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中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沉的变化、方法 按WHO诊断AMI的标准选择病例,采用1992年全国统一的溶栓方案治疗,同时检测溶栓前后血液流变学中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等指标,并与溶栓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溶栓后AMI患者再通车78.6%;患者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及血沉等明显低于溶栓前,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AMI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障碍,尿激酶可以改善血流变学异常,尿激酶溶栓治疗对AMI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4年3月 ̄1997年6月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应用国产尿激酶(UK)和德国链激酶(SK)静脉溶栓治疗,以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发现UK和SK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0.8%及63%,5周死亡率分别为8.6%及7.4%,严重出血并发症1.85%及2.1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加大UK剂量至200万U,并不增加血管再通率反而增加出血并发症。临床观察证明UK和SK用于静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早期尿激酶(UK)溶栓治疗甲襞微循环变化,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为临床AMI的治疗及再灌注损伤(RI)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显微电视录像系统结合加权积分法为21例AMI病人甲襞微循环进行研究。结果:再灌注即刻血液流态恶化(P〈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血液流态积分值有关(P〈0.05)。结论:1、AMI早期UK治疗随冠脉脉再通,甲襞微循环特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及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微循环中微血栓的变化。胺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按1992年全国统一的溶栓方案治疗,观察溶栓前后球结膜循环改变。对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记录溶栓前后的微血栓数量,并与溶栓结果对比分析。其中16例AMI溶栓治疗后再通者13例,再通率81.25%。溶栓前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者11例,溶栓后仅有3例。微血栓出现率由溶栓前的68.75%下降至溶栓后18.7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开始时间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9名AMI患者分为急诊组(30例),内科病房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比较栓塞冠状动脉再通率,住院期间心脏及其它并发症。结果 溶栓后再通率急诊组为86.7%、病房组为66.7%;心脏性死亡率急诊组为3.3%、内科病房组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18.2%),结论 急诊溶栓治疗能显著提高AMI患者的急性期疗效和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45例急性脑梗塞(治疗组),并与大剂量静脉滴注尿激酶45例(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分别为48.8%、91.1%。对照组痊愈率、显效率分别为26.6%、6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改变不明显(P>0.05)。且无1例发生出血。对照组血流变学全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改变显著(P<0.01)。2例并发脑出血,1例皮肤瘀斑,1例上消化道出血。结论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高爱民  王红涛  杨金选  李新梅 《医学信息》2003,16(10):601-601,60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加速给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观察不同溶栓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14 6例 AMI患者 ,均用尿激酶 2 0 0万 U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 2 5例先静脉推注尿激酶 10 0万 U ,余10 0万 U 30 min静脉点滴 (A组 ) ;另 2 1例为全量 30 min匀速静脉点滴 (B组 )。同时观察 6 h内溶栓 2 9例 ,6 - 12 h内溶栓 17例。观察内容 :临床再通指标 ,溶栓并发症和溶栓前后的纤溶 (PAI)活性检测结果 1A组临床评价再通率高于 B组 (76 %∶ 6 1.9% ,P>0 .0 5 ) ;2 A组在溶栓治疗 15 min后血液 PAI活性被明显抑制 ,B组溶栓治疗 30 min后 PAI活性降到最低点 ;36 h组内溶栓再通率高于 6 - 12 h组 (79%∶ 5 2 % ,P<0 .0 5 )。结论 尿激酶溶栓疗效与溶栓时间明显相关。加速给药可加快对血液 PAI活性的抑制 ,从而使临床再通指标的提前出现 ,此方法安全可靠 ,操作方便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验证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血液作用的机理,本文跟踪观察了经UBIO治疗后15例男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血液红细胞形态及流变学特性改变的情况。结果表明,RP患者经UBIO治疗后,血液中正常红细胞明显增多(p<0.05)。全血高切和低切比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较治疗前都有明显降低(p<0.05),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有效率达66%。说明红细胞形态与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是UBIO疗法对机体起作用的一个方面,也提示UBIO治疗RP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研究紫外线照射血充氧回输(AUVIB)治疗银屑病(PV)的机理及客观评价其疗效,本文观察了24例PV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并以24例正常人作对照,发现PV患者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经AUVIB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AUVIB治疗可以明显改善PV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微循环中做血栓的变化。按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按1992年全国统一的溶栓方案治疗,观察溶栓前后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对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记录溶栓前后的微血栓数量,并与溶栓结果对比分析。其中16例AMI溶栓治疗后再通者13例,再通率81.25%。溶栓前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者11例,溶栓后仅有3例。微血栓出现率由溶栓前的68.75%下降至溶栓后18.75%,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001)。13例再通者无一例再出现微血栓。可见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效果肯定,对消溶微血栓有显著作用。可把微血栓作为尿激酶治疗AMI后冠脉再通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梗死血管的再通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再通38例,再通率为63.3%;对照组患者再通10例,再通率为16.7%.两组患者再通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栓形成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后 ,80年代起再灌注治疗开创了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的里程脾。