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动养生的概念和作用运动养生法是通过适量的运动来保养生命的方法。古人称运动养生法为动形,即运动形体(身体)的方法,属传统养生学中的六大养生方法之一。传统养生学认为,适量的活动,包括日常活动、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等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  相似文献   

2.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过:“生命在于运动。”我国古典名著《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而气郁则可导致百病丛生。 运动的好处是增强机体的肌力、耐力和灵活性,增强心血管机能和呼吸肌的换气功能,促进消化,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大脑皮层细胞的思维活动。 运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二个方面,脑力劳动者缺乏体力劳动,应该用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弥补。  相似文献   

3.
宜动宜静调气血 运动养生法是通过适量的运动来保养生命的方法。传统养生学认为.适量的活动(包括日常活动、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等)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而使人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4.
精、气、神为人身之宝,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存亡与人的寿夭直接关联。《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  相似文献   

5.
潘明信  庞立平 《健康》2009,(4):60-62
"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有很多老年人把运动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运动可以填充一个人的"内三宝",即精、气、神,也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外三宝",即耳、目、口。通过运动,内练精神、脏腑、气血,外练筋骨、肌肉、四肢,使内外和谐,气血周流,感觉灵敏,整个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老而不衰。  相似文献   

6.
马静尧 《长寿》2013,(8):54
在我国性养生学的发展过程中,古人总结出一条最重要的养生修身经验:惜精节欲。从养生学的观点出发,古人关于节欲惜精的规劝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精",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男性的精液,而是人体的精气精华的统称,它主宰着人体的精神、生命力和活力,人身每一个脏腑也都有自  相似文献   

7.
谈卧姿养生     
历代的养生学家,都很重视卧姿养生.常人卧睡,免不了梦魇干扰,出现昏睡沉迷之态.故有"修道易,炼魔难,色魔、食魔易制服,独有睡魔难炼"的惊世警言.睡魔缠身,人难安稳,魂梦摧扰,使之神出气移,人赖以生存的"精、气、神"三宝各自驰散,生命怎能长久?故禅家有不卧之法.  相似文献   

8.
康涛 《保健医苑》2014,(1):12-14
<正>养生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生命现世存在与精神超然境界的完美统一。关于运动养生,一般都认为始于"神医"华佗,实则肇始于春秋时期哲学家子华子,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专家。他主张以"动"养生,以疏通气血为养的观点,其著述《北宫意问篇》中讲到":营卫之行,无失厥常,文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来强调说明保持气血流畅的重要性。其后《吕氏春秋·尽数篇》中亦有相似的观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说明人欲保持健康的体魄,永驻青春,经常性的运动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9.
浅谈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对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养生体育历史悠久,强身健体的功效显著。本文介绍了传统中医体育养生的基本观点,如天人相应,顺其自然;动静兼养,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形神合一,形神共养等。探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对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作用,提出重视"内养",注重身心和谐;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协调统一;强调劳逸适度,适量锻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强调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模式。前者始于老子,他的”致虚静.守静笃.无欲以静”的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所谓“静”是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心不轻动.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后者始于庄子,他提倡“吐故纳新.熊经乌伸,为寿而...  相似文献   

11.
所谓传统养生,是指中华民族独创的以康寿为目的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整体养生学说,有医家养生、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武术家养生五大流派,其有关养生学说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养生的内容。尽管诸家在具体养生学说方面,其方法、原理各异,但其精华和宗旨却是一致的。专家认为,这种涉及生理、心理、自然、人际等多种要素的养生学说,具有养精、养气、养神的微观  相似文献   

12.
李子云 《现代养生》2002,(11):10-10
1.饥饱适中.宋代苏东坡认为,饮食适宜是长寿的基本条件.常常是"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他认为这样可以"宽胃以养气".清代尤乘认为:"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所以很多养生学家皆主张饮食宜节量.这里所说的"节量"是相对于饱食而言,过饥则饮食摄入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格言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深切含义,早已被人们熟知.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提倡用运动来增进健康与延年益寿.早在<吕氏春秋·尽数>中就有动"形"的主张,吕氏提倡通过运动来宣通四肢,达到延年益寿.<荀子·天论>曰:"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就是说,一个人若调理得当,加上按时的活动,才能祛病延年;如果调养不好,又缺少活动,那是很难长寿的.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寿高百龄,他主张"以动养生",而且躬行不懈.清代颜习斋,在<言行录>中写道:"养生莫善于动."他指出,锻炼身体是健康之本,通过多种多样的运动,加速"吐故纳新".  相似文献   

14.
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中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养生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经长期实践的积累,形成了许多科学养生理论,其中动则不衷、动静相宜,形神兼养、重在养神的思想,为人们养生保健指明了方向,也为国内外探索长寿之道者所瞩目。  相似文献   

16.
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明代著名养生学家,明万历进士。其人博学,对天文、数学、水利、医药、养生等,多所涉猎。著述颇丰,《摄生三要》是其养生学专著。他提出聚精、养气、存神.是摄生之三大纲要。其渊源似合乎道家的精、气、神,但他是从医学观点进行解释的,而不是一般道家所讲的玄学。且有理论,有方法,也有他自己实践的体会。所以该书仍不失为具有特色的养生学专著。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明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现代养生学也认为,身要动,心要静。可惜,现实中很多人却怎么都静不下来,还争先恐后地抱怨现代社会太喧嚣吵闹,难得找到一处真正平和清静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张国玺 《药物与人》2006,19(11):52-53
冬季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寒冷的季节。在我国的北方,大地天寒地冻,瑞雪纷飞,大多数的动植物均处于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明年春天的复苏做好准备。传统养生学认为,在冬季的3个月中,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合“养藏之道”。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和药物养生等。  相似文献   

19.
<正>养生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学派诸多,异彩纷呈。精神养生《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精神养生学派认为,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则可抗衰延年,促进健康。动形养生《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  相似文献   

20.
鼓漱咽津法     
正鼓漱咽津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保健养生功法之一。《礼记.内则》载:"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古人早有黎明即起、洗脸漱口的习惯。明朝《内功图说》载:"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古代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