度和PHCC发病年龄的差别。计算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计算HBsAg(+)在PHCC发生中的风险率比(HR)。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PHCC死亡密度比较RR=15,63,AR:725.32(1/10万人年),AR%=93.60%,男性HR:22,3,95%CI为18.7~26.6,女性HR:37.2,95%CI为19.1~72.5。PHCC年龄组死亡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感染HBV可促使PHCC发病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