多项临床试验证实静脉溶栓治疗显著降低了心肌梗死 (MI)的死亡率 ,大大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然而 ,静脉溶栓治疗仍有不足之处 ,如能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仅 1/ 3,血管再通率只有 60 %~ 80 % ,而实际上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冠状动脉造影达TIMI 3级血流 (即完全再灌注 )的仅50 %~ 55% ,TIMI 2级血流 (即部分再灌注 )虽达再灌注标准 ,但并不降低死亡率 ,Anderson等报告90min梗死相关血管达TIMI 3级血流者 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安全性。方法 尿激酶快速静滴加抗凝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结果 尿激酶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为84%,病死率为4%。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各期高血压病(EH)、冠心病(CHD)及Ⅱ型糖尿病(DM)患者的球结膜微血管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球结膜细动脉、静脉管径比(A/V)和缺血区(IA )为指标、观察60例EH患者(EH组,其中Ⅰ、Ⅱ及Ⅲ期患者各为20例)、20例 CHD患者(CHD组)及 20例 Ⅰ型 DM患者(DM组)的微血管改变.并以 20例正常人(NC组)为对照。结果 EH组的A/V较NC组、CHD组及DM组明显缩小(P均<0.001).46.7%的EH患者存在IA,高于其它三组(P均<0.001,其中Ⅲ期 EH患者的 A/V和 IA与 Ⅰ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CHI)组和DM组的A/V及DM组的IA与NC组有差异(P均<0. 05)、结论 EH患者存着特征性微血管改变,其A/V和IA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呈一致性变化趋势,可作为反映EH靶器官损害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丹参疗效观察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探讨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丹参注射液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O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较全面的检测,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同时观察丹参注射液治疗OA患者的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OA组较对照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增加;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OA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得到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0.01,0.05),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肾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脏电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方法: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肾缺血再灌流(I/R)组和肾IPC+I/R组。观察肾再灌流24h时及用垂体后叶素(Pt)和肾上腺素(Adr)后的心电图动态变化以及血中一氧化氮(NO)和心肌中丙二醛(MDA)的浓度改变。结果:用Pt和Adr后,肾I/R组缺血性ST段抬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同肾IPC+I/R组差异显著;肾IPC+I/R组NO代谢物升高和MDA降低同I/R组差异显著(P<0.05);除MDA外,上述指标在肾IPC+I/R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结论:肾IPC通过减轻心肌缺血性改变使心脏电稳定性增强;NO可能通过增加氧自由基的清除和扩血管效应而参与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正常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建立其正常参考值,并对有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采用NXE-1型锥板式粘度计。测定5.755~(-1)~307.2S~(-1)七个切变率的血液表观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硬度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RAI)和氧释放系数(OD)。结果雄性组家兔高切变率和低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及RAI较雌性组明显增高(P<0.05和P<0.01),而OD较雌性组明显降低(P< 0.05)。高体重组家兔高、中、低各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压积(Hct)较低体重组明显增高(P< 0.05和P<0.01),而OD明显低于低体重组(P<0.05)。高Hct组家兔的血液粘度、OD较低Hct组明显增高(P均<0.01),而血浆粘度和TK较低Hct组明显降低(P<0.05和P<0.01)。结论家兔不同性别、体重和Hct,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和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68例心肌梗塞患者,基于溶栓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划分为A组和B组,两组病例分别为34例,其中A组采取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B组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情况、5w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A组患者溶栓后2h血管再通率为94.1%,B组血管再通率为58.8%,溶栓后各时间段A组血管再通率明显比B组高,二者所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所存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即>0.05;5w病死率上,A组明显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即<0.05。结论相对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塞而言,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机梗塞,其血管再通率明显较高,且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少,病死率也比较低,是一种有效、可行性强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主要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分别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平均(30± 10)min给予尿激酶150万U.治疗组于尿激酶溶栓前开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批号20121030)5000万U;对照组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同治疗组,但低分子肝素钙在尿激酶静滴后8h开始应用.两组低分子肝素钙连续应用7d,bid.结果 治疗组80例中73例再通,再通率为91.25%,对照组70例中50例再通,再通率为70.1%.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醇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较尿激酶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早期低分子肝素钙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对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7日溶栓疗法,于溶栓前、溶栓后第3~4d及第7~8d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除HCT外,溶栓后第3~4d及第7~8d血液流变学其他指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尿激酶7日溶栓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