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l77例急诊患者院内护送途中,安全护送的方法,病情变化紧急处理.护送前评估患者,充分准备,护送过程中密切观察,保证护送安全.护送177例,,有4例输液器从输液瓶上拉脱,有2例呕吐胃内容物有窒息可能的,1例从平车上摔倒,经及时处理,未影响病情,均顺利完成护送.  相似文献   

2.
我院手术室于 1 999年 8月至今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成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择期手术 65例 ,其中男 2 6例 ,女 39例 ,年龄 2 1~ 65岁 ,平均 4 0 .1 2± 2 .34岁。手术种类 :妇科手术 2 3例 ,普外科手术 31例 ,骨外科手术 1 1例。 65例均为硬膜外麻醉。2 护理方法接手术通知单后 ,由巡回护士手术前一日到病房走访病人 ,了解病情 ,并与病人交谈。简要讲明麻醉与手术的步骤及一些正常的反应 ,同时仔细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手术当日提前 1 0min进病房 ,劝慰病人不要紧张 ,上推车后亲自为病人盖好棉被 ,并护送进手术室。…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采用CD系列单克隆抗体对30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分析,患者年龄32~75岁,平均59.3±10.5岁。男21例、女9例。按病情分为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组和隐性冠心病组,另以健康人15例作对照,年龄40~61岁,平均51.5±6.4岁。男8例、女7例。取血分离单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检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分析IGF-1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3例慢性肝炎、20例肝硬化和1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游离IGF-1水平,并与肝功能指标进行对照.结果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游离IGF-1水平分别为(0.23±0.18)ng/ml、(0.37±0.24)ng/ml和(1.15±0.72)ng/ml,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明显较慢性肝炎低.5例血清游离IGF-1<0.2ng/ml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均死亡,4例>0.3ng/ml者存活,3例在0.2~0.3ng/ml之间,其中2例死亡,1例好转.白蛋白在30g/L以下患者的血清游离IGF-1浓度显著低于白蛋白在31g/L以上的患者.结论血清游离IGF-1水平与病情程度、白蛋白合成有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从感染到发现病情所需时间、从发现病情到治疗所需时间.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10年7月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216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发现病情年限和治疗年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22%的患者患有输血后丙肝(PTHC),27.78%的患者患有散发性丙肝(SHC).32.61%的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20年后才发现病情,3.26%的患者20年以上才发现病情,33.80%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给予抗病毒治疗,17.13%的患者发现病情10~15年后才给予治疗.结论 大多数患者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上丙肝,大多数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年以上才发现病情,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进行治疗,相当一部分发现病情10余年后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从感染到发现病情所需时间、从发现病情到治疗所需时间.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10年7月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216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发现病情年限和治疗年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22%的患者患有输血后丙肝(PTHC),27.78%的患者患有散发性丙肝(SHC).32.61%的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20年后才发现病情,3.26%的患者20年以上才发现病情,33.80%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给予抗病毒治疗,17.13%的患者发现病情10~15年后才给予治疗.结论 大多数患者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上丙肝,大多数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年以上才发现病情,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进行治疗,相当一部分发现病情10余年后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从感染到发现病情所需时间、从发现病情到治疗所需时问。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0年7月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216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发现病情年限和治疗年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22%的患者患有输血后丙肝(PTHC),27.78%的患者患有散发性丙肝(SHC)。32.61%的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20年后才发现病情,3.26%的患者20年以上才发现病情,33.80%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给予抗病毒治疗,17.13%的患者发现病情1O~15年后才给予治疗。结论大多数患者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上丙肝,大多数患者感染丙肝病毒15年以上才发现病情,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发现病情5年以上进行治疗,相当一部分发现病情10余年后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对临床护理的依从性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对99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进行依从性评分,依从性护理项目共12项,根据患者对具体护理项目的依从程度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三个等级,评分分别为2分、1分和0分.将12个项目所得评分相加即为综合评分,综合评分最低0分,最高24分.分析患者综合评分与性别、食管癌分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99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评分最低5分,最高24分,男性5~22(14.50±2.85)分,女性14~24(16.50±3.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患者18~24(18.32±4.12)分,中期12~23(15.40±3.16)分,早期5~23分(14.70±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护理依从性评分由低分到高分为三组,A组12例(0~8分),B组34例(9~16分),C组53例(17~24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0%,29.41%,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依从性最差的A组患者相比,依从性较好的B组和C组患者的术后胃肠恢复时间[A组(52.50±4.75)h;B组(45.30±3.36)h;C组(38.20±3.48)h]和平均住院天数(A组(11.51±2.50)d;B组(10.25±1.75)d;C组(8.25±2.25)d]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对临床护理的依从性评分与性别、病情分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日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导致军、地精神病人病情复发的原因,以加强对康复期病人的管理,我们对再次收住我院的军队和地方精神病人各50例,及其亲属或护送人员进行半定式问卷调查。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为1995年11月1日起连续再入院的军、地精神病人各50例(护送人员对详情不了解者除外)。1.2方法询问病人及其亲属或护送人员,采用自编的半定式问卷。1.3询问内容眼药依从性(药量,是主动服药还是被动服药)、社会支持情况(药物由谁保管,是否有人督促服药,是否定期到专科医院复诊,是否有人关心病人起居,是否有人与病人交谈了解思想情绪和病况)、药物…  相似文献   

10.
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门脉高压出血危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荣国 《中国微循环》2005,9(5):345-346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不同阶段脾静脉、门静脉血流量及其比值(Qsv/Qpv)对门脉高压出血危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6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43例、肝硬化代偿期67例与失代偿期58例)和59例正常人门静脉、脾静脉内径、流速,再计算出相关的血流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随着病情发展,各组Qsv/Qpv不断升高,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门静脉内径≥(1.56±0.22)cm,脾静脉内径≥(1.26±0.16)cm,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流量比值≥0.816±0.157时,可作为有出血危险的参数。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系统及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预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贵明  郭建昇 《医学信息》2009,22(3):200-201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优缺点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手术种类包括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横结肠切除术2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Dixon手术4例,Miles手术5例。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58.8&#177;25.4)min。术后平均(2.0&#177;1.0)d胃肠功能恢复,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13.6&#177;3.3)d。结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研究CD4 + CD2 5 + 调节性T细胞在重症肌无力 (MG )发病中的作用。本文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 2 9例MG患者和 2 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4 + CD2 5 + T细胞 (CD3+ CD4 + CD2 5 + )的百分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病情未能很好控制的MG患者外周血CD4 + CD2 5 + T细胞比率略低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 3 79%± 1 4 0 %、 4 5 3%± 0 96 % ,P =0 12 ) ,病情稳定或缓解的MG患者CD4 + CD2 5 + T细胞比率 (8 4 5 %± 1 96 %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0 0 1) ;胸腺切除的MG患者CD4 + CD2 5 + T细胞比率 (8 4 4 %± 2 39% )显著高于非胸腺切除的MG患者 (5 88%± 2 89% ,P =0 0 38)和健康对照组 (4 5 3%± 0 96 % ,P =0 0 0 3)。提示MG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异常比例的CD4 + CD2 5 + 调节性T细胞 ,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烧伤合并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烧伤对儿童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袖带上肢测量法,测定286例烧伤患儿血压,其中34例升高.同时检测血浆皮质醇及促肾上腺激素.结果34例患者血压增高,占同期烧伤儿童的11.9%,血压维持在140~230/100~180mmHg(-x±s=160±16/110±12mmHg),发病距伤后时间5~14d(-x±s=5±2.8d),持续时间3~65d(-x±s=5±3.2d).结论烧伤可引起儿童患者血压增高.高血压病情隐匿,与烧伤面积不成正比.大多数发生在伤后1~2周,小部分可持续到烧伤后期.其原因可能为烧伤应激及高代谢等因素所致.血压随烧伤创面的愈合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梗塞性痴呆患者外周血CD54、CD106和CD62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8例多梗塞性痴呆患者血清CD54、CD106、CD62p水平,并与23例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多梗塞性痴呆患者血清CD54、CD10及CD62p水平(CD54:469±76.33ngml,CD106:1103.3±98.96ngml,CD62p:18.22±8.90ngml)较对照组(CD54:196±45.91ngml,CD106:601.0±76.30ngml,CD62p:6.70±3.30ngml)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CD54、CD106及CD62p水平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结论:CD54、CD106、CD62p参与了MID的病理变化过程,并与痴呆程度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ID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可作为MID后监测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观察1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终末期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及其中11例用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第一次血透前与血透4~8次(平均5.9次)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表明,尿毒症患者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综合判断,中度异常者占83.3%,重度异常者占16.7%。其中11例作血透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总积分值分别为6.90±0.72与5.10±0.70,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提示尿毒症患者甲襞微循环障碍经血透治疗后可有明显改善,但仍在中度异常范围。给尿毒症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查,对其病情的估价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对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33例血清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并以正常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T3(1 08±0.18)nmol/L、T4(89.78±9.34)nmol/L、TSH(2.27±0.23)nmol/L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检测肝硬化患者血甲状腺激素含量,对评估肝功能、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气管灌洗联合机械通气在治疗重症哮喘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常规治疗后病情缓解不明显的重症哮喘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选择其中机械通气4~6 h后症状改善不够明显、气道阻力仍较高的28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灌洗,清除呼吸道痰栓,并局部注射药物治疗。结果28例患者在支气管灌洗后临床症状均有较明显好转,气道阻力逐步下降,血气不断改善。28例患者中,25例最终治愈(89.29%),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严重感染,2例死于心力衰竭。脱机时间平均(3.7±2.0)d;痊愈时间平均(6.1±2.0)d。结论支气管灌洗联合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目的:通过随机对照方法,探讨降纤酶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52~79岁,平均61.2±6.1岁,糖尿病发病时间平均9.7±3.2年;对照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50~80岁,平均60.8±6.3岁,糖尿病发病时间平均9.6±3.1年,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合并症及治疗前血糖、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两组患者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降糖,根据病情合并使用脱水剂、降脂药、降压药、钙拮抗剂、神经营养剂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与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之间的关系 .方法 用黄嘌呤氧化法测定 40例COPD患者红细胞内SOD含量 ,并与 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COPD患者红细胞内SOD含量为(817.74± 2 62 .17U/gHb) ,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15 40 .81± 413 .14U/gHb) (p <0 .0 1) ;COPD伴呼衰组 (14例 )SOD含量为 (65 7.74± 2 41.5 6U/gHb) ,显著低于COPD不伴呼衰组 (2 6例 ) (90 3 .90± 2 3 4.15U/gHb) .结论 提示COPD患者红细胞内SOD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 ,降低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中溶血磷酯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将脑梗死1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4例、急性心肌梗死5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0例按临床诊断分为4组观察,测定治疗前及抗血小板活化、抗凝治疗后一周时血浆LPA值,并设立非急性血管缺血性疾病及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LPA。结果观察组4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49±0.5)μmol/L,分别为(3.93±0.26)μmol/L、(4.09±0.52)μmol/L、(4.56±0.65)μmol/L、(3.62±0.16)μmol/L(P<0.01),经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后4组患者血浆LPA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P<0.01)。结论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LPA,在急性心脑缺血等血栓相关性疾病早期的病情预测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活化、抗凝治疗药物筛